Saturday, December 29, 2007

港人熱情好創業 社企有可為

“一般港人大概聽不出這官樣文章有甚麼問題。但應邀出席的兩位英美社企專家,不知會不會交換一個諒解的眼色,並且發出同情的感喟:啊,革命尚未成功。
港人對社企的理解──
(一)這是以慈善為號召的中小企,和(二)社企應以扶貧為目標──都是錯誤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講者:Simon Tucker (Young Foundation副總監)、Chris Cusano (Ashoka總監)

  特首曾蔭權競選時曾承諾大力發展社企,他上周四在社會企業高峰會上發言時,便提出了一系列推動社企發展的措施。

  他發言時承認,社企在香港是一個很新的概念,他最擔心的就是這會否對中小企造成不公平,及其扶貧成效如何。

  一般港人大概聽不出這官樣文章有甚麼問題。但應邀出席的兩位英美社企專家,不知會不會交換一個諒解的眼色,並且發出同情的感喟:啊,革命尚未成功。

港人對社企的理解──

  (一)這是以慈善為號召的中小企,和

  (二)社企應以扶貧為目標──都是錯誤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來自英國的社企專家Simon Tucker出身商業顧問公司McKinsey & Co.;而生於美國的Chris Cusano,大學一畢業就加入Burma Issues,長期在泰緬邊境從事人權工作。他們迥異的背景,正好說明社企用人的不拘一格。

  套Chris Cusano的話,把一群成功的社會企業家和一群成功的商人放在一起,雙方很快就會互相了解,因為「他們都有同樣的動力、創意、互信與策略思維」。

商業頭腦+古道熱腸

  而Simon Tucker則更加直截了當。他說,香港的創業精神應該比英國還強,在這裏社企大有可為,而且完全能在區內起到帶頭作用,「香港的發展,不必限於金融及貿易中心。」

  發展社會企業,需要商業頭腦與古道熱腸兼備。而這正是香港人的強項。

  社會面臨種種問題:從氣候暖化到人口老化、從貧窮到饑荒、從疾病到污染、從居住問題到教育問題……在這一座座大山面前,Chris Cusano說,政府、企業、公民的力量都有不足:

  ˙政府擁有強大資源和權力,但是創意不足,決策過程緩慢僵化,而且政治阻力不小。

  ˙私企有效、有錢、有蹺,但沒有民意基礎,而且一切以金錢掛帥,向來不兼顧弱勢社群。

  ˙公民參與是一種新力量。人們自發助人,食腦又落力。可惜他們的資源最單薄,幾乎微不足道。

  社會企業正正屬於上述的第三種力量。這種力量正在冒起,在各個待解的難題裏它們的參與愈來愈重要:小額貸款、環保、健康……甚至資訊科技- 「Wikipedia(維基百科)就是一個例子,網民助人自助。」Simon Tucker說,社企根本不必囿於扶貧與解決就業問題(見另文)。

走第三條路 慈善與市場兼得

  結合了創新和慈善精神,社企能為官╱商╱民無法單獨解決的社會問題,提供能持續發展的商業方案。Simon Tucker說,它的好處有幾方面:

  ‧全情投入。社會企業家也是企業家,他們都擁有強烈的信念,可以為理想付出無限熱誠。

  ‧以客為尊。私企由於利潤考慮,有時未必照顧用家的真正需要,社會企業家卻為服務用家而生。他們急人所急。

  ‧團隊精神。有不少社會企家,是受惠於上一次科網熱潮的Start Up founders(科網創辦人),他們推崇團隊精神,而且使命必達。

  ‧專業服務,客串收費。許多參與社會企業的,都是精英與專業人士,他們一方面憑個人的地位與優勢大賺特賺,另一方面卻想取諸社會用諸社會,不計酬勞為社企提供專業服務,十分「超值」。

  Chris Cusano說,社企最大的作用,是把社會的資源作出更佳之分配,使既解決社會問題,又帶來市場機會。

  「我今天給你說的你都可以忘記,但你一定要記住這點:社企將為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systematic change)。」Chris Cusano說。

SideBox: 優秀社企家 更大影響力

  Chris Cusano服務的Ashoka組織,其中一項使命,是發掘優秀的社會企業家,授予Ashoka Fellowship,推動其發揮更大影響力。在高峰會上,Chris Cusano特別舉了兩個例子:

1.Ron Layton(服務貧窮國家裏種植咖啡豆的農民)

  產自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價錢一點也不便宜,可是由於它從生產、出口到上架的流程中,存在大量中間人,農民所得十分卑微。Roy Layton跳出「公平貿易」(Fair Trade)的框框,想出一個法子幫助農民:效法法國的酒莊。

  法國的紅酒、香檳皆以出產的莊園為品牌,那是一瓶好酒最值錢的地方。Roy Layton想:為甚麼咖啡豆不可以呢?

