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12, 2010

香港也步入「低IQ時代」嗎?



翻開大前研一的新作《低IQ時代》,愈讀愈觸目驚心:談的明明是發生在日本之種種「集體智慧衰落」現象,但對照香港,何其相似。

一窩蜂:自己沒有甚麼判斷的標準,只會跟隨大部分人的選擇。例如,一本書受到吹捧,所有人都去買那本書看,令它長踞暢銷書榜,一強獨大。電視上說「吃納豆有助減肥」,就忙不迭去搶購納豆,說「早上吃香蕉能瘦身」,又去囤積香蕉。人家說某套電影「很感動」,便千方百計購票進場,在差不多的情節,同聲一哭。

不動腦筋:很多人不想思考,甚至畏懼思考,如果不能想也不想便有答案的,最好二選一了事。這見諸電視台以搞笑和胡鬧的遊戲節目為主打、新書以簡單做招徠,吹噓「三分鐘學會XXX」,「十二小時成為XXX」、填鴨式教育固然受到唾棄,取而代之的是幾近鼓勵不勞而獲的「輕鬆上課」。

凡事情緒主導,怠於研究討論——這在政治上尤其明顯。大前曾經參選東京都知事,與麥肯錫團隊花了半年時間,精心策劃了一份政策白皮書,可是卻受到冷待。記者看也不看便直批那場選舉沒有政策、沒有結果,上電視台造勢,主持人也只懂問是非題,重視候選人的立場多於內容。政治家為達目的,簡化議題,挑起大眾情緒,然後借勢為己用。

集合聰明人 卻沒令施政更有效

以上是否耳熟能詳?各位不妨自行把香港的種種光怪陸離,一一對號入座。

大前說,日本人個別的IQ可以很高,但當許多人集合成一個團體後,卻出現集體IQ低落,結果迷失20年不止,還在全球化的洪流裏被甩在後面。香港何嘗不是如此?個別政府官員可能「好打得」,從外面招攬的人才也個個獨當一面,可是這麼多聰明人集合在一起,沒有令施政更有效、令民情能上達,卻每每反應遲鈍,鬧出笑話。

如果你說這是制度的問題、是官僚的錯,那麼,為甚麼有些國家卻能突圍而出,展現非凡的集體高IQ?大前特別點名稱讚三個國家:美國、德國、新加坡。

美國雖然因為金融海嘯受創至深,但仍掌握了全球40%的經濟,它的國力即使有所消減,但在21世紀中葉之前,仍會是世界的中心。美國憑甚麼?大前說,憑開放的移民政策,吸納全球最優秀的人才。

德國和韓國不過是中規模國家,不如美國強大,卻因為能成功對應全球化,化危機感為動力,故能成為贏家。

至於小規模的國家中,大前認為新加坡最值得學習。新加坡最突出的是重視教育教策,竭盡所能為國家的未來,努力培育優秀的下一代。

擺脫社會低智 靠自己站起來
大前認為,要根治社會的集體智慧低落,說難不難,只要有一位非常優秀的領袖就可以了。這個領袖須具備四項能力:指示方向、指示程度和方法、具體示範、把會的人帶進來。新加坡的李光耀、英國的戴卓爾夫人、中國的朱鎔基,都是表表者,他們都能在國家面對危機時,力挽狂瀾,開啟盛世之端。

偉大的領袖可遇不可求,我們可以憑自己力量,掙脫社會的集體智慧衰落嗎?當然可以。大前說,要令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必須有三大兵器:英語能力、IT知識、金融素養。如果你覺得自己未符條件,不要緊,只要你有這樣的危機感,拒絕思考懶惰,坐言起行就可以了。

大前說,「即使國家衰退了,個人還是有無數的方法可以讓自己不跟着衰退。也就是說,我們不要依賴國家,要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這真符合香港人的精神。

﹏﹏﹏﹏﹏﹏﹏﹏﹏﹏﹏﹏﹏﹏﹏﹏﹏﹏

書名:《低IQ時代》

作者:大前研一

1 comment:

宇宙人 said...

新加坡, 堅尼系數僅次於香港, 有咩好丫, 表面風光.

我認識好多新加坡人先服役當兵, 再完成大學教育, 有幾年工作經驗, 寧願自降身價, 唔做野去澳洲讀 postgraduate. 咪又係為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