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31, 2010

中國經濟高增長 需防泡沫

“「如果韓國、台灣能有30年的高增長,中國有60年的高增長不是甚麼問題。」”

講者:樊綱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

富士康事件引發內地加薪潮,有人質疑中國憑低廉勞動力躋身世界工廠的地位不保。過去30年中國經濟增長平均每年達9.4%、9.5%,如此增長速度還能持續嗎?

經濟學家樊綱表示樂觀:「如果韓國、台灣能有30年的高增長,中國有60年的高增長不是甚麼問題。」

資本投入不減 勞動力供應足

在中華總商會舉行的「香港高峰論壇」上,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分析,主導過去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因素,包括資本投入和勞動力,不會在10至20年內消失。

首先,「資本投入不成問題。」樊綱說,中國的儲蓄率高達國民生產總值(GDP)51%,要降到四成也很難,何況外資仍不斷進入,支持經濟發展。

其次,農村勞動力供應仍充裕。

有人提出中國已步入「劉易斯拐點」(見知識庫),農村勞動力供應增長追不上工資增長,但樊綱並不認同。

「我希望工資早些上漲、(中國)早些到達劉易斯拐點,這樣收入差距縮小才會成為趨勢,但悲觀地,這不會很快大面積地普遍發生。」

樊綱說,勿光看沿海地區,事實上全國勞動力市場的工資增長並不快,工資增長速度仍低於勞動力增長速度。根據他的調研,農村以年輕人較多,「街上總跑著一大堆半大的孩子」,持續進入城市打工。樊綱認為農村勞動力要下降到整體的10%,理論上才到達「劉易斯拐點」,但目前仍高達25%至30%。

「『劉易斯拐點』還有10到15年才來臨。所以儘管不及過去那麼低,但中國仍是世上勞動力成本最低的地方。」

除資本投入與勞動力外,教育與創新將在中國未來30年的發展中起到更大作用,並彌補勞動力成本的逐漸上升。

需防經濟過熱 緩解貧富懸殊

雖然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樂觀,但樊綱亦審慎地指出,中國面對的挑戰很大,最怕出現嚴重的經濟金融危機或社會危機,打斷這種經濟動力,令發展停滯。

樊綱說,防止經濟金融出現龐大危機的方法是防過熱:「危機都是由泡沫造成的,防危機的最根本就是防泡沫、防過熱。」他說,「不管外圍形勢好不好,中國自己也要防止過熱。」這包括不能讓房地產「無限制地拱起來」,政府對樓市採取的調整一定要堅持下去,不能坐視不管。

相對經濟金融危機,內地的社會危機更值得關注。

樊綱說,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貧富差距有可能進一步加大,影響社會穩定。因此,內地必須完善社保體系,將之覆蓋到農村,為流動的農民工提供基本保障,緩解社會矛盾。

此外,還要保持每年百分之八的經濟增長,這樣才能製造800萬個新增職位,「讓貧困階層至少每年都有脫貧的希望。」

----------------------------------

知識庫︰何謂「劉易斯拐點」?

「劉易斯拐點」(Lewis Turning Point)指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劉易斯(Sir William Arthur Lewis)曾指出,當發展中國家的農村過剩勞動力被工業部門完全吸納時,工資將顯著上升。「劉易斯拐點」說因最近的中國加薪潮而被廣泛引用。(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電子書掀閱讀革命 資訊有價

蘋果的平板電腦iPad行貨昨首日在港發售,銷情非常熱烈。iPad和電子書的普及掀起閱讀革命,威脅傳統書報刊物生存。但正因它們打破了文字媒體框框,若出版商勇於把握機遇,電子書的潛力可把閱讀推向更廣闊天地。

蘋果大戰亞馬遜 電子書普及

iPad熱潮風靡全球,香港不會倖免。行貨首日開售,吸引擁躉一早排隊捧場,兩小時內本地全部存貨幾乎沽清。預載閱讀程式的iPad引爆電子書的戰國時代,網絡書店亞馬遜不惜將其電子閱讀器Kindle割價求售,結果上月每售出一百本實體書,便同時賣出一百八十本電子書。分析師估計,未來電子書將佔每年新書銷量的四分一至一半。

