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14, 2011

中國當歐債白武士 杯水車薪

中國可能投資意大利國債的消息前晚傳出,令歐美股市跌幅收窄,市場憧憬中國出手可

紓緩歐債危機。歐債風險雖高,但只要回報高,中國亦無妨投資。惟解決歐債危機不能完全寄望中國,最終必須依靠歐盟各國通力合作。

投資歐債風險高 須求高回報

希臘可能違約令歐美股市近日急挫,但前晚傳出中國主權基金中投公司,有意投資意大利國債後,歐美股市回穩,反映市場憧憬中國擔當「白武士」,拯救歐債危機。

中國應否購入意大利國債?必須衡量風險與回報。意大利是歐債問題一大重點,其國債佔GDP比重高達百分之一百二十,總額逾一點七萬億歐元,比其餘四隻小豬西班牙、希臘、愛爾蘭、葡萄牙的國債總和還多,今年還要再向市場籌集七百億歐元償債。

意大利昨日拍賣七十億歐元國債,反應並不理想,五年期債券孳息達五點六厘,較上次拍賣的四點九厘高,其債券投資風險還在不斷上升。

目前歐美經濟面臨雙底衰退,而坐擁三點二萬億美元外儲的中國,又一直希望增加資產多元性,若不想買美元、美債,但又要保持資產的高流動性,歐債亦是選擇,惟面對歐債的高風險,必須要有高回報,才值得考慮。

除經濟回報外,中國亦有其他三方面的得益需要思量。

其一,歐洲是中國最大貿易伙伴,歐債危機升溫,勢打擊中國出口;歐洲經濟衰退,亦會衝擊中國經濟,故若能改善歐債危機有利中國經濟。其二,中國對歐洲雪中送炭,可用金錢換取友誼,將來在國際關係、貿易壁壘、人民幣等議題上,中歐可在更友好的基礎上磋商,互諒互讓。其三,中國對全球經濟影響力日增,若能幫助歐洲減輕歐債危機,可展示其承擔大國責任,有利爭取更佳國際形像。

中國應否購買意大利國債,除金錢回報外,亦需估量考慮政治、外交等回報。但中國進行歐債高風險投資,必須要有高回報,不能當冤大頭、慈善家。

雪中送炭換友誼 顯大國責任

外界亦不宜對中國購入意大利國債寄望太殷,因中投一向除投資國債外,對企業、資源等更感興趣。即使中國投資意大利國債,亦不會買得太多,何況歐債數額太龐大,中國能做的有限。要解決歐債危機,必須靠歐洲本身通力合作、努力削赤減債,否則即使中國多買歐豬國國債,一旦日後歐債爆煲,中國亦要陪輸。

Thursday, September 08, 2011

匯豐裁員有失 香港自求多福

匯豐銀行昨宣布要在香港裁員三千人,佔本地員工總數一成三,落實其早前宣布全球裁員一成即三萬人的計劃,消息震動市場。匯豐在港大裁員有損其商譽及員工士氣,香港更要積極拓展金融中心,才不愁本地人才沒出路。

匯豐看淡歐美 殃及新興市場

匯豐這次在港歷來最大規模的裁員行動,有三點值得留意。

其一,匯豐較年初更憂慮歐美經濟前景。因歐美債務危機近期升級,西方雙底衰退機會又增,匯豐上月宣布,年初已在發達國家如英美等地裁員五千,更要在三年內裁減三萬員工。事隔一個月,表現較佳的新興市場如巴西、墨西哥及香港等,最終亦須裁員,而且香港的裁員比率,更比集團環球裁員比率稍高。

此反映歐美經濟前景欠佳,令匯豐憂慮新興市場亦難獨善其身,故本來正在擴張的新興市場,步伐亦需調整,如香港去年才增聘一千八百多人,現在卻將大規模裁員。

其二,匯豐集團的新行政總裁更重視成本管理。匯豐行政總裁歐智華去年新官上任,外界期望他會削減開支,匯豐五月宣布要將集團成本效益比率由百分之五十七點五,調低至百分之四十八至五十二。香港及亞太區為集團帶來高達六成半稅前盈利,香港成本效益比較集團的環球比率低,現也要精簡人手,顯示集團不惜一切要推高利潤。

其三,匯豐在港大裁員可能得不償失。作為香港主要僱主,匯豐在港共聘用二萬多人,而香港亦為集團利潤貢獻良多,港人一向甚為支持匯豐。現在匯豐在港大裁員,顯示其對香港缺乏社會承擔。雖然匯豐可辯解為在商言商,但難免令港人感其薄情,恐損害港人對匯豐的支持及其商譽。對內,匯豐香港員工能為集團帶來可觀利潤,但卻要如同其他地區般被裁員,此恐怕會打擊香港員工士氣及對匯豐的忠誠度。

整固後新機遇 香港要懂把握

匯豐為追求利潤,忽視在港承擔及員工士氣,是其選擇;對香港而言,最重要的並非匯豐是否選擇香港,而是香港對國際金融機構是否仍有強大吸引力。未來經濟相信仍是西方不亮東方亮,國際金融機構經過架構重組後,仍要到亞洲或新興市場投資及拓展業務。香港若能把握資金流入亞洲機會,提供人民幣業務、中國業務、新興市場投資等機遇,國際金融機構便不得不在港招聘人手,香港既保金融中心,更可謀取再上層樓機會。

Wednesday, September 07, 2011

賣地低價兩啟示 樓市前景審慎

港府昨拍賣三幅土地,俱以低價成交,而且只能建中小單位的大型地皮,不及可建大單位的小地皮受捧。賣地結果反映發展商不欲高價搶地,對樓市前景態度審慎,勢令樓市短期受壓。但本港樓市泡沫已吹大,適度放氣並非壞事。

供應增規限多 發展商毋須搶

昨日的賣地結果有兩大啟示,其一,地皮繼續以低價成交。政府近日推出多幅用地,如上月拍賣的九肚山限呎地及招標的北角油街地王,均以市場預期下限成交。而昨日賣出的將軍澳地,其每呎樓面成交價不足四千元,更比去年初成交的同區地皮低約百分之十五,但根據中原城市指數,同期本港樓價已上升三成。

樓價上升,地價卻下跌,反映發展商對樓市前景態度審慎,箇中原因有三:這一年來政府大量推出土地,令發展商毋須急於搶地;近期批出土地加入各種限呎、限量規定,局限地皮的可塑性;下月公布施政報告,政府可能再出招遏樓市,包括宣布復建居屋。發展商改以面對現實的態度投地,致競投不激烈,成交價亦僅及市場預期下限。

是次賣地啟示之二,是將軍澳與元朗地皮的差價較預期小。將軍澳地每呎樓面地價不足四千元,元朗地的每呎樓面地價三千元,差距約三成三;但將軍澳二手樓價每呎約六千元,元朗二手樓價每呎約四千元,差距卻達五成。兩幅地皮的地價差距,較兩者樓價差距小。

此由於將軍澳大型地皮因有最少落成單位數量的規定,故只能以中小單位為主;而元朗地皮雖亦有最少落成單位規定,平均可建千呎大單位,發展商認為較易將之包裝成豪宅出售,利潤更可觀。

本來目前利率低、通脹高、熱錢多的環境,可對樓價推波助瀾,但發展商昨日拍地態度,卻反映對未來樓市走向謹慎。昨日賣出的將軍澳地呎價不足四千元,加上建築成本及發展商利潤,預計單位落成後呎價約六千元,與同區現時二手樓價接近,即發展商預期兩、三年後的樓價,與目前的相若。