  於是他為這些窮困的農民打造品牌,把版權交予他們,使農民可以直接介入市場,並能享受品牌效應帶來的好處。

2.Andreas Heinecke(服務身體有缺陷的人)

  許多人提起傷殘人士,只想到他們「殘」的一面,卻忽略了他們「強」的另一面。

  比如說,盲人的聽力特別好,而聾子又特別能觀人於微。德國人Andreas Heinecke靈機一觸:為甚麼不針對傷殘人士優勝的一面,為他們提供機會,並為社會提供良才?

  於是,他嘗試為盲人提供電話訪談的工作-他們對於受訪者的吞吞吐吐,特別敏感,又為聾人提供機場的檢驗工作-如果有人攜帶違禁品,神色總有一點不尋常。

  「這樣做,並不是行甚麼好心;純粹因為他們將會比別人幹得更好。」Chris Cusano介紹Andreas Heinecke的工作時說。他說,社會企業家改變人的觀念、想法和價值,這就是它能翻天覆地之處。

Saturday, December 22, 2007

沃爾瑪落戶神州 店大不欺客

“畢竟身處中國這樣一個冒險家樂園,既誘惑處處,亦危機重重。即使強大如沃爾瑪,也得既有雄圖偉略、大刀闊斧,也要細細籌謀,步步為營。”

講者:沃爾瑪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陳耀昌

  崛起的中國,是任何一個跨國集團夢想開拓的市場。

  沃爾瑪集團(Wal-Mart)1996年才在深圳開設他們在中國的第一間店,十餘年光景,已經在全國遍地開花,不久前才慶祝了他們在北京開的第一百家分店。

  在中國僱用了超過4萬人、服務近500萬消費者的沃爾瑪集團,憑甚麼在神州大地落地生根、開枝散葉?

顧客至上 價格領先

  在上周貿發局舉行的「國際貿易經濟論壇」上,沃爾瑪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陳耀昌以「沃爾瑪拓展中國市場之道」為題,娓娓道來他們的成功方程式。

  全球第一間沃爾瑪在1962年成立於美國阿肯色州(Arkansas)一個小鎮上,擺明車馬為顧客提供最廉價的貨品。如今落戶神州,宗旨仍然不變。

  沃爾瑪雖然財雄勢大,卻絕不店大欺客。「售價、貨品種類與食物安全,是中國消費者最滿意沃爾瑪的地方。」陳耀昌說,沃爾瑪吸引顧客,不但貨品價格低廉,更重要的是服務體貼:免費送遞、穿梭巴士,皆旨在利誘顧客,使他們死心塌地,不作他選。

  能夠提供大量價廉物美的貨品,沃爾瑪的本土採購策略功不可沒:「我們盡量採購本地產品,與當地的農民、生產商合作,壓縮成本。」陳耀昌說,沃爾瑪共有兩個由中央管理的分銷中心,又通過第三者進行質量監控,確保效率與質素。

打造本地團隊 與供應商共舞

  貴為在全球擁有3,000分店的龐然巨物,沃爾瑪並無輕蔑他在中國的合作夥伴。

  「大部分沃爾瑪的合作夥伴,都是中國的中小企。」陳耀昌說,他們不但不恃勢凌人,反而樂意幫助夥伴成長,最終令自己得益。

  陳耀昌舉了一個例子,10年前,沃爾瑪其中一個供應商是個只有16名員工、年銷售額僅38萬元的小店。

  但隨着雙方關係愈來愈緊密,這家小小的供應商現已擁有400名員工,年銷售額暴漲至1,700萬元。

  此外,沃爾瑪亦注重人才的培訓。「零售是勞工集中(labor intensive)的行業,我們亦大量起用本地勞工,落力培訓。」

  和早些年大不一樣,如今在中國做生意的外資,除了注重業績、帶動就業、提供服務外,亦當緊跟中央政策,即不忘「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兩個大原則。

