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30, 2011

最低工資啟動 要把好事辦好

最低工資將於明天起實施,因條例灰色地帶多,為免把好事辦壞,宜寬容對待無心犯錯的僱主,給予時間糾正。政府更應鼓勵勞資和諧,並要密切監察可能成為最大受害者的弱勢社群與年青人,必要時考慮修例保障他們。

指引有待釐清 勞資互諒互讓

明天本港將迎接人力市場上最大的變革,但因政府指引無清楚列明飯鐘和有薪假期是否需要計入最低工資內,僱主恐大失預算。若僱主要為有薪假期提供最低工資,最低工資將變相由時薪二十八元增至三十二元,企業為抵銷成本上升而裁減人手,可能造成多達七萬人失業。

最低工資實施初期必然爭拗不斷,有兩點需加以注意。

其一,要一次過將部分員工的薪酬提升至最低工資水平,適應時間又短,將令不少中小企財政壓力大增。最近有小本經營的餐廳結業,又有連鎖網吧要將部分店舖放盤求售,被迫裁員。

僱員應最清楚企業的營運狀況,若僱主因無法承受工資成本急升而結業,員工也會失去工作,終成輸家。故勞資應儘量互諒互讓,勿像數月前般,動輒把企業標籤為無良僱主,令雙方毫無斡旋餘地。

其二,若僱主在計算最低工資時犯法,如逼僱員簽署假糧單,政府必須嚴查,以儆傚尤。但因目前政府指引含糊,有待落實後逐步釐清,若僱主因此犯了無心之失,政府宜寬不宜緊,應讓企業有機會糾正,而非隨便作出控告。勞工處更應增聘人手和求助渠道,提供充分解釋,並協助緩解勞資之間的爭拗。

最低工資的實施不只造成即時勞資爭拗問題,更甚的是可能衝擊年青人及弱勢社群的工作機會。因基層員工工資上升,僱主將更挑剔,招聘時考慮有經驗者優先,令學徒及低學歷年青人更難找工作,徒添他們的挫敗感。實習和暑期工職位減少,亦令年青人更難累積工作經驗,打擊求職意慾。

而一些聘用傷殘、精神病康復者或長者的社會企業,既要履行最低工資責任,又要維持一定收入,經營將更捉襟見肘,甚至無法維持。其他僱主若要裁員抵銷工資成本上升,亦可能先裁這些弱勢僱員,令他們更難自力更生。

衝擊青年老弱 適時給予援手

勞工處須有行政措施協助弱勢僱員求職,若發現他們因實施最低工資而長期失業的話,便應修改最低工資法例。議員及官員都有責任認清現實,密切關注最低工資對弱勢社群的衝擊,而非坐視他們因此失去工作。

Friday, April 22, 2011

工資難追通脹 被逼精明消費

本港通脹加劇,三月份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百分之四點六,創三十個月新高。但通脹高昇恐只是開始,年底通脹率可能飈上百分之六或七,大部份市民工資追不上通脹,將承受龐大生活壓力,縱未至節衣縮食,亦不得不精打細算。

「理直氣壯」加價 輸入通脹更劇
 港府估計全年通脹率為百分之四點五,但最終很大可能超出此預期,因首季通脹率已達百分之四,而且升勢持續。近半年來市民已預期通脹必升,現在終於反映在數據上,但未來數月通脹恐將再急飈,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加風掀起並蔓延。最近本港掀起一片加風,尤其最低工資即將於五月一日實施,影響遍及各行各業,僱主成本上升,更可大條道理宣佈加價。例如麥當勞以最低工資及租金上升為由,即日起加價百分之二;未來兩個月,九巴和港鐵又將相繼調高車資百分之三點六及二點三。

衣食住行因成本上漲,尤其實施最低工資而競相加價,市民難以厚非,分別只是有良心的商人加幅較克制,沒良心的乘機大加而已,市民實無可奈何。

其二,正如本欄一直提出的,通脹輸入將更劇。過去大半年商品被熱炒,尤其農產品價格以倍升,石油價格近月急漲三成,令通脹肆虐全球,加上人民幣升值令本港面對高輸入型通脹。中央容許人民幣持續緩步升值以紓緩輸入型通脹,令人民幣強勢持續,兌美元首季已升值百分之一點三。本港大量貨物來自內地進口,港元相對人民幣不斷貶值,令本地輸入型通脹壓力加劇。

通脹猛於虎,大部份市民工資加幅難追通脹。上月僱主聯合調查反映首兩個月企業加薪稍多於百分之四,如此加幅未來肯定追不上通脹。大部分市民將因此面對更大生活壓力,僅一些因實施最低工資而獲加薪一、兩成的基層員工,稍微得到紓緩。