全球經濟在未來一至兩年仍欠佳,而本港樓價又升穿九七年樓市高峰價,樓價已偏高,發展商對樓價前景的審慎可以理解。

務實預測樓價 可助泡沫泄氣

本港樓市已升穿九七年高位,反映樓市存在泡沫,若未來樓價橫行一段時間,甚或慢慢泄氣,讓市民收入逐步追近樓價,更多人有能力置業,其實對樓市長期發展更健康。

Saturday, September 03, 2011

難解高失業 重挫奧巴馬連任夢



美國昨晚公布最新就業報告,上月新增職位為零,失業率續高踞百分之九點一,差於預期。就業問題已成總統奧巴馬爭取連任的最大致命傷,他必須創造就業挽救經濟,但既受財困所限,復受制於共和黨,令美國經濟前景雪上加霜。

財困與黨爭 阻創新職位

美國最新就業報告公布前已不被看好,市場估計上月新增職位僅六萬八千個,孰料結果比預期更壞,職位增長完全停滯。

不止上月就業數據差,連白宮管理及預算局亦要對美國今明兩年經濟抱悲觀態度。其昨日發表的報告,將今明兩年美國經濟增長預測均調低一個百分點,分別為百分之一點七和百分之二點六,又預計今年失業率維持在百分之九點一高位,明年仍無改善地高企在百分之九。

就業情況惡劣,奧巴馬若不能作出改善,將重挫連任希望,因美國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只有一個總統能在失業率達百分之六或以上時,成功連任。奧巴馬已準備下周發表國會演說,提出刺激經濟方案,以基建、增加企業稅務優惠等手段,鼓勵企業多投資多招聘,創造一百萬個職位。

但奧巴馬下周的出招難令人寄予厚望。原因之一,是創造的職位太少。美國要削赤減債,政府難大增開支,奧巴馬左拼右湊才能承諾為國民創造一百萬個職位,但此相比美國一千六百萬的失業人口,實屬杯水車薪。

原因之二,方案能全面落實的機會很低。美國黨爭激烈,奧巴馬原提出周三在國會演說,但因共和黨反對而延期一天。奧巴馬讓路,無非希望爭取掌控眾議院的共和黨支持,期望獲得撥款創造就業。但此恐怕是奧巴馬的一廂情願。

共和黨亦明白改善就業對奧巴馬連任極為重要,故將不惜一切阻止奧巴馬成功救經濟。只要失業率高居不下,激起選民不滿,就能增加共和黨重奪總統寶座的勝算。早前共和黨已大力阻撓國會提高債務上限,今次更逼總統讓路延後宣布經濟方案,免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辯論撞期,央無前例。奧巴馬弱勢盡顯,共和黨拒不合作,撥款創造一百萬個職位只怕被大打折扣。

奧巴馬勢弱 全球同受累

奧巴馬無力創造職位救經濟,聯儲局推第三輪量化寬鬆亦恐事倍功半,美國陷入雙底衰退的可能大增。奧巴馬救不到美國經濟,將不止重挫他連任的機會,更令全球一起受累。

Friday, September 02, 2011

珍惜言論自由 譴責暴力示威

政府昨天就立法會替補機制進行諮詢時,有示威者衝入會場激烈抗議,部分示威者更衝撞保安及與參加市民發生碰撞,破壞會議設施及秩序。該等暴力行為,深深傷害港人珍視的言論及示威自由之核心價值,必須嚴厲譴責及制止。

言論自由 謀建設社會非破壞

副總理李克強訪港期間的保安安排,近日受到社會高度重視,市民相當關注警方及港大保安,有否遏止市民及學生示威,或損害傳媒的採訪權。此因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示威自由,都是港人擁護的核心價值,即使在保護政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警方亦不能濫權。故相關官員包括政務司長唐英年及警務署長曾偉雄,連日來不斷受到外界質詢並要求充分解釋。

要確保港人的言論自由和表達自由不受侵害,不但政府應尊重及保護市民的相關權利,市民本身亦要珍惜及維護此等核心價值。但很可惜,在昨日的立法會替補機制諮詢會上,卻發生損害他人表達自由和言論自由的暴力衝撞事件。

部分反對替補機制的示威者暴力衝入會場,衝撞保安,並和與會市民發生肢體衝突,擾亂會場設施,造成大混亂。

要維護港人的言論自由、表達自由,除政府不能作出遏制外,市民亦要理性表達意見,並且尊重他人發表意見的自由。言論自由的核心意義,正在於即使不同意他人觀點,亦要誓死捍衛他人有表達意見的自由。如此社會才有空間容納不同的意見,讓各種觀點得到充分考慮,市民作出理性選擇,達致最能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方案。

因此,表達意見是為了建設而非破壞,而暴力示威不但阻礙不同意見的表達,更威嚇及遏制了他人之言論自由,正正嚴重傷害了言論自由,與港人擁護的核心價值背道而馳,絕不能容忍。

發生昨日的暴力示威,與近年社會日趨激烈的示威風氣有莫大關係。部分政黨及市民認為自己的意見比其他人的更正確,自己的言論自由、示威自由,比其他人的言論自由、示威自由更重要。他們往往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並不斷將行動的激烈程度升級,以致妄顧他人的發表意見機會及人身安全。這種打著言論自由旗幟的行為,卻對言論自由造成最大的破壞。

暴力行徑 損害別人言論自由

市民要維護香港言論自由,除監督政府外,亦要向部分政黨及市民之粗暴行徑說不,並加以譴責及制止,才能保護香港核心價值不受破壞。

Thursday, September 01, 2011

憧憬量寬救市 難破經濟困局

美國聯儲局昨公布上月議息會議紀錄,顯示會上曾討論多項刺激經濟招數,強化市場憧憬儲局將推第三輪量化寬鬆措施,令昨天環球股市再度上揚。其實量寬難以救市,美國要救經濟,關鍵是要振興信心,打破經濟呆滯困局。

長息低無可低 經濟亦無起色

自上周五儲局主席伯南克表明,儲局本月會議將由一天增至兩天,以便進一步商討刺激經濟的政策工具後,美股已開始反彈。昨天公布的會議紀錄,證實上月會議除通過將利率維持在超低水平兩年外,還討論過多項刺激經濟工具,包括加碼買債、宣布一段時間內維持儲局資產負債表規模、削減銀行在儲局存款的利率,甚至有建議將利率與失業率掛鈎等,更加深市場預期第三輪量寬將出台。

美股八月由高位一萬二千五百點急挫近兩成,近日便藉伯南克及儲局的口術反彈。伯南克雖穩定了市場情緒,但他本月即使真的推量寬,恐怕對美國經濟沒大幫助。

其一,長息已低無可低。伯南克多次明言,量寬的目的是透過購買美債壓低長債利率,從而降低按揭、消費、企業等借貸成本,刺激經濟。但歐債危機惡化,令資金近月紛紛避險買美債,已令美國十年期國債孳息由今年二月高位的三點七厘,跌至近日兩厘左右的歷史新低。

由於美國長息已創歷史新低,即使再推量寬亦難再令長息向下,反而歐債危機若得改善,美國長息可能會反彈。

其二,美國經濟仍無起色。美國長息由年初三厘七跌至近日兩厘,但美國經濟仍無起色,低息也不能催谷經濟,皆因美國經濟的核心問題,是樓市雙底衰退,和失業率高企百分之九點一,令國民因資產貶值和憂心就業,前晚公布的八月消費信心便跌至兩年來最低。美國經濟已陷入惡性循環:即生意難做,企業雖擁巨資卻不願投資或招聘,結果樓市繼續低迷、就業情況沒有改善,最終無法提振國民的消費信心、企業投資信心。

目前美國經濟最缺的是信心,而非資金,量寬最多只能再谷高股市,及令美元轉弱,稍助出口,但無助提振國民消費信心、企業投資信心,無法打破美國經濟困局。

要救美國經濟 先救國民信心

因此要救美國經濟,關鍵並非推第三輪量寬,或量寬規模有多大,而是伯南克及總統奧巴馬,是否有能力振興國民及企業的信心,創造良性循環,打破經濟僵局,否則量寬只怕徒勞。

Wednesday, August 31, 2011

經貿安撫菲國 中國要思長久計



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昨率團訪華,除與領導人商討經貿合作,還會到其母祖藉地福建尋根。阿基諾表面友善,實質卻一直藉美國重返亞洲狐假虎威,向華索取經濟利益。中國既要安撫,更須積極拉攏東盟抗衡菲國,化解壓力。