實體書是否步入衰落?答案不言而喻。一部電子閱讀器可以下載整個書櫃的書,攜帶方便,而且購買電子書的途徑異常簡單,售價便宜,令實體書難有招架之力。去年出版大國英美兩地的實體書銷量,便分別下跌了百分之零點五和百分之三點三。

載體雖改變,但資訊仍有價。未來閱讀風氣可借電子書重生,甚至更上台階,關鍵是出版商能否擁抱變革,發掘藍海。

電子書尤其iPad最大的特點,是突破了紙張閱讀的單調,潛力最少來自三方面:

其一,多媒體豐富閱讀享受。實體書刊只有文字與相片,閱讀形式難有變化,對習慣上網的新一代而言太沉悶。但電子書卻可加入影像、聲音,令閱讀內容活潑多變。

其二,互動功能誘發增值元素。今年香港書展重點推介電子書,還首設電子書專區,有本地出版社藉機與軟件開發商合作,為一本化粧書推出電子版,讀者可在「書」上練習畫眉、塗眼影,一物多用。

其三,突破時空與市場限制,增加銷量。書展期間,有經典書藉如金庸的全套武俠小說,藉電子書重新面世。未來書商若要為舊書推出新版本,可讓電子書讀者輕易更新。冷門的題材、小眾的作家,亦可因電子書普及而發揮的長尾效應,拓展市場。

互動平台多媒體 吸引新一代

去年美國實體書銷量雖然下跌,但整體出版業銷情卻按年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二。可見只要不死守傳統,閱讀的空間不會萎縮,還會擴展。電子書既有文字媒體鍛鍊思維與邏輯的特性,又能使閱讀形式活潑多變,出版商只要多花心思引入新概念,自可吸引新一代讀者,使閱讀風氣更上層樓。

Thursday, July 22, 2010

港滬雙劍合璧 挑戰紐約倫敦

香港和上海財金高層昨透露,兩地金融中心將明確分工,香港發展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上海則做好人民幣在岸市場。港滬在分工後更應合作,務求雙劍合璧,發揮各自優勢,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才能挑戰紐約、倫敦。

上海尚待成長 香港優勢現成

香港與上海的金融中心一直存在既合作又競爭的態勢,且競爭日趨明顯,但昨日上海浦東舉行的「金融論壇」上,港滬的財金官員同時透露重要信息,即香港因有優勢,故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上海則繼續做好人民幣在岸市場。這個分工相信來自中央的協調與拍板,估計背後原因有三:

其一,上海未具備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條件。正如其副市長屠光紹所言,上海與香港比較仍有三方面不足。一,市場功能薄弱,金融產品待拓展;二,國際化水平不高,不利人民幣走出去;三,金融制度未夠健全,未能與國際接軌。

其二,中央要盡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不能坐待上海成長。金融海嘯發生後,國際上出現除美元、歐元外,發展第三種國際儲備貨幣的空間,人民幣是最具潛力的其中之一。中央必須把握這個黃金契機。

其三,香港具備兩大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的優勢。一來,香港的金融體制與國際接軌,資金與信息暢通無阻,監管及法治健全,可助人民幣走出去。此外,香港是「一國兩制」下獨立的離岸市場,與內地市場分隔,有防火牆優勢。香港作人民幣國際化試驗場,可不影響國內金融安全與穩定,又獲中央信任。

中央提出的港滬分工,對香港未來發展無異奠下極重要一步,香港難沾沾自喜,更應深思如何和上海加強合作,攜手助國家金融發展國際化。香港雖有發展離岸市場的優勢,但在國內資本帳尚未開放前,亦要得到在岸市場的配合,才能事半功倍,上海乃國內金融中心龍頭,可成最佳夥伴。

香港向被視為繼紐約、倫敦後的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然而實力與前兩者相距甚遠,不但人才不足、市場的深度與廣度亦遠遠不及。

