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01, 2007

內地民主化 統一和平路

“當中國大陸和台灣一樣民主,擁有相同的經濟生活水平時,擁有民主包容的中國大陸還會以武力威嚇反對台灣獨立嗎?對這樣一個民主化的中國大陸,台灣還需要反對中國統一嗎?…香港的民主今天,就是大陸的民主明天。”

講者: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前常務副會長唐樹備、海峽交流基金會首任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陳長文

  今年不但是香港回歸10周年,也是兩岸重新開始交往的20周年。

  自中共於49年建國、國民黨敗走台灣後,兩岸交流中斷了38年,至87年台灣當局准居民回國探親,兩岸關係才開始逐步恢復。

  期間,兩岸分別成立了「海協會」及「海基會」,分別由唐樹備和陳長文出任代表之一,進行商討,他們是歷史締造者。

  一晃眼,20年過去。

  亞太台商聯合總會有意再次締造歷史,在周四的第二屆兩岸論壇上,玉成二人再度同台演出。結果這對老拍檔不負眾望,一個回顧過去,一個前瞻未來,領聽眾走進時光隧道,穿越未來。

唐:挺「一個中國」 一切可談

  恢復交往20年來,唐樹備指中台關係經歷了起、落兩個階段。

  從87年底至93年初,是49年以來,兩岸關係最好的。當時台灣以開放探親為起點,開創了民間往來的新局面。

  其後,海協會與海基會在92年,於香港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一個中國」的原則「九二共識」,使雙方能在擱置爭議、交流對話的核心精神下,為93年的「汪辜會談」奠下基礎。

  但是,「從93年汪辜會談後到現在,兩岸政治關係急轉直下。」唐樹備說。這和李登輝、陳水扁不遺餘力地鼓吹台獨不無關係。

  盡管經歷了這些起落跌宕,唐樹備指中共對台政策的三個基本元素,一直不變:

  (1)堅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及對台獨絕不妥協。

  (2)穩健: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以至胡錦濤,都以「穩健」為上,即先壯大內地本身的實力,以創造解決台灣問題的環境,使之對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最有利。

  (3)同胞情:「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江澤民),「只要和平統一還有一綫希望,我們就會百倍努力」(胡錦濤),為免同胞再受妻離子散之苦,將盡力避免戰爭。

陳︰「一國良制」勝「一國兩制」

  對唐樹備來說,陳長文應該是個難纏的對手。

  陳憶述二人初次會面時,唐給予他的「震撼教育」:「唐樹備提出,須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又提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我說,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大陸也是中國一部分。」這段對話已記入歷史。

  陳長文開宗明義,指「統獨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過是公共政策的選項。」他說,在台灣,只有極少數人支持統一或支持獨立,大部分人都希望維持現狀。

  「兩岸都應不斷在自由、民主、均富等價值上,追求制度的進步……試想,當中國大陸和台灣一樣民主,擁有相同的經濟生活水平時,擁有民主包容的中國大陸還會以武力威嚇反對台灣獨立嗎?對這樣一個民主化的中國大陸,台灣還需要反對中國統一嗎?」陳長文說,對台灣人來說,這樣的「一國良制」,將比「一國兩制」更具說服力。

  他認為兩岸應以避戰、務實、謙卑及體諒的態度,思考未來的關係。

  而香港,就是深化民主、推當中國民主的動力,我們的普選,也將成為民主與否的指標。

  「香港的民主今天,就是大陸的民主明天。」他期望香港全面普選之日,不必等到2047。

﹏﹏﹏﹏﹏﹏﹏﹏﹏﹏﹏﹏﹏﹏﹏﹏﹏﹏

Sidebox︰「海協會」與「海基會」

  1987年11月,台灣開放人民到內地探親,逐步恢復中斷了38年的兩岸交流,使台灣不得不調整其對內地的「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政策。

  當局更因此於90年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由這個得到台灣官方授權的民間仲介機構,處理官官「不便與不能出面的兩岸事務」。陳長文被任命為首任副董事長兼秘書長。

  而為方便與海基會接觸及商談,中共中央台辦及國務院台辦,則於91年成立了「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協會),由汪道涵出任會長。

  由此,兩岸政府以「海基會」與「海協會」會談形式,多次進行商談與交流。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