  以沃爾瑪為例,該集團不但注重售賣食品的安全(直接影響民生),亦非常關注環保和能源節約,以「可持續發展」為己任。

  此外,集團亦引入西方那套文化,鼓勵員工當義工、利用公餘時間為社會出一分力,促進社會和諧。

  

Saturday, December 15, 2007

港澳「聯婚」 做亞洲服務娛樂中心

“單去澳門,「很令人尷尬,」若換成「澳門-香港」遊,那麼,「太太開心、家人開心、CEO也開心!」他說,因為「香港不會令人尷尬」,說到此處,大前忍不住哈哈笑。”

講者:大前研一博士
  
出身顧問公司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 Inc.)的大前研一,是世界知名的「策略大師」,擅長以恢宏視野,洞悉時局。

  他周四應貿發局「國際貿易經濟論壇」之邀訪港,以「下一個世界經濟大舞台:全球化下亞洲的機遇及挑戰」為題演講,不但點評多個亞洲國家的未來,又建議香港與澳門珠聯璧合,上演21世紀的「雙城記」,在全球大舞台上,迸出光芒萬丈。

亞洲夢幻團隊 生產iPod

  大前研一說,東亞各國雖無聯盟之名,卻有聯盟之實。各國之間,以中國為中心,貿易頻繁,經濟環環相扣:

 ˙中國依賴台灣提供管理、出口、資金與就業;

 ˙韓國依賴中國的自由貿易區;

 ˙中、台、韓均依賴日本的技術及關鍵零件;

 ˙日本依賴中國的起飛復甦經濟(大前打趣道:「這對漸呈老態日本企業來說,效果相當於服食『偉哥』。」)。

  而最能形象化地呈現各國間之緊密合作的,是iPod。

  大前說,iPod由位於美國矽谷的蘋果電腦提供概念和設計,交予印度的工程師開發,並由日本和韓國提供記憶體與零件,生產於台灣公司設在內地的廠房,活脫脫「是亞洲的夢幻團隊」。

  而亞洲各國之中,除中國以勢如破竹之態大步崛起外,大前最看好的,是台灣。

  「只有台灣人,才精通日語、國語和英語。」大前說,不少高科技產品都依賴日本提供技術和零件,將之放在內地加工生產後,再出口美國。只有精通該三語的台灣人,才能應付裕如。因此在未來的亞洲大舞台上,台灣的角色將最矚目。

  「這使日本在市場上必須向上流,集中發展品牌和高端技術;而韓國則被迫往下走,攻佔更低端更廉價的市場,否則無法生存。」大前說。

那香港該往何處去?

  「香港曾經為中國的現代化貢獻良多,但在目前的時局中,已不再舉足輕重。香港經驗對中國來說,亦不再獨一無二。香港必須轉型,做亞洲區內的服務及娛樂中心,才能服務中國與全球。」大前研一說,香港不是要和深圳融合,而應與比連的澳門融合,攜手力推專業服務、娛樂與購物。

澳門經濟名大於實 與港互補

  澳門自開放賭牌後,人均GDP已超越香港,四處大興土木,可見策略成功。可是人才不足,生產力也名大於實:「在賭城拉斯維加斯,每個遊客的平均逗留時間為3.6天,可是在澳門,只有1.1天。」大前研一說,澳門沒有具規模的酒店和商場,大型會展設施與服務也不及香港先進。如果兩地結合,可得一加一大於三的效應。

  「拉斯維加斯只有娛樂設施,可是澳門加上香港,卻娛樂與會議兼得,多棒!」更重要的是,單去澳門,「很令人尷尬,」若換成「澳門-香港」遊,那麼,「太太開心、家人開心、CEO也開心!」他說,因為「香港不會令人尷尬」,說到此處,大前忍不住哈哈笑。

----------------------------------

延伸閱讀

 ˙《A Whole New Mind》, Daniel Pink

 ˙《The Mind of the Strategist》, Kenichi Ohmae(《策略家的智慧》,大前研一)