美國重返亞洲 菲國左右逢源

港人對發生僅一年的香港旅客在菲律賓遇害事件記憶猶新,傷痛仍在,自然不歡迎阿基諾訪華。無奈局勢需要,中國為緩和中菲緊張關係,要給予菲國經濟利益。

美國去年訂下「重返亞洲」戰略,多次串連日本、南韓、越南等亞洲國家進行軍演,築起對中國的半月形包圍網。對此菲律賓當然歡迎,因借美國的軍事介入,既可搶佔更多南海島嶼的主權,復又能向中國施壓,換取經濟甜頭。

過去一年,菲律賓在姿態上盡量靠攏美國。如在去年九月美國與東盟十國舉行的峰會上,阿基諾公開指倘中國聲稱擁有南海主權,將呼籲東盟團結一致反對,唱和美國總統奧巴馬要插手南海事務;近期又與美國在南海進行軍演。阿基諾此舉既可拉攏美國,又可游走於中美之間左右逢源,增加對華的談判本錢。

中國雖知菲律賓藉美國施壓,卻不得不投鼠忌器,因若與菲國硬碰,只會將其進一步推向美國,令南海局勢更緊張,更有損亞洲穩定,及中國與東盟的經貿關係,不利中國和平崛起。

在此形勢下,當阿基諾率團三百人到華招商引資、表明欲在五年內讓中菲雙邊貿易增加一倍時,中國無奈亦要讓利,預計北京將與菲律賓簽訂多項協議和價值七十億美元的合同,包括中國在菲律賓投資汽車廠、能源礦產及鐵路等,無非藉經貿攏絡換取和平,減少南海爭端。

阿基諾訪華後,未來數月中菲關係應可緩和,令南海局勢降溫,但這難以長久。此因美國要藉重返亞洲遏制中國,勢續借南海主權問題挑撥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若美國再次出招,相信菲律賓會作出配合,藉此未來再逼中國讓利。

北京夥拍東盟 制衡美菲施壓

因此,中國要安撫菲律賓只是權宜之策,長遠計需積極拉攏東盟,藉南海危機可能殃及池魚、危害局勢安定、挫傷中國與東盟的經貿關係等惡果,游說東盟制衡菲律賓和美國走得太近,才可望取得亞洲和平環境以崛起,並避免要向菲律賓一再讓利。

Saturday, August 20, 2011

配合中央 香港服務業掘金



副總理李克強帶來的挺港措施,被指傾斜金融業,其實佔香港就業人口近九成的服務業,亦可得益。因中央已訂下時間表,五年內向香港全面開放服務業,香港在助國家提升服務業水平時,亦獲得龐大內需機遇,關鍵在於如何落實。

中央開服務大門 小門靠香港

港股恒指昨又大跌逾六百點,因環球經濟雙底衰退恐慌再度出現。歐美巨債纏身,經濟困境將持續頗長時間,香港擔憂西方經濟前景之餘,更應積極把握李克強訪港帶來的經濟機遇。

本欄昨已分析多項建設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措施,其實服務業的機遇亦不容忽視,因其牽涉的行業更廣、人數更多。中央首次提及「到『十二五』末...基本實現內地和香港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的時間表,反映其戰略意識出現重大改變,要加快調整經濟結構。

內地經濟一直過分依賴工業,服務業只佔國民生產總值(GDP)四成三。要解決經濟發展不均,「十二五」規劃重點谷內需及擴展服務業,目標是將服務業佔GDP的比例提升至四成七。這既是國家的需要,亦最能發揮香港的強項。

服務業佔香港GDP百分之九十三,其中法律、醫療、會計、教育、建築等專業服務,更具備國際水平。若香港能深化中央挺港措施,積極在內地拓展專業服務,既可帶動內地服務業追上國際水平,又可為香港多個行業帶來大量高增值職位。

中央已明言五年內向香港全面開放服務業,但細節並未落實。香港要得益,就須爭取「大門開,小門也開」。正如過往多次CEPA(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對服務業的幫助不大,如工程師即使已互認專業資格,也未能在內地執業。

又以可受惠今次挺港措施的醫療為例,香港醫院要北闖,將要面對大量門檻、監管、制度等問題:香港在內地開設醫院的門檻為何?能否聘用香港醫生北上?怎應付保險?可使用的西藥種類?醫療要面對種種問題,各行各業亦要積極解決各自的細節問題,否則「五年後服務貿易自由化」恐淪空話,對中港皆不利。

港府業界須主動 積極破關卡

香港業界在未來數月必須主動、積極商討北上的具體措施,並向政府提出有哪些關卡需要打破等,然後由政府牽頭,與內地相關部門磋商。香港專業服務業的機遇龐大,關鍵在加快落實,此將考驗業界及政府的能力與決心。







Thursday, August 18, 2011

中央送大禮 促香港助國家戰略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港,送來多份經濟大禮。此非中央純綷挺港之舉,而是國家要藉香港強項,加快其走向國際的戰略部署。香港若能藉此建立尖端的國際金融業,及廣闊的專業服務業此兩大支柱,將可成功推動經濟轉型。

國家走向國際 可借香港優勢

李克強帶來的「大禮」中,有多項金融經濟相關政策,尤其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小QFII)、在內地推出港股組合ETF等,其實中港雙方已洽商多時,但久未獲中央拍板放行,這次卻一次過得到全面開放。

有指中央如此慷慨,是為助香港抵禦國際經濟危局,其實不然。中央之舉應是國家已訂出新的戰略,要加快走向國際,同時察覺香港優勢可助此戰略,才一次過送出多份經濟大禮。

西方經濟不景,歐美債務危機深重,造就空間讓中國可加快建立國際地位、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等。香港正好具備優越條件,可助國家實現在全球崛起的大戰略,故中央不再如以往般零碎地給予香港金融開放的措施,而是一次過、全面地利用香港的國際網絡、金融中心、卓越專業服務,協助國家走向國際。

中央針對香港優勢,送出卅多項經濟大禮,香港可藉此建立兩大經濟支柱:

其一,是頂尖的國際金融中心。李克強帶來的多項金融開放政策中,不管是加大規模在港發行人民幣國債、在內地推出港股組合ETF、擴大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至全國、還是以小QFII投資境內證券市場等,均可強化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並可提升香港金融中心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令香港有機會追上紐約、倫敦。

其二,是廣闊的專業服務業。香港服務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九十三,其中不少質素達到國際一級水平。內地未來數年若向香港全面開放專業服務業,為香港醫療、教育、檢測及認證等產業建立龐大市場,不但可助內地提升服務業、走向國際,更可造就本地多項專業服務的擴展,創造大量高增值職位。

利用兩大支柱 加快香港轉型

中國的新戰略是加快走向國際,需要借助香港優勢;香港未來發展的關鍵,就視乎能否把握及擴大已有優勢,以頂尖的金融業和廣闊的專業服務業,建立兩大支柱撐起經濟,此有賴港人團結合作、激發內部拼搏精神和創意,香港才可踏上新台階,完成經濟轉型,為未來五年、十年以至更長時間的發展,奠下重要而穩固的基礎。

Saturday, August 06, 2011

歐美經濟無曙光 環球爆股災

美股前晚暴挫觸發環球股災,其中港股恒指昨大跌近千點。隨歐債危機加深及美國經濟再衰退陰影日大,市場日益發覺歐美政府推出的量化寬鬆救市政策,根本無法解救經濟此核心問題。在看不到曙光下,金融市場的?售潮只怕未完。

