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03, 2007
港生要有新思維 創業追內地
專訪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副主任、管理系副教授區玉輝
香港超級富豪的比例(擁有逾3,000萬美元資值者佔整體人口百分比)為全亞洲最高,但我們的創業率卻屬全球最低之一。
在成年人口中(年18至64歲者),僅3%從事創業,而一般已發展及發展中經濟的創業率,為8%;和我們比鄰的深圳,10.1%。
換言之,大部分香港人靠打工致富。
白手興家的富豪?久違了。
60年代是香港經濟發展最勇猛、創業精神最澎湃的年代。
彼時的年輕人,不懂抽IPO,但肯捲起手袖拼搏,深信賣鹹菜花生也可發達。
多得他們,造就了今天的長實、恒地、新鴻基,為數以萬人提供工作、為社會累積無數財富。
但目前香港創業率低到這個程度,40年後,誰來接棒?
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副主任、管理系副教授區玉輝很着急:「香港的創業精神,好像消失了。」
文化:誰認識搞創業的叔伯兄弟?
「在矽谷,如果你想創業的話,只要到Starbucks蒲一蒲就可以了──很多人都可以給你意見。」但在香港,區玉輝說,創業的人少如片羽吉光,一般人若想創業,根本連商量的對象都沒有,「誰認識搞創業的叔伯兄弟?」他反問。香港欠缺的是創業的「基建」──社會根本沒有提供鼓勵創業的架構。
更嚴重的是,本地的創業文化,仍停留在舊思維上。
「舊思維是指過去那種山寨廠式創業手法-即做生產、一味挨、搞OEM。這早就不合時宜,可惜創新企業卻不成氣候。」
區玉輝口中的「創新企業」,是指發掘出市場空間、懂引入風險投資(risk capital)、甚至一開始便着眼全球的企業,例如一些開始嶄露頭角的web2.0(新二代互聯網,指相對於科網爆破後,較注重用家自主的互聯網時代)企業。
這些創新的企業注重的是新的市場和新的產品,絕非大多數人從事的、理念簡單如年宵攤位的買與賣。
教育:商學院只教出大企業的螺絲
也許還是要怪到社會頭上去。因為香港這種不注重創業的文化,某程度也是殖民地政策造成的:「過去,教育的目標只不過是為殖民地政府和工商界訓練人才,並非想有甚麼知識的流傳。」區玉輝說。
功利的教育程度加上「學而優則仕」的傳統中國思想,毋怪乎香港成了一個重「專業」輕「創業」的「文憑社會」(credential society)。
「中小學太考試主導……許多學生只是盤算如何用最短途徑考獲五條A然後進入大學,再用最快方法畢業。」區玉輝說,聰明但不肯當書獃子的學生早在中小學已被「打殘」。只有少數此類「孬仔」可循「正路」踏上青雲路。
創業家不能只懂一門「專長」,必須有解決各種問題、和自行發現機會的能力。可惜中小學太早分科,不鼓勵多元智慧,而大學商學院又欠缺創業教育,結果只教出大企業的螺絲。
「為學生們布置作業時,如果你給他很多資源、很少發揮,他們可以幹得頭頭是道;但你若不予引導,任其發揮的話,他們就大呼救命了!」區玉輝不無感慨,許多大學商學院的畢業生欠缺salesmanship(推銷員的精神),自己沒有熱情,也沒有感染別人的熱情,根本沒有做企業家的條件。
思維:在內地最叻的人都去創業
區玉輝說,一個國家的創業率,和她本身的社會發展軌迹形成一種「U」形關係(圖):
一個GDP相對較低的國家,基於生存需要,國民的創業意慾通常很高。例子包括阿根廷、中國、60年代的香港;而GDP很高的國家如美國,其創業率亦相當高;問題是正處於兩者中間的經濟體,這包括日本、一些歐洲國家、還有香港。
故香港目前身處的創業低谷,有其發展因素,一時難以扭轉。但政府並非無事可做。
「不一定需要作出金錢上的補助,但政府應當向有意創業和投資的人發出清晰信息:做啦,唔會衰。」區玉輝說,在香港,很多start up在萌芽(seed)狀態已無以為繼,因為根本沒有天使投資者(Angel Investor)願意投資,結果它們連成長(growth)的機會都沒有,遑論上市(IPO)。
香港不是沒有天使投資者,可是他們要不講多過做,要不根本不諳創新企業的經營模式,故不敢投資。至於欠缺足夠值得投資的項目,當然也是障礙。