 ˙《The Borderless World》, Kenichi Ohmae(《無國界的世界》,大前研一)

 ˙《The Invisible Continent》, Kenichi Ohmae(《看不見的大陸》,大前研一)

 ˙《The Next Global Stage》, Kenichi Ohmae(《全球舞台大未來》,大前研一)

Monday, December 10, 2007

兩岸統一 可效企業合併

“「假設你想和男朋友分手,但又懼於他一屋子的硫酸、滿口袋的兇器;對方其實也不想把你殺掉,因為他要為此坐牢。有甚麼辦法,可以使你盡管心不甘、情不願,也不講分手呢?」
…答案是「對我更好」。”


講者:聯華電子公司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前民進黨立法委員沈富雄

  隨明年初立法委員選舉和總統大選的逼近,在陳水扁刻意挑釁下,台灣島內的藍綠抗爭開始白熱化。日前拆除「民主紀念館」(前稱中正紀念堂)的「大中至正」牌匾時,更引發流血事件。

統一公投 化解爭端

  陳水扁為了選票而持續操弄統獨議題,加劇社會矛盾,有企業家終於忍不住發炮,以頭版廣告向總統嗆聲,一石激起千重浪。這位企業家就是台灣集成電路(IC)產業龍頭、聯華電子公司的榮譽董事長曹興誠-陳水扁於2000年上台時,禮聘的國政顧問團之一。

  曹興誠的倒戈相迎,使陳水扁公開怒罵了他20分鐘,指那是「生意人操弄政治」。這一罵,倒使曹興誠提出的「兩岸和平共處法」,更受矚目。

  在上周四舉辦的「香江論壇」上,曹興誠提出應以企業合併的眼光,來解決兩岸問題。

  「企業之間的合併有兩種:善意的,與惡意的。後者聽起來很可怕,但仍可合法,只要程序合乎正義就行了。」曹興誠說,大陸想統一,台灣人感到那就像惡意收購那樣可怕,但現實不必如此。他早前接受《亞洲週刊》訪問時如此解釋:「大陸要統一,那麼開條件出來,老百姓是老闆,同意就合併,不同意就表明條件不成熟,大家再商量,也不傷感情。」他早在11年前、於前副總統陳誠之子、台灣前監察院長陳履安競選總統時,就已提出這個看法,惜當時時機不成熟。

  但目前已具備了有關條件。

  第一,99年,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提出,台灣獨立現象的改變,需要經過全民公投來決定。曹解釋,「『統一』就是『獨立現象的改變』,可見這並沒有排除統一。」

  第二,05年內地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其中提到了要「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因為這最符合兩岸利益。

  「把這兩項加起來,就是我提出來的『兩岸和平共處法』-即是用《台灣前途決議文》中的『公民投票』,來界定《反分裂法》裏面的『和平方式』。」曹興誠說,大陸若想統一,那就應尊重民意,主動提出「統一公投」,而台灣則不必舉辦獨立公投,「投票後,大家都沒話說,就好像選了陳水扁出來一樣。」曹興誠續道,全民公投的好處是,「兩岸不花一兵一卒、一槍一彈,只費一天工夫,就可以達成統一,並可消滅了內部的統獨聲音……要賣台,大家一起賣。」

撤飛彈批超級CEPA 免台獨

  緊接曹興誠發言的前民進黨立法委員沈富雄,一語道破此乃「虛統實獨」,謂它最可取之處,是把主動權交給中共,賭對方不敢輕易發動公投:「台灣除了沒有大使館外,基本上和獨立國家沒有分別啊。」只要台灣不談分裂,維持統一的可能性,那兩岸的關係就可穩定下來。

  他又以男女關係來為兩岸關係提供出路:「假設你想和男朋友分手,但又懼於他一屋子的硫酸、滿口袋的兇器;對方其實也不想把你殺掉,因為他要為此坐牢。有甚麼辦法,可以使你盡管心不甘、情不願,也不講分手呢?」沈富雄說,答案是「對我更好」。