量寬吹金融泡沫 並無救經濟

美國經濟近期表現甚差,有經濟學者甚至預計其發生再衰退的機會達五成,市場亦逐漸發現自零八年金融海嘯以來推出的救市措施,其實無助美國復甦。

表面上兩次量寬令金融及經濟均有改善,但事實上量寬向市場注入的資金,只推高商品價格和股市,無助實體經濟。美國道指由零九年四月推出首輪量寬前的六千五百多點,升至近月最高一萬二千八百多點,聯儲局希望用股市財富效應帶動經濟復甦的如意算盤,卻證實失敗。

三年來,美國經濟核心問題沒有解決,以最重要的經濟指標失業為例,零九年四月的失業率為百分之八點九,昨宣布的最新失業率仍高企百分之九點一,而樓市及個人消費仍疲不能興。兩次量寬吹大的股市泡沫,與零七年歷史高位只差一成,根本缺乏實質支持。

債務危機再加深經濟沉痾。歐債美債高企固然打擊市場信心,但進一步令市場信心下挫的,是政府的危機處理手法。歐盟以拖代變,沒下決心解決財赤,結果債務危機由小豬愛爾蘭、希臘,燒向大豬意大利、西班牙;美國雖然提高了債務上限,但共和民主兩黨將政黨利益凌駕國家利益,沒正視經濟問題,暴露美國無心無力解救經濟困局。

歐美經濟困境深重,惡化債務危機;債務問題加劇,復又拖累經濟,已形成惡性循環,此才是這一輪市場憂慮的核心所在,因根本看不到歐美經濟如何及何時能擺脫困境。

束手無策下,即使歐央行再買國債、美國第三輪量寬可能出台,亦只能重蹈資金無助實體經濟的覆轍,就算再次推高金融資產及商品價格,亦只是造就大泡沫及下一次危機。

正因市場認清歐美政府無能為力拯救經濟此核心問題,故觸發昨日的?售,值得關注的是一些長期投資者亦加入?售潮,反映環球金融市場短期形勢極兇險。

經濟重債互拖累 挫市場信心

至於香港情況,較有利的是本地經濟增長仍不俗,失業率亦低,而且除樓市外,港股過去兩年以橫行為主,沒釀成大泡沫,故基調比零七年健康。只是外圍形勢不穩,未來一段時間歐美經濟及債務問題未見曙光,港股難獨善其身。

Thursday, August 04, 2011

美債風波 中國經濟失政治得

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高調敦促美國要負責任地處理國債問題,向美國施壓,因若美債違約或美元貶值,將導致中國所持美債重大虧損。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中國因美債違約風波,增加對美國的談判本錢。

外儲難多元化 中國仍買美債

代表中國官方輿論的《人民日報》和新華社近期發表評論,高調抨擊美國處理美債不力,內地學者更指美債是「美國的問題,全球的麻煩」,周小川昨亦加入戰圈。中國官方對美債高調表示關注,為什麼?

主因之一,是美債違約、美元下跌和美國經濟雙底衰退陰霾,將對中國經濟造成沉重壓力。

美債違約風波雖暫緩,美債仍面對評級下調風險。一旦美債被降級,中國這個美債海外最大債主,手持的一點一六萬億元美債,將錄得嚴重虧損。此外,中國三萬二千億美元外匯儲備中,七成是美元資產,若美元大跌,人民幣兌美元大幅升值,中國在帳面亦將有重大損失。

國內雖有聲音要求外儲多元化,但說易行難。中國外儲若減持美元,增加歐元、日圓,風險亦不低;黃金市場規模太小,中國大手增持,將令黃金超級泡沫變得更危險;到外國購買戰略資源則經常碰壁。無可奈何下,中國外儲愈多,持有的美債美元亦愈多,故官方才會對美債風波高度關注。

同時,美國經濟亦堪憂。美國近期經濟數據極差,在削赤減債下,更加劇雙底衰退的風險。美國經濟下滑,不旦打擊中國出口,若美國為救經濟再推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勢必令更多熱錢流入中國,加劇中國通脹壓力,加深中國經濟硬著陸風險。

中國極度關注美債事件,因對中國經濟構成直接壓力與損失,但中國高調施壓還有另一原因,就是增加與美國的政治談判本錢。

過去美國常採主動,針對中國施壓,指中國低估人民幣匯價、少買美國貨等。今次中國藉美國理虧、連累全球,反客為主,公開表明美國處理美債不力、美元下跌,導致中國經濟損失,美國日後再有求中國多買美債時,自難在人民幣及貿易壁壘問題上向中國尋釁。

中國另一間接好處,是藉此強化中國與美國交往及談判時的地位,藉此減少美國在人權、南海爭議、軍事圍堵等問題的施壓。

主動施壓美國 可增談判本錢

中國在美債問題上經濟有損失,政治上卻有得益,但未來的關鍵是如何降低對經濟造成衝擊,減低硬著陸的風險。

Thursday, July 28, 2011

資金避險捧日圓 是禍非福

日圓近日升勢凌厲,兌港元昨更升穿十算,但這非因日本經濟強盛,只因歐美均受債務困擾,短期可能爆發危機,資金遂轉投日圓避險而已。日圓強勢反映國際資金避險意識強烈,卻缺良好選擇的困局。

日本長期痼疾 歐美即時危機

日圓昨曾高見一美元兌七十七點五八日圓,逼近日本在三月地震後創下的一美元兌七十六點二五日圓高位。日圓走強,不是因為日本經濟理想,而是因為歐美經濟即時憂慮更大。相比日本的長期痼疾,歐美好比患上逼在眉睫的心肌梗塞,令資金紛紛避險,谷高日圓。

美元兌日圓急跌,因民主共和兩黨的美債上限談判已進入最後一周,但局面仍膠著,雖然破局風險仍不高,但美債即使沒有出現違約,亦將可能遭評級機構下調主權評級,令其AAA地位不保,震動金融市場。

即使兩黨最終達成協議,但過程中爭拗不斷,亦予人政黨利益凌駕國家利益之感,不利美國解決財赤、經濟放緩等問題,打擊投資者信心。

歐洲方面,雖然歐盟上周終就援助希臘方案有共識,再向希臘注資一千零九十億歐元,且變相讓希臘削債約百分之二十一,但削債比率相對其三千五百億債務,只是杯水車薪。

更由於應付歐債危機的歐洲金融穩定機制並未擴大金額,故歐債問題倘由小豬希臘蔓延至意大利或西班牙等大豬,將沒有足夠資金進行援助。故歐債問題只是邁出正確一步,隧道仍未見光明。

資金避險造成日圓強勢,對日本是壞事,不是好事。日本財相已急忙強調,有需要時會採取果斷措施干預日圓。日本經濟長期積弱,迷失已逾二十年,今年三月受地震和海嘯重創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今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將下降百分之零點七,若日圓強勢,出口勢必受損,日本經濟恐雪上加霜。

目前國際市場避險意識抬頭,令歐美元以外的新興國家貨幣、商品貨幣如澳元,還有黃金,都錄得可觀升幅。而由於澳元及黃金迭創新高,已累積一定升幅,有更大升值空間的日圓遂成炒家目標。

全球難見樂土 資金缺乏出路

環球資金不是選擇流往經濟好的國家,只是往經濟不是最差國家。歐美難兄難弟,匯價看跌,連累其他國家貨幣,日圓因此首當其衝被推高匯價,是禍不是福。

Saturday, July 23, 2011

議席出缺諮詢 市民表態有責

政府就立法會議席空缺提出替補機制的立法,遭市民反對而押後,昨提出四個方案諮詢公眾。是次諮詢關乎公眾政治權利,市民應積極表達意見,對有無需要堵塞補選漏洞、哪個方案最理想等,清晰地向政府表達訴求。

諮詢無分真假 思考補選需要

政府五月向立法會提出替補機制,上月底急作修訂,本月初又在民情洶湧下,宣布押後二讀,先諮詢公眾兩個月。政府昨除提出經修訂的原方案外,還有限制辭職議員補選、豁免非自然出缺替補、及同名單替補共四個方案,供市民選擇。