「在內地,最叻的人都去創業。假如一個人一生中不曾創業,會被視為叻極有限。」這種鼓勵創業的風氣,令內地成了冒險家樂園。因此,即使有不少創投基金(Venture Capital)把錢「泊」在香港,他們也寧可北上「採礦」,因為香港可供投資的創業項目實在太少。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8 comments:
去過好多 Startup meeting,見到有 d 人用 d 唔多掂既 idea 都拎到政府 funding ,見到其實 startup 係咪好難拎錢又唔係,但係一問 佢地既 business model 係咩,有咩自己開發既技術,又唔多講得出咁,似係一心想搵政府錢黎用,有錢好過無錢既感覺
好多外國既 Web 2.0 ,都係用自己既錢去做,做到好大先會搵 VC ,或者 VC 主動去搵佢地,好少好似香港咁,用半年時間去諗計問政府拎錢,之後又係科學園租個 office , 再用幾個月時間去請人,成件事好似調轉晒咁,到做到個 proof of concept 出黎,己經係成年後既事,到時己經乜都 out 晒啦, 更唔好講好多 project 都係唔多見得到人,外國興 blog 就攪 blog ,外國似興 podcast 就攪 podcast , youtube 興就攪 youtube , 永遠都係跟係人地既尾
無名:
你的觀察,我很同意。
但我想我們看的,是同一件事的兩個面向。
「呃」政府的錢,不論哪一行、哪個年代、哪個國家,均大有人在。
有沒有看過一套叫「AV」的電影(好像是彭浩翔拍的),說的就是幾個年青人,「呃」政府的創業基金去拍色情電影(而實際上是為了滿足幹AV女郎的私慾)。
但你要知道,真的有許多good ideas,就是因為在最早期時欠一筆關鍵的錢──為數不必很多,可能不過是十萬八萬而已──就這樣胎死腹中。好像這位教授在訪問中所說:未到start-up已經玩完。
Editgrid的第一筆錢,就全靠政府的配對基金;否則如今哪來和google爭一日長短的「土炮」?
就算真是「呃」了政府的錢──就以剛才說的那套電影為例──但一群年青人,到底齊心合力做了一件事出來,即使那是多麼微不足道。花這十來萬,不是比股神為孫女擺一桌酒席更值得嗎?
何況,若真是「呃」錢的,比你呃一次就話唧,能生存下去,不斷呃下去,也是一種成就啊(即使那並不值得鼓勵)。
不能呃下去,自會遭市場淘汰。不勞你我操心。
對不對?
:)
我卻希望香港多D叻人在受薪世界得到滿意回報,打好份工,令整個社會水平提高。
i.e. 多D叻人做公務員、教育、傳媒...etc, 可望明天會更好。
VC:
對。
可是若沒有實業家,誰給好工這些叻人打?
其實十萬八萬又唔係咩大數目,自己儲也好,做 project 邊搵邊賺也好,應該都唔會拎唔到出黎,反而係咪真係有 idea 係可以回到本係重點,做 web startup 既成本有限,如果係 editgrid 請咁多人去做就另計,但大部份既都係幾個人做就攪掂,仲可以外判俾大陸人去做,成本又可以輕 d
一個實業家便可產生很多職位;
但一個岡位的失職便可引來一大鍋泡,甚至災難!
仍然希望香港可追上日本的服務和產品質數。
VC said...
我卻希望香港多D叻人在受薪世界得到滿意回報,打好份工,令整個社會水平提高。
i.e. 多D叻人做公務員、教育、傳媒
...etc,可望明天會更好。
有保留,個個去打工,職位由誰創~~~~~~?:*
Daniel.
有人跟我說:「為何要有大志?人愈大,反而愈想做小人物,過平靜安穩的生活。」但那些職位又是從何而來?那些平穩的生活又從何而來?不就是很多人犧牲了、付出了很多而來嗎?安穩、平凡、受薪的生活不會平白降臨在我們身上。若沒有人去擔起這責任,我們何來活得那麼安穩?
無論是創業家,還是發明家、藝術家、政治家,當他們為理想、為目標奮進,考慮的固然包括回報,但他們更著意、更在乎的,卻是背後的理念、未來的遠景。金錢回報或許需要考慮,但推動他們成功的,不是功利的引誘,而是那份心底中猛烈燃燒的熱情!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