市民如何面對工資跑輸通脹的形勢?現在通脹正處急升初期,不同產品或服務的加價步伐不一,在購買力被蠶食下,大部分市民對貨品價格將更敏感,勢必更精打細算、四出格價,甚至調整生活模式,減少可有可無的消費或享樂。從事相關行業的企業,需留意這些轉變可能造成的衝擊。

未至節衣縮食 減省多餘消費

去年通脹未飈高,工資則有不俗增幅,市民日子還算過得去;今年通脹來勢兇猛,工資升幅又難追上,大部分市民生活擔子將加重,最苦的是未能受惠於最低工資而加薪的基層,要面對基本生活急升的困境。

Thursday, April 21, 2011

香港人幣大步走 需兩個突破

首隻在香港上市的人民幣計價股票匯賢產業信託,公開認購反應雖未如預期熱烈,但並不代表香港的人民幣業務發展會減慢。只要能突破人民幣回流內地的限制,和增加人民幣投資選擇,香港的人民幣業務仍將大有可為。

匯賢反應一般 人幣潛力仍巨

匯賢招股反應只屬一般,但不能反映香港人民幣業務的巨大潛力。正如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昨提出,一旦投資者熟習運作,將有更多人民幣計價股票出現。

人民幣走向國際化有三個階段: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儲備貨幣。中央零九年七月開始試行人民幣結算,最新目標是對外貿易的兩成交易用人民幣進行,即約三萬億元人民幣。首年業務總量不足五百億元,去年底已合共逾五千六百億元,今年單是首季已達三千六百億元,反映人民幣貿易結算量正加速上升。

中央刻意加強市場對人民幣的認受性,以推進其國際地位,如在最近金磚五國會議上,與各國協議擴大以本幣進行經貿交易,減少用美元;近日又分別與烏茲別克和紐西蘭簽署貨幣互換協議,迄今中國已與十國或地區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

人民幣貿易結算已在大力推進,隨之要拓展的是人民幣投資業務。去年七成半人民幣貿易結算在香港進行,估計其中一半人民幣留在香港,以此推算在港人民幣存款總量在今年底可由去年底的三千億元,增至一萬億元。人民幣供應增加,可助推動香港人民幣投資的發展,但需先有兩大突破。

其一,回流渠道。中央嚴防外資進入內地炒作股市、樓市,衝擊內地金融安全,故香港需發掘安全、可控的資金回流渠道,讓中央放心。金管局正積極與人民銀行磋商在港人民幣以外商直接投資方式回流內地,港府又與內地研究以小QFII形式促進人民幣回流,還有待加快落實。

其二,投資產品。無論人民幣回流國內的渠道能否加快推行,港府與業界應發揮創意,開發更多使用人民幣投資的債券、股票或衍生工具,強化人民幣投資市場。

力拓投資工具 理順人幣回流

貿易結算推動人民幣在全球流動量急增,香港必須積極開發人民幣投資渠道,才可吸引更多人民幣流向香港。這既能幫助國家發展人民幣國際化,更能壯大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

Saturday, April 16, 2011

樓按變相加息 樓市添壓

各大銀行在一個月內兩次調高同業拆息按揭利率,既顯示銀行供應樓市資金的態度轉趨審慎,亦令置業人士的供樓負擔上升,對樓市漸構成壓力,有助令樓市降溫。有意置業用家須留心市場變化,衡量本身供樓能力後才入市。

H按連環升 銀行借貸更審慎

匯豐銀行前晚帶頭將同業拆息按揭利率(俗稱H按)調高,由H+0.9至1.3厘加至H+1至1.5厘,為一個月來的第二次。換言之,目前實際H按息已由年初的約0.9厘,上調至最高1.7厘,業主供樓利息增加接近一倍。市場估計H按息有機會進一步升至H+2厘,漸與最優惠按揭利率(俗稱P按)看齊。

本港樓市持續熾熱,除環球熱錢流入驅使外,另一重要因素是銀行放款態度積極。過去兩年銀行大肆以H按提供按揭,因H按息率較P按低,銀行實際上一再減息地競爭,結果九成的新造樓宇按揭都採用H按,為樓市加柴添火。然而這些因素已出現變化。

其一,銀行調高H按息,等同加息。銀行去年曾提供低至H+0.65厘按揭貸款,因環球資金泛濫,但今年起各國因通脹肆虐紛紛加息,不但新興國家如中國、印度等陸續加息遏通脹,收緊銀根,歐洲亦於在上周宣布三年來首次加息。倘美國於六月次輪量寬結束後不再加碼,那全球過度泛濫的資金將逐步回歸正常,屆時將推高利率及銀行間拆息,銀行為減輕H按風險,故率先加息。