泛民議員質疑此乃假諮詢,但諮詢無分真假,只要市民積極表達意見,政府又怎能忽視公眾聲音。

市民要保障個人政治權利,不能空喊政治語言,必須認真考慮以下問題,作出抉擇:

其一,補選是否必須。政府要提出替補機制,因去年泛民立法會議員用辭職推動變相公投,被指造成政治折騰,虛耗公帑。明年立法會選舉產生的「超級區議員」,將具全港代表性,有條件以更低代價進行變相公投,故政府覺得有逼切性,堵塞議員辭職再選的漏洞。

市民是否支持變相公投?若普遍市民認為變相公投無不妥,政府就毋須制定替補機制,維持有出缺便補選的現狀便可。否則,就須為補選設限,提出替補機制,減少變相公投出現的可能。

其二,如何對補選作出限制。若市民認同要規範補選,議席出缺由其他高票候選人自然遞補,可支持政府相關方案;但若市民覺得此將削弱其選舉權,認為議員辭職公投,受懲罰的應是議員而非市民,那可考慮規範議員的參選權,當然這亦有爭議。

其三,泛民批評政府提出的諮詢時間不適當,因立法會正值暑假休會。然而,無論政治人物或普羅大眾,都有責任維護自己的政治權利。若以泛民邏輯,恐怕未來一年都難尋適當諮詢時間,因十一月有區議會選舉、明年三月是特首選舉、九月是立法會選舉,議員將窮於應戰。

但既然有關諮詢具深遠政治影響,又望趕在今年區選前得到理順,時間緊逼,議員和市民都要把握此兩個月機會提出意見,不宜拖延。

積極尋求共識 才是推動民主

立法會議席出缺的替補機制是重要問題,涉及政治運作和市民的政治權利,政府有責任聆聽市民意見,市民亦有責任表達意見,才能達致共識,推動民主向前發展。

Friday, July 22, 2011

通脹日日高 應對靠做好份工

本港六月通脹再創三年新高,按年升百分之五點六。衣食住行無一不加,市民生活擔子加重,但更大問題是通脹升勢下半年將更勁。市民要對抗通脹,應把握經濟還好的勢頭,搵份好工或做好份工,取得高薪,才是應對之道。

上半年通脹勁 下半年勢更猛

本港通脹近月急速攀升,四月通脹為百分之四點六,五月升至百分之五點二,六月已達百分之五點六。下半年通脹很可能高見百分之六至七。通脹不但升得急,而且數據仍未充分反映實況,加上升幅集中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項目,令市民感到的壓力比眼前數據更高。

六月通脹上升,有七成受租金和食品價格上升所致。在住屋方面,統計反映上月租金增加百分之六點五,但有關數據屬滯後,地產代理指私樓租金一年間已勁升逾一成。經濟仍好,樓價高企,更多人被逼選擇租樓,令未來一年租金升幅可能更大。

在食方面,上月市民的食品開支急增百分之七點二。本港大部分食品由外地入口,尤其來自大陸,內地上月食品價格急增百分之十四,其中豬肉價格更狂飈五成七,再加上人民幣兌港元不斷升值,本地食品未來漲幅可能更急。

在行方面,國際油價今年以來已上升兩成,燃油成本上漲令本地公共交通工具紛加價。近月九巴、港鐵、的士已陸續加價,天星小輪亦已提出加價申請,下半年交通花費將更高。

上半年通脹兇猛,下半年恐更激烈。公眾難寄望政府出手,因物價升幅最勁的是租金和食品,但政府難以實行租金管制、食物補貼等,唯一可做的只是再派糖,略紓市民通脹壓力。

故香港市民最佳應對通脹之道不能靠政府,唯有靠自己。縱使通脹高企,本港經濟表現仍不俗,失業率又低至只有百分之三點五,搵工、轉工都較容易。故關鍵是要有好工在手,市民才能把握經濟蓬勃帶來的機會,爭取表現、搏取加薪,以薪酬加幅抗衡通脹。

經濟形勢還好 搏高薪抗通脹

有人力資源機構昨公布最新調查,亦反映職場最新變化。在百物騰貴、經營成本上漲下,僱主招聘意慾雖自零九年第二季來首次下跌,但仍有六成一會在第三季增聘人手。惟僱主將更擇優而用,只有好的人才始可獲得僱主青睞,或爭取滿意薪酬加幅。

通脹高但市道仍好,個人便要靠自己實力,積極對應通脹了。

Thursday, July 14, 2011

內地經濟喜藏憂 中央慎加息

內地昨公布的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按年增長百分之九點五,高於市場預期,減輕經濟硬著陸憂慮。但經濟領先指數顯示增長加速放緩,中央有顧慮下,雖維持遏通脹首務,但宏調已進入觀望期,相信第三季再加息的機會不高。


GDP增長優預期 PMI形勢不樂觀

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較首季僅低零點二個百分點,優於市場預期,顯示經濟仍然強勁,此是否表示中央可放心加力遏通脹?恐怕未必。

因反映未來經濟活動走向的六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僅為五十點九,非常接近五十此擴張與收縮的分界線。PMI是領先指標,比滯後和反映四至六月經濟形勢的第二季GDP,更能前瞻未來經濟的方向,故前景難樂觀。

此外,上半年GDP增長雖佳,但主要由固定資產投資帶動,顯示中央調結構的目標未臻理想。上半年拉動內地經濟增長的三頭馬車中,投資對GDP的貢獻達百分之五十三點二,消費僅佔百分之四十七點五,顯示動力並不全面。故目前內地經濟硬著陸的風險雖然下降,但陰霾卻揮之不去。

相信正因如此,雖然內地六月通脹率達百分之六點四,創三年新高,總理溫家寶最近在各省進行密集式調研時,仍強調要繼續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調之首務,但亦強調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波動;他更指出,要避免貨幣政策的滯後效應與多種因素疊加,對下一階段實體經濟產生大的影響。

溫總更首次提出貨幣政策的疊加效應可能對經濟產生影響,反映中央態度有所轉變,開始關注今年以來的緊銀根政策力度會否太猛,尤其令中小企融資困難,資金鏈恐出現斷裂,殃及經濟等問題。

此亦可從六月新增貸款達六千三百三十九億元人民幣中看出端倪,因這項數據高於市場預期,可能反映當局在控制銀根上已稍為鬆手,紓緩錢荒。

宏調主調觀望 中央謀定而動

上半年GDP數據佳,但中央仍不得不對經濟硬著陸的風險高度防範,宏調必須慎之又慎。相信宏調已步入觀望階段,中央第三季應會維持現行的貨幣政策力道,惟具體措施仍須走著瞧,視乎最新通脹形勢而定;除非通脹出乎意料未見頂,更迭創新高,否則第三季很可能不再加息。

Thursday, June 30, 2011

地方債危機 政治問題大於經濟

國家審計署公布全國地方政府債務總額達十點七萬億元人民幣後,近日傳出個別地方融資平台可能現債務違約,引起地方債務危機的擔憂。從地方政府欠債數目看,其經濟風險有限,但背後反映的政治風險則不容忽視。

中央具財力 不會變歐債翻版

在逾十萬億元地方債務中,外界估計當中二至三成極大機會會違約,因其財政擔保不合規。若此二至三萬億元欠款令銀行呆壞帳上升,並對銀行構成嚴重系統性風險、衝擊經濟時,相信中央會承擔。以國家去年經濟總量達四十萬億元,有足夠能力吸納,不會釀成如美國次按風暴或歐債危機的翻版。

故地方債務表面上雖龐大,經濟風險卻有限,但其背後顯示的政治風險則不容低估。

其一,地方政府為什麼會產生逾十萬億元債務?此因零八年金融海嘯後,中央要推四萬億元刺激方案,挽救國家經濟。地方遂順水推舟,借谷經濟衝政績,大興土木,結果地方債務由零八年的五萬億元暴增至去年底的逾十萬億元。