協助國家崛起 港滬水漲船高

香港若與上海合作,則聲望倍增,再乘中國經濟實力不斷提升、人民幣邁向國際化和國家金融話語權與日俱增之勢,爭取在國際擴展的空間,才能真的有望追上紐約、倫敦,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金融中心。這不但對香港有利、對上海有利,也對中國最有利。

Thursday, July 15, 2010

慎訂最低工資 免損弱勢勞工

最低工資立法是近期的社會焦點,勞資雙方對最低工資水平的釐定分歧甚深,爭持不下。然而激烈的爭論無助凝聚共識,更會使情緒蓋過理性,難以達致平衡勞資利益的方案,令最需要幫助的基層受害最深。

爭拗情緒化 徒添社會對立

立法會昨日開始辯論最低工資條例草案,雖然議員爭議應一年還是兩年檢討一次等,但法案預期可獲通過,隨之而來各方集中最大的爭議,即最低工資的水平是多少。

勞資雙方的立場皆十分強硬,勞方堅持最低工資必須為三十三元,資方則還價二十四至二十六元,互不相讓,爭論走向激化,不利達成深思熟慮的結論。

例如,最近有飲食業上市公司主席提出若最低工資訂為三十三元,公司可能要發盈警,其言遭到抨擊,指剝削勞工,恫嚇公眾。但上市公司因勞力成本上漲、盈利受壓而發出盈警,乃對投資者負責任的態度,目前社會上部分人士對不同意見便大力狠批、打倒,實非維護言論自由、多元社會的健康現象。

若最低工資水平一開始便訂在三十三元,令人擔心真正需要幫助的弱勢勞工,反而最受其害:

其一,部分企業因難以承受工資上漲壓力而以裁員應對,可能令職位供應減少。勞動力密集的行業包括飲食、零售業尤其壓力最大,這些企業一旦因經營困難而倒閉,基層的求職環境將更形嚴峻。

其二,即使企業能承受最低工資的衝擊,亦須作出應變,若要付出同等工資成本,將聘用學歷較高、身體較健康的年輕人,還是低學歷、低技術的中年、長者?相信前者更具優勢。如此一來,競爭力最弱的邊緣勞工反而最先被淘汰,失掉飯碗,不能嘗到最低工資帶來的好處。

因此釐定最低工資水平必須審慎,以理性作充分討論,不能訴諸口號、情緒,激化階級對立,此對解決問題、協助基層皆適得其反。

商界應扶貧 同享經濟成果

此外,商界亦應瞭解,無論基於政治環境的激化、或社會要求平等關愛的聲音上漲,他們應主動為弱勢出力,讓他們分享經濟成果,紓緩社會的貧富懸殊。最近有商人牽頭成立扶貧基金,直接幫助基層,便是正確的一步。

要協助基層、弱勢勞工,不只是為最低工資立法,更要制定合理而可行的方法,過程中求取共識,降低社會分化,才能既幫助弱勢社群,亦推動香港經濟與社會健康發展。

Tuesday, July 13, 2010

世杯冠軍沖喜 西班牙脫困需時

西班牙首次奪得世界盃冠軍,舉國歡騰。這一時的沖喜可為財困的西班牙帶來短暫消費刺激,但未必有助解決其嚴重銀行呆壞帳問題。不過,世杯寶座的光環,可團結民心,激發鬥志,助西班牙克服經濟逆境。

國民增消費 結構問題難解

歐洲各國在世杯決賽周分組賽中表現令人失望,強隊如上屆冠亞軍意大利、法國,均於首輪出局,歐洲經濟陰霾彷彿被帶到球場。

但戰至最後,四強中竟有三隊歐洲隊,並由西班牙歷史性首次奪冠,反映歐洲人的韌性和實力。

作為歐豬五國之一,西班牙飽受債務危機困擾,其首相期望是次勝利能令國民重拾信心。世界盃冠軍這枝強心針能對西班牙有多大效力?