其二,銀行對物業貸款趨小心,此除擔心環球泛濫資金減少外,亦和金管局的密切關注有關。金管局一直在樓市政策上配合政府,督促銀行審慎借貸,免吹大樓市泡沫。去年銀行貸款急增三成,引起金管局關注,本周更要求各銀行月底前提交今年業務策略,評估有否過度借貸。可預期在金管局加強監管下,銀行難再像去年一樣,力谷按揭貸款。

其三,H按息上升增加置業人士供樓負擔。目前樓價已比九七年高,但負擔比率只約五成多,不及當時的八成多,原因之一是按揭利率極低。一旦利率上調,即使樓價不漲,業主供樓負擔比率亦增,勢令樓市添壓。

供樓比率升 準業主量力而為

資金對樓市舉足輕重,現資金供應因銀行審慎借貸而減少,加上置業人士供樓負擔比率上升,樓市或將降溫。有意置業人士除考慮樓市變化外,亦須衡量本身負擔能力,應預期未來利率再上升二或三厘後,仍有力負擔。

Thursday, April 14, 2011

變相定期賣地 仍難遏樓價升

港府高姿態調整賣地政策,以加強掌控土地供應主導權,擬按季推出賣地計劃,變相恢復定期賣地。惟首批於本季主動拍賣或招標的住宅地,所涉單位數量不多,只能稍紓樓市升勢,港府未來幾季仍需加推興建中小型住宅單位土地應市。



高姿態推新政 圖掌土地主導權



港府去年十一月引入額外印花稅,有效遏止樓宇短炒,但樓市問題未解決,因置業用家擔心未來樓宇供應始終不足。故財政司長昨宣布四至六月主動拍賣或招標共九幅住宅地皮,興建二千六百五十個單位,圖減輕市民憂慮。此外,更計劃按季主動拍賣土地,以補目前勾地制度之不足。



勾地制度由發展商決定是否勾出土地拍賣,港府對土地供應欠主導權,尤其在樓市興旺時未能加推土地應市,故去年已加入小量土地由政府作主動拍賣。現在港府更進一步決定按季拍賣土地,令土地可推出供應,藉此令市民有信心未來土地和樓宇供應充足,不急於入市,免樓市泡沫吹得更大。



港府高姿態、高聲宣布積極推地政策,向市場傳遞增加土地供應的訊息,但首季的實質做法仍溫和,只增加二千多個住宅供應,數量不算多。若港鐵和市建局合共推出的住宅土地招標數目與此相若,則這一季的土地可供興建約五千多個住宅單位,全年約二萬個,僅基本符合政府聲稱每年二萬個私人住宅供應的目標,並未大增可建住宅的土地數目,亦未解決這幾年住宅樓供應斷層。



相信港府此舉為保持彈性,若樓市仍熾熱,市民認為供應仍不足,則下季可加推土地至可興建三千五百、甚至四千個單位,加壓令樓市降溫。倘屆時美國已有風聲要加息,樓市氣氛冷卻,港府可再回應因應形勢修訂推地數目。



港府定期主動賣地的新措施,未必令樓價下調。因在樓市暢旺時賣地,發展商可能高價競投,刺激樓市,令樓價不跌反升。要令樓市不再升溫或回順,仍得看兩大關鍵因素。其一,待美國加息,令供樓負擔比率上升。港府主動賣地對樓市而言,只能如懸在頭上的刀,圖阻遏樓市急速升溫,換取時間待美國加息。



拖至美國加息 亦要長期增供應



其二,港府要持續、大量地推出可建中小型住宅的土地。每年二萬個私人住宅供應,未足夠解決這幾年樓市供應斷層所積下的需求,要紓緩樓市癥結,唯有靠持續地增加土地供應,令市民看到樓宇供應持續增加,才不致急於入市,令樓市步向穩定。

Thursday, April 07, 2011

歐加息難遏通脹 需美日聯手

歐洲央行今天開會議息,市場預期將作出三年來首次加息,以遏抑通脹。但歐元區通脹主因是能源食品價格大升,加息的抑制效果有限,反挫傷未復甦經濟。全球都為通脹所困,若要治本,歐美應聯手打擊商品價格暴炒,而非各自為政。