其二,地方欠缺財務意識,漠視償債能力。部分縣市的債務比率已超百分之一百,更有不少依賴土地收入作擔保。一旦樓市大跌或經濟轉差導致地方收入銳減,地方債務違約比率便急升,可能由二至三成升到四至五成。

其三,十點七萬億元的數據是否可信?外界一般認為大致可靠,因這是國家審計署動員四萬人在全國進行審計兩個月的結果。但地方瞞中央的行為極普遍,假帳、假資料盛行,借債又欠規範,風險難估。

以上三個有關地方債務黑洞背後的問題,反映現時的地方債務危機,不只是債務規模有多大、有多少違規或資不抵債,而是背後的政治問題更嚴重,此包括中央對地方監督不足,地方又為谷政績博上位,財務意識薄弱,一有機會便搞大白象工程,甚至在過程中以成立地方融資平台之名,上下其手貪污腐敗。

地方管治能力差 可釀新危機

要清理目前的地方債務,必須了解其規模有多大、違約情況有多嚴重、有多少需要中央出手等,此在今次危機中都不難解決,難解決的是背後深層次的政治問題。若中國不加快推行政治改革,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督、強化地方施政、打擊貪污腐敗,類似的地方債務危機,便會以另一種形式爆發,威脅經濟及金融穩定。

Wednesday, June 29, 2011

替補制急就章 損管治失民心

港府為防議員再以辭職變相公投,急推選舉替補機制,昨突對機制提出重大修訂。事件最值得商榷之處,非哪個方案更公平,而是港府為了能盡快通過方案,未作公眾諮詢,行事倉卒,令市民感意見不被尊重,港府必須汲取教訓。

新方案有缺陷 未必更公平

港府上月中提出立法會議席替補機制,建議倘有直選議員出缺,議席由選舉中最大餘額的得票人補上。最新的修訂,則改由出缺議員同一名單中的下一位候選人補上。

政府突作此修改,相信與外界對方案有強烈意見所致。部分意見認為新方案較公平,因更符比例代表制精神,但其亦有缺陷,如可能造成「傳位」,有議員當選後辭去議席讓其黨友補上等。

故哪個方案更公平,只是觀點與角度,最重要是在選舉前確立公平清晰的遊戲規則,讓人知所遵從,選民在投票時知道自己那票在議席出缺下的作用,政黨亦可事先作好選舉策略部署。

政府要提出替補機制,是因去年五位泛民直選議員透過辭職,進行變相公投,結果耗費一億三千萬元,投票率卻只有百分之十七,故提出替補機制堵塞此漏洞,公眾主流意見認為並無不可。

但政府若要堵塞公投漏洞,應懲罰的是該名辭職議員的參選權,而非削弱普羅選民的選舉權。現在議員有錯,選民受罰,故對替補機制作修訂與否,都非最佳之選。

整件事最值得商榷之處,是過程太倉卒。政府未作公眾諮詢,且為求在短短兩個月內三讀通過,密集開會,現在提出新修訂的兩周後,即七月十三日便要在立法會進行投票。

雖然可以理解政府要在十月區議會展開選舉前完成是項修訂,因新一屆區議員投票產生的超級立法會議員,將受該替補機制影響。但既然是涉及選民參選及投票權的重要法案,不應迴避公眾諮詢,過程亦不能倉卒。

現因外界質疑聲音,政府再急提新修訂,反映其進退失據。若政府早在年初便作諮詢,聆聽公眾不同意見後,才將方案提上立法會,便可避免出現目前的尷尬局面。

充分尊重民意 減管治困局

政府推出替補機制的急就章,令外界覺得政府未夠尊重民意,若再多一兩宗類似事件,將對香港的管治威信與社會造成重大傷害。無論今屆或下屆政府都必須汲取教訓,推出政策前要讓市民得到充足表達意見與參與的機會,否則徒招惡果。

Tuesday, June 28, 2011

未憂經濟硬著陸 憂社會硬著陸

正在英國訪問的總理溫家寶,昨明言有信心內地全年通脹保持在百分之五或以下,經濟增長逾百分之七,為最近中國經濟硬著陸之說降溫。內地經濟硬著陸風險低,但社會硬著陸的風險卻很高,尤其貪腐遇上通脹,更令民怨急劇上升。
中央手段多 可解經濟困局

近月不少外國言論質疑中國經濟將硬著陸,因通脹高企、樓市泡沫將爆、銀行呆壞帳或急增等。針對這些言論,溫總日前已在《金融時報》撰文,回應內地通脹可控,昨又於英國提到,只要通脹控制在百分五以下,經濟增長又達百分之八至九,中國經濟仍是全球最佳。

溫總接連唱好內地經濟,除向外界派定心丸外,亦表達當局調控經濟的信心。

因在維持緊銀根政策下,下半年通脹可望見頂;銀行㕲呆壞帳主要來自地方債務平台,去年全國地方債務為十萬七千億,若其中三至四萬億為呆壞帳,以中國經濟總量一年四十萬億,中央有能力吸納;樓市確有泡沫,但若樓價大幅下滑,威脅經濟穩定,中央可減少遏樓價措施;至於中小企融資困難,中央已嘗試針對性地向中小企放水,防止資金鏈斷裂。

內地經濟問題雖多,但中央仍有足夠政策應付,故溫家寶有信心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

但當前中國最大挑戰不在經濟而在社會,社會出現硬著陸的風險遠高於經濟。正如溫家寶昨在英國提出,一旦通脹和貪腐結合在一起,便足以影響政權穩定。

中國貪腐問題一向深重,是人民對社會、政府的最大不滿。內地經濟近年高速發展,但在官商勾結、貪污腐敗下,社會分配不公日益凸出、貧富懸殊不斷擴大,公平正義得不到保證,民主法治改革寸步難行,致民怨不斷累積。近月高通脹更直接打擊基層生活,大大加重生活擔子,令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怨憤上升,可成引爆民怨的導火綫。

上月底江西發生連環爆炸,疑涉拆遷補償不公;廣州增城近日又出現大規模騷亂,正因外地民工受到剝削與壓逼。現時內地一年的示威騷亂高達二十萬宗,中央為加強維穩,今年公共安全支出(俗稱維穩費)高達六千二百多億元人民幣,超過軍費開支,但社會卻愈維穩愈不穩。

通脹加貪腐 民怨動搖社會

政府要遏通脹,避免經濟硬著陸,更要積極推行政治改革,解決貪污腐敗問題,締造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紓減民怨,才能避免社會出現硬著陸。

Saturday, June 25, 2011

奧巴馬遏油價 救民望救經濟

國際能源機構前晚突然宣布,將釋出六千萬桶石油儲備,其中一半屬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美國主導是次行動角色明顯。此事事出突然,亦有違常規,極可能是美國總統奧巴馬救民望、救經濟的選舉動作,但效果未必持久。

油價高企 挫奧巴馬連任

國際能源機構最近兩次釋放油儲,都正值重大危機,包括九一年波斯灣戰爭和零五年美國受颶風卡特里娜打擊。

但目前環球並無危機逼在眉睫,油價亦已由五月初高位每桶一百一十五美元回落近兩成,釋出儲備油令國際油價前晚急跌逾百分之五。國際能源機構狠打油價,相信是奧巴馬主導的政治動作,目的是救民望和救經濟。早前油組協議增產不果,與美國友好的沙特遂宣布自行增產,已反映奧巴馬早有力遏油價之意。

奧巴馬遏油價,有政治和經濟上需要。政治上,奧巴馬民望告急,彭博社最新民調反映,只有三成受訪者表明在明年十一月總統大選,一定會投票給他,而一定不投給他的卻有三成六。奧巴馬民望差與美國經濟轉差,尤其汽油價格飈升有關。