最顯著的幫助之一,是刺激消費。國家隊首次打入決賽並贏得冠軍,此令西班牙上下歡喜若狂,沖淡了對經濟欠佳的擔憂,花錢自亦更加爽快。上屆世界盃由意大利奪冠後,有經濟分析師將其經濟增長預估上調零點二個百分點,結果該年意大利經濟增長高出原預期零點五個百分點。歐盟預計西班牙今年經濟可能倒退百分之零點四,有分析師今次亦樂觀地指出,世杯冠軍國家經濟增長可提高零點七個百分點。若如此,足以把西班牙經濟增長由負轉正。

但世界盃效果未必如此顯著。西班牙股市昨日開市初段下跌逾百分之一,反映市場仍憂心忡忡。相信原因有二:

其一,人民心情佳固然想消費,但西班牙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二十,荷包乾澀,一時興奮亦未必能帶來強勁消費。

其二,西班牙面對深層次的結構性經濟問題,解決需時。西班牙地區儲蓄銀行因房地產泡沫爆破而身負重債,投資銀行高盛估計,該國銀行體系的房貸壞帳高達四千四百多億歐元。

面對外債纍纍,西班牙政府又決心三年內把財赤佔國內生產總值百分之十一點二削至百分之三,勢必令政府大縮開支,為經濟帶來重壓。

助團結國民 對抗漫長逆境

世杯冠軍難令西班牙經濟即時重生,帶來的最大幫助,可能是團結國民、激勵人心。世界盃令西班牙國民相信自己國家一定得,可戰勝逆境,現時該國經濟要面對逆境,而且可能長達數年,再創新天關鍵便靠國民的意志與努力。若能善用世杯冠軍這枝強心針,團結奮發,才是今次奪冠能給予西班牙經濟的最大幫助。

Thursday, July 08, 2010

內銀集資不難 難在控呆壞帳

農業銀行招股氣氛雖比預期淡,但無阻其成為全球集資王。除農行外,其他內地國有銀行集資消息亦不斷,令股市受到困擾。其實集資對內銀是好事,對股市也不算是壞事,內地銀行未來最大的挑戰,反而是控制呆壞帳上升。

內銀顯實力 股市增抗跌力

農行合共集資最高可逾一千七百億港元,有望取代工商銀行,晉身全球集資王。農行集資甫結束,其他中資銀行的融資計劃亦如火如荼,繼交行及中行後,近日又傳出工行供股集資,規模約四百五十億元人民幣。內地銀行不斷集資抽水,以提高資本充足比率,卻困擾內地及香港股市,但長遠則是好事。

其一,內銀接連集資,獲得投資者支持。尤其近日歐洲銀行屢傳不穩,呆壞帳與債務問題令人擔心,即將進行的壓力測試又吉凶未卜,相對而言,內銀在逆市下集資仍不乏捧場客,乃具實力的表現。內銀更可藉集資充實資本充足比率,保持穩健發展。

其二,集資潮對股市也不算是壞事。農行招股與其他國有銀行的融資活動短期內確令市場資金抽緊,困擾內地和香港股市,A股近日迭創一年新低,港股恒指則只能在二萬點上下徘徊。但從基礎因素而言,由於中國與香港經濟表現不俗,並無二次探底風險,反而要擔心國際游資充斥,湧入新興市場可能造成泡沫。

如今中港股市受壓,減少泡沫風險,尤其歐洲債務危機、歐美經濟轉差等陰霾可能令環球金融突變,中港兩地股市持盈保泰、增加抗壓能力,並非壞事。

在市況欠佳下農行仍可創出招股集資紀錄,可見吸引資本對內銀並非難題,最大的挑戰反而是未來的營運表現。中央去年為催谷經濟,驅使銀行大力放貸近十萬億元人民幣,單是地方融資平台便負債七萬億元人民幣,使國務院亦感憂心。國有銀行承擔了不少政策性貸款,埋下未來數年呆壞帳急升的風險。

減政策貸款 嚴訂審批標準

故國有銀行未來的真正考驗在兩方面:一是,如何有效監管信貸,減少呆壞帳出現;二是,建立嚴格的放貸審批標準,增加透明度,減少政策性貸款,才可提高投資者對國有銀行的長期信心。

本地投資者一向偏愛內銀股,希望能藉此分享內地經濟高速成長,但內地銀行如何提升風險管理、盈利能力,亦是影響內銀股表現的一大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