加息弊多於利 歐洲恐陷滯脹

歐元區最新通脹率達百分之二點六,不但攀至二十九個月以來高位,更連續四個月超出歐洲央行百分之二的通脹預期,或令歐洲央行被逼出手,先於美國加息。

歐洲央行的加息決定,實屬騎虎難下。因除德國外,歐洲多國經濟尚處水深火熱,加息勢增企業借貸成本,倍添營運困難。更甚的是加息將進一步打擊已陷入財困的歐豬國家,尤其最近被評級機構降低國債評級的希臘和葡萄牙,令其背負更沉重的債務。此外,加息亦令歐元走強,打擊歐盟出口競爭力,令歐洲經濟雪上加霜。歐元近日從年初低位反彈逾一成,昨晚曾升穿一美元兌一點四三歐元高位。

歐洲寧冒經濟受挫風險,亦要加息遏通脹,但效果成疑,因歐元區的通脹並非來自歐洲內部需求過熱,而主要由能源與食品價格帶動,故央行加息只會事倍功半,不能治本。

國際商品價格過去大半年不斷被熱炒,究其底因,是西方大國在金融海嘯後猛印鈔票救市,令全球資金泛濫,驅動商品價格狂飈,當中印鈔力度又以美國為最。故單憑歐洲加息收緊市場資金,而無美國和日本配合,恐難遏下商品價格,令環球通脹情況依然。

就環球商品價格猛漲引發的通脹問題,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最近出口術降溫,指屬短期現象,料難持續,言下之意是美國既沒有加息的意圖,最新的儲局議息聲明,亦強調次輪量寬不會提早結束。

除美國外,受大地震、海嘯和核泄危機打擊的日本,因救援與災後重建支出龐大,更會為復甦而漠視通脹,繼續印鈔救市。

歐美日各有算盤,環球資金泛濫形勢難變,歐洲加息不能解決區內通脹,更恐挫傷經濟率先陷入低增長、高通脹的滯脹困境;美國雖繼續泵錢支持經濟榮景,但將來可能面對超級通脹威脅;飽受通脹困擾的新興國家如中國,雖已多次加息收緊銀根,仍為未馴服通脹老虎而擔心觸發民怨。

美日續印鈔票 環球通脹難消

美歐日是目前環球高通脹的禍源之一,應負責任凝聚共識,聯手遏止商品價格狂飈,以緩和環球通脹,而非各自為政,累人亦終累己。

Saturday, April 02, 2011

PMI反彈似喜實憂 宏調陷兩難

內地昨公布的三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反彈至五十三點四,港股恒指受好消息帶動升二百七十四點,內地股市亦錄得升幅。惟外界非一面倒看好,因PMI反彈幅度差於市場預期,未來在中央力壓通脹下,經濟將備受考驗。

企業融資困難 生產成本添憂

內地PMI雖扭轉連續三個月跌勢,但指數低於市場預期的五十四,反映經濟反彈力度不足,表面是喜,實際是憂,未來更面對多重重壓。

其一,中央繼續緊縮銀根,企業融資困難。內地今年通脹目標為百分之四,惟二月通脹已高踞百分之四點九,恐要再攀升至第二或第三季才見頂,中央需再加力收緊銀根。去年年底至今,中央已兩次加息、四次調升存款準備金率,但步伐未停,本月再加息機會極高。此外,二月新增貸款僅五千三百多億,反映企業尤其中小企借錢困難,即使成功借貸亦要承受不斷調升的利率,令經營加倍困難。

其二,企業成本壓力加劇。首先是工資成本上升,去年最低工資升幅達百分之廿四,中央要求未來五年最低工資每年平均升幅至少百分之十三,工資成本驟增現在只是開始。此外,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近期商品價格包括能源、農產品、礦產皆被熱炒,加重廠商壓力。再加上中央策略上容許人民幣升值以抵銷部分輸入型通脹,人民幣兌美元首季已升值百分之一,預計全年將加快升值步伐,可能達百分之五,削弱企業出口競爭力。

其三,外圍經濟風險擴大。日本大地震進一步惡化全球通脹,其量化寬鬆將令環球資金更泛濫,災後重建對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亦會刺激國際商品價格上漲。此外,大地震導致日本工廠停產,影響出口,對整個亞太區供應鏈構成打擊,中國汽車和電子加工業首當其衝。

此外,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惡化,美國復甦似有還無,加上中東北非亂局持續,環球經濟前景不明,令中國PMI的前景添憂。

經濟要軟著陸 考中央平衡力

中央要治理的經濟環境日趨複雜,雖以打通脹為頭號任務而必須繼續收緊銀根,惟這對經濟產生的負面效應正逐步浮現。中央宏調要令經濟軟著陸,便不止要全力打擊通脹,更要兼顧企業壓力、經濟動力,減少緊縮政策對經濟造成的後遺症。中央須巧妙地平衡打擊通脹與經濟增長,不能只靠力壓,此將令緊縮政策加倍困難,增添市場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