國際油價急漲,導致汽油價格亦急升。美國汽油由年初三美元一加侖,升至現時四美元,國民飽受切膚之痛,大挫消費。業內人士警告,汽油價格在夏天可能再颷上五美元,屆時國民怨氣將更大。故奧巴馬必須設法遏低汽油價格,至少回到每加侖三點五美元,才有利展開其選舉工程。

經濟上,奧巴馬亦需遏油價,以便出招救經濟。昨日本欄已指出,儲局主席伯南克有需要再推量寬印鈔救經濟,但通脹形勢卻不許可。奧巴馬要先令商品泡沫洩氣、油價回落,通脹受控後,儲局才能出招救經濟。有分析指,若美國汽油回跌至三點五美元一加侖,國民便可多六百三十億美元用於消費,有助經濟。

但前晚突襲式遏油價舉動,效果卻惹市場質疑。其一,中長期油價供不應求局面未改,油價短暫回落後,可能再回升。其二,造成商品及油價飈漲的主因之一,是美國的弱美元和濫印鈔,若奧巴馬真的要遏油價,就應行強美元及減少印鈔,否則油價回落後又再印鈔救市,恐助燃商品及油價。

效果成疑 將要不斷出招

奧巴馬為明年大選,將不斷出招遏油價、救經濟,勢令市場產生大波動,投資者必須留神。

Friday, June 24, 2011

伯南克非不救市 暫不能也

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昨議息後,強調將在一段長時間內維持超低利率,但無提及要推第三輪量寬買債救市。伯南克暫不加招救市,不代表他不救市,只是形勢未許可。待時機成熟後,儲局出招救經濟的機會仍高。

經濟形勢轉差 儲局不能不救

伯南克沒有宣布加印鈔票救市,美股道指昨凌晨㧢因而應聲下跌,港股昨亦跟跌。但假如市場以為伯南克真的不救市,便捉錯用神,他其實已明言有需要便出招,現時非不為也,只是暫不能也。

伯南克確需出招救美國。其一,他指現時經濟形勢,與去年八月明示要推次輪量寬時不同,但並非如此。去年明示次輪量寬時,失業率為百分之九點五,美國上月失業率則仍高企百分之九點一。此外,去年第二季經濟增長為百分之一點七,今年首季亦只百分之一點八,改善不大。

其二,儲局昨調低今年經濟增長預測,由百分之三點一至三點三,降至百分之二點七至二點九;並調高今年失業率預測,由百分之八點四至八點七,增至百分之八點六至八點九,此顯示伯南克較今年初悲觀。

既然儲局需要再推量寬,為何仍未肯表態?因形勢未許可。

原因之一,國際反對聲音甚大。外界質疑過去兩輪量寬不但成效成疑,更造成熱錢泛濫,推高環球通脹。若美國在次輪量寬結束便立即宣布啟動第三輪量寬,只會招惹國際批評。

原因之二,美國本身亦面對通脹威脅。美國上月通脹率為百分之三點六,遠超儲局目標,再推量寬若惹惡性通脹,有違儲局要控通脹的責任。

市場認為伯南克是以拖代變,故不宣布推出第三輪量寬,但伯南克其實心中有數,要等的只是時機。時機之一,若美國以至環球經濟持續轉差,全球恐再陷衰退、股市又大跌,市場出現要求救市的呼聲時,儲局便可順理成章出手。時機之二,要待商品及油價出現回落,通脹形勢稍和,才可出手。

屆時若環境許可,伯南克便可大力出招,力推第三輪量寬;但若時勢或國際輿論不利推量寬,伯南克便須變招,如加強出口術,明言維持低息環境極長時間,或為長期國債利率設上限,又或用其他藉口再向市場注入資金。

受制國際反對 要待出手時機

伯南克過去三年出盡法寶救經濟,深明救市無以為繼,可能前功盡廢,故他必硬著頭皮再出手。他現時口中無招,但已心中有招,只待時機成熟而已。

Monday, June 20, 2011

激烈抗議害人累己 歪風不可長

一名中年男子昨早爬上中環行人天橋抗議,不但令交通嚴重受阻,一名警長更因此失足墮地,無辜殉職,令人深表同情。有議員竟指政府局長拒見示威者才釀成悲劇,實屬無理,更間接助長以激烈手段進行抗議之風,必須予以譴責。

妄顧人命安危 妄顧別人利益

該名從事活家禽業的男子因不滿政府賠償,昨早不顧自身安全爬上中環一條天橋頂抗議食物及衛福局長周一嶽,警長劉志堅冒雨爬上橋頂勸阻而不幸墮下殉職。

那名市民為了抗議不惜作出可能危害本身安全的行徑,結果卻導致他人死亡,既使人氣憤,更令市民為失去生命的警長極度難過。那名抗議市民事後為其愚蠢行為兩次跪地叩頭致歉,可惜已無法挽回悲劇。

更令市民憤慨的是,曾跟進這投訴的立法會議員陳偉業竟指,若周一嶽願接見對方,就可避免警長殉職,這種說法既不負責任,亦造成惡劣後果。若不問理據、凡有市民因作出過激、危險行為,就要高官即時接見,那只怕未來會有更多市民作出危險的抗議行徑,逼高官見他們,此不單擾亂政府施政及處理問題程序,更間接鼓勵市民做更多危險行為,結果只會造成更多人命傷亡悲劇。

其次,該名市民的抗議行為既危險,亦造成中區交通癱瘓,明顯漠視別人利益,將一己私利凌駕在公眾利益之上。本港在行政、立法、司法上都有完善的多渠道,可供市民伸訴不滿,沒有需要採取激烈、損害他人利益的抗議手段。不能尊重別人利益的市民,其遭遇縱不幸,亦難贏取公眾同情。

可惜的是,類似今次妄顧生命安危、妄顧別人利益的抗議示威行為,並非個別事例,因近期愈來愈多社會人士在抗議時,傾向採取激烈行徑,如突然衝出馬路、刻意衝撞維持秩序的警員或保安員,又或突然衝向高官作出肢體衝擊。

這些激烈行為只徒製造更大的衝突,搶佔傳媒報道、衝擊政府體制及社會秩序,並非試圖表達訴求,尋求官民共識推動社會改革及進步。

只徒衝擊社會 無心社會改革

這種激烈的抗議風氣,驅動其他人效法,甚或鬥激,昨天的不幸意外正是對這種歪風發出一個警號,若長此下去,將會害己累人、破壞公眾秩序、不利社會發展。市民更需明辨是非,對不合理的示威行為、對不顧社會安危的議員說不,以制止用激進手段爭取權益的歪風。

Wednesday, June 15, 2011

硬着頭皮緊銀根 宏調倍添難

內地昨公布五月通脹創三十四個月新高後,立即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半個百分點。中央迅速出招,無非要發出信息,對通脹憂慮仍深,須維持銀根緊縮政策。外界關注在滯脹威脅下,中央下半年緊縮空間有限,收緊步伐可能放緩。

通脹尚未見頂 難緩收緊銀根

上月內地通脹率為百分之五點五,雖符市場預期,但創○八年七月以來新高,且未見頂。人民銀行昨在內地股市收市後,旋即宣布再次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半個百分點,至百分之二十一點五,反映中央對穩定價格的關注,並遏抑外界憧憬中央將放緩收緊銀根步伐的期望。

中央要出招力遏,因通脹威脅仍上升。其一,五月通脹未見頂,市場預期六月通脹可能近百分之六,要待七月才有可能見頂。

其二,在通脹細項中,一直是推高通脹主力的食品價格,按年上升百分之十一點七,中央其他統計更顯示,在六月首十天,糧食中的豬肉價格比五月底再升逾百分之四;天氣異常反覆,部分地區旱災後急轉為水災,亦或助燃糧價。

其三,通脹有向非食品擴散的迹象。食品價格與上月比較下降零點三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則上升零點二個百分點,如衣着類價格按月上漲半個百分點。若出現全面通脹,要遏下的難度更大。