  「只要大陸對台灣更好,給予的條件比CEPA更CEPA,又把飛彈通通都撤走,台灣人都會感動得不得了,不必辦甚麼獨立公投,因為捨不得呀。」沈富雄笑道。

Saturday, December 01, 2007

內地民主化 統一和平路

“當中國大陸和台灣一樣民主,擁有相同的經濟生活水平時,擁有民主包容的中國大陸還會以武力威嚇反對台灣獨立嗎?對這樣一個民主化的中國大陸,台灣還需要反對中國統一嗎?…香港的民主今天,就是大陸的民主明天。”

講者: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前常務副會長唐樹備、海峽交流基金會首任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陳長文

  今年不但是香港回歸10周年,也是兩岸重新開始交往的20周年。

  自中共於49年建國、國民黨敗走台灣後,兩岸交流中斷了38年,至87年台灣當局准居民回國探親,兩岸關係才開始逐步恢復。

  期間,兩岸分別成立了「海協會」及「海基會」,分別由唐樹備和陳長文出任代表之一,進行商討,他們是歷史締造者。

  一晃眼,20年過去。

  亞太台商聯合總會有意再次締造歷史,在周四的第二屆兩岸論壇上,玉成二人再度同台演出。結果這對老拍檔不負眾望,一個回顧過去,一個前瞻未來,領聽眾走進時光隧道,穿越未來。

唐:挺「一個中國」 一切可談

  恢復交往20年來,唐樹備指中台關係經歷了起、落兩個階段。

  從87年底至93年初,是49年以來,兩岸關係最好的。當時台灣以開放探親為起點,開創了民間往來的新局面。

  其後,海協會與海基會在92年,於香港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一個中國」的原則「九二共識」,使雙方能在擱置爭議、交流對話的核心精神下,為93年的「汪辜會談」奠下基礎。

  但是,「從93年汪辜會談後到現在,兩岸政治關係急轉直下。」唐樹備說。這和李登輝、陳水扁不遺餘力地鼓吹台獨不無關係。

  盡管經歷了這些起落跌宕,唐樹備指中共對台政策的三個基本元素,一直不變:

  (1)堅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及對台獨絕不妥協。

  (2)穩健: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以至胡錦濤,都以「穩健」為上,即先壯大內地本身的實力,以創造解決台灣問題的環境,使之對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最有利。

  (3)同胞情:「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江澤民),「只要和平統一還有一綫希望,我們就會百倍努力」(胡錦濤),為免同胞再受妻離子散之苦,將盡力避免戰爭。

陳︰「一國良制」勝「一國兩制」

  對唐樹備來說,陳長文應該是個難纏的對手。

  陳憶述二人初次會面時,唐給予他的「震撼教育」:「唐樹備提出,須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又提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我說,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大陸也是中國一部分。」這段對話已記入歷史。

  陳長文開宗明義,指「統獨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過是公共政策的選項。」他說,在台灣,只有極少數人支持統一或支持獨立,大部分人都希望維持現狀。

  「兩岸都應不斷在自由、民主、均富等價值上,追求制度的進步……試想,當中國大陸和台灣一樣民主,擁有相同的經濟生活水平時,擁有民主包容的中國大陸還會以武力威嚇反對台灣獨立嗎?對這樣一個民主化的中國大陸,台灣還需要反對中國統一嗎?」陳長文說,對台灣人來說,這樣的「一國良制」,將比「一國兩制」更具說服力。

  他認為兩岸應以避戰、務實、謙卑及體諒的態度,思考未來的關係。

  而香港,就是深化民主、推當中國民主的動力,我們的普選,也將成為民主與否的指標。

  「香港的民主今天,就是大陸的民主明天。」他期望香港全面普選之日,不必等到2047。

﹏﹏﹏﹏﹏﹏﹏﹏﹏﹏﹏﹏﹏﹏﹏﹏﹏﹏

Sidebox︰「海協會」與「海基會」

  1987年11月,台灣開放人民到內地探親,逐步恢復中斷了38年的兩岸交流,使台灣不得不調整其對內地的「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政策。

  當局更因此於90年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由這個得到台灣官方授權的民間仲介機構,處理官官「不便與不能出面的兩岸事務」。陳長文被任命為首任副董事長兼秘書長。

  而為方便與海基會接觸及商談,中共中央台辦及國務院台辦,則於91年成立了「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協會),由汪道涵出任會長。

  由此,兩岸政府以「海基會」與「海協會」會談形式,多次進行商談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