通脹勢頭仍猛,中央惟有維持緊縮銀根政策。自去年底以來,存款準備金率每月調升半厘,故昨日的調升並不意外。現外界最關注的,是每兩個月加息一次的步伐會否維持,即四月加息後,本月會否加息。

若中央本月不加息,就將被視為緊縮政策放緩的訊號,但中央現時並無足夠信心通脹已受控,釋出緊縮步伐放緩的信息,恐令外界誤讀政府遏通脹的決心,故維持六月加息的可能性較高。

問題是過去大半年中央不斷出招遏通脹,由去年底啟動加息周期以來已四次加息、九次調升存款準備金率,雖然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指存款準備金率並無上限,但中央再加力的空間已有限。

中央子彈受限 苦思緊縮步伐

尤其經濟滯脹風險不斷上升,企業出口受打擊、資金鏈緊張、中小企可能出現倒閉潮,若維持一貫的緊縮步伐,經濟將百上加斤,並限制政府出招能力。中央下半年子彈有限,緊縮政策將如何放緩、放緩速度有多快等,才能達到遏通脹保經濟的雙重目標,中央在未來個多月要為下半年政策定調,其取態將對經濟及金融市場有重要啟示。

Saturday, June 11, 2011

加招遏樓市泡沫 港府換時間

港府前日剛拍賣兩幅土地,昨便出兩招遏樓市,大幅增加下季主動拍賣土地數目和調低物業最高按揭成數。樓市熾熱且續升溫,港府被逼加招換取時間,遏抑樓價升勢,冀明年美國加息後樓市自行調整,減泡沫爆破殺傷力。

樓市泡沫勢漲 不容港府坐視

港府昨推兩記重招,其一,增主動賣地數目。下季賣地可建單位達六千個,比本季增加一倍,八幅土地中,三幅更首次規定至少需建一定數目單位。其二,減按揭成數。七百萬以上的住宅按揭最高成數減一成,七百萬以下的亦減借貸上限,若屬非本地資金置業,最高按揭成數須再減至少一成。

政府在賣地後連忙出招,因樓市熾熱程度不跌反升。其一,前日賣出半山波老道地皮,呎價創歷年第三高,另一元朗地皮競投更激烈,樓面呎價逾四千五百元,反映發展商看好後市。

其二,美國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甚差,尤其失業率和樓市表現欠佳,令明年中之前加息機會渺茫,明年底前加息可能亦只一半一半。低息環境持續,令炒家更無忌憚。

其三,美國經濟差亦引起推第三輪量化寬鬆印鈔的憧憬,即使最終不成事,過去兩輪量寬已令熱錢泛濫,推高通脹。香港通脹正急升溫,港人早已形成通脹預期,令樓價易升難跌。

樓價泡沫吹大,政府若出重招刺破泡沫,對經濟可能造成重創,現投鼠忌器只求遏抑樓價升勢,便顯得招數有限、力度有限。這次增賣地和緊按揭只為換取時間,勿讓泡沫再大,圖待明年全球收緊銀根,資產價格泡沫可望泄氣。

政府的如意算盤是,增賣地可望令發展商毋須搶高地價,還可能加快推樓盤換取投地資金,有助緩和樓價升勢;至於收緊按揭,則可令欠實力買家離場,減少入市資金,降低樓市熱度,而針對非本地資金的新猶,更可減低近日外界提出限制外地人在港置業的訴求。

港府過去已用增賣地與緊按揭的招數,現再加力,雖方向正確,但難料能否遏抑樓市泡沫。為此港府要有所準備,若樓價仍遏不住,便要在再下一季再加招,如增賣地至可供應九千個單位、加力收緊按揭,以彰顯決心。

應準備再加招 要思資助置業

港府亦要解決另一問題:入市門檻因收緊按揭而提高,資金有限的用家將被拒諸門外,上車更難,社會上要求資助置業呼聲將更高。故特首在十月施政報告中必須對此回應,方可紓市民怨氣。

Saturday, May 28, 2011

G8經濟未好 出口術撐債務

八國集團(G8)昨指全球經濟轉強,未來將聚焦解決債務問題。但事實上美歐近期經濟有轉弱跡象,作為全球經濟火車頭的新興國家亦受滯脹威脅;歐美只因債務危機更逼在眉睫,為回應市場,惟有將債務問題列為首務。

美歐自我壯膽 環球隱憂增加

八國集團昨舉行峰會,會後發表聲明指,環球經濟復甦正在轉強及步入自我持續,未來將主力維持各國公共財政健康,解決債務問題。但美歐經濟並未轉強,相反,近期經濟更有轉差風險。

美國最新修訂的首季經濟增長只有百分之一點八,較市場預期差,但更嚴重的是前天公布的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較前一周增加一萬人,就業市場仍疲弱。反映製造業的上月耐用品定單則大跌三點六個百分點,樓價又連續五個月下跌,再加上汽油價格飈至每加侖四美元,已開始蠶食美國人消費力。美國經濟各環節都現令人擔心的現象。

歐洲首季經濟表現良好,但彭博通訊社最新的調查反映,歐元區消費者及行政人員的市場情緒轉差,由上月的一零六點一下跌至一零五點五,受訪者對製造業、服務業、消費的信心都下挫。在債務危機擴大下,市場擔心歐洲經濟可能轉弱。

至於新興國家亦難倖免,金融海嘯後一直擔當全球經濟火車頭的新興國家,正面臨滯脹風險。如外資大證券商最近調低中國經濟預測,便因擔心中國為打擊通脹而大力收緊銀根的措施,將挫傷經濟。若新興國火車頭經濟放緩,環球復甦更難「自我持續」。

歐美與新興市場經濟前景都欠理想,為什麼八國集團卻指經濟正轉強,可著手解決債務問題?此因市場對債務危機的擔憂更大。

歐洲債務問題由希臘、葡萄牙等小豬,向意大利、西班牙等大豬蔓延,債務觸發的經濟危機亦逐步變成社會危機,仍無緩和跡象。美國國債則已達十四點三萬億上限,但共和民主兩黨仍未就增加舉債達成共識,若美國未來無法舉債,恐釀市場大震盪。

未來歐美若削赤減開支,將進一步打擊經濟,故八國集團唯有夜行人吹口哨,自我壯膽,出口術指經濟正轉好,增加市場信心,減輕市場對削赤的憂慮。

債務問題更危 被逼先行處理

歐美目前爉燭兩頭燒,一方面經濟沉痾未癒,另一方面又重債纏身,被逼先處理市場較關注的減債削赤問題。正因歐美經濟欠佳,美國明年中都難以加息,令環球熱錢仍多,故即使投資者明知前景不明,資金仍繼續在股市及商品市場中熱炒。

Thursday, May 26, 2011

宏調防過度 難再大力緊銀根

市場關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加上近日水荒、電荒肆虐,內地為打擊通脹而進行的緊縮政策或將調整。若經濟數據回落更快,中央緊縮銀根力度便可能有所放鬆,釋放部分經濟活力,以免在控通脹之餘,令經濟硬著陸。

水荒電荒加劇 經濟風險增

一些外資大證券行近日調低中國經濟增長預測,反映對內地過去大半年不斷收緊銀根可能令經濟硬著陸的憂慮。投資銀行高盛將內地今年經濟增長預測由百分之十,調低至百分之九點四,相信是反映內地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已跌至去年十月以來低位。

況且,在銀根緊縮下,中小企借貸困難,溫州一些地下錢莊的年息飈升至二百一十四厘。中小企利潤又因成本急漲而萎縮,業內估計,下半年可能有四成中小企停產甚至倒閉。

本欄上月已指出,緊縮政策造成的副作用將逐步浮現,但現在經濟回落的壓力,比券商近日報告預計的還要大,因出現電荒和水荒等不利經濟的新因素。

今年夏季用電高峰期還未到,上月全國已有十多省出現電力短缺,供電出現供五天停二天等現象。長三角工業大省的限電措施已蔓延至珠三角,勢嚴重打擊工業生產。

雪上加霜的是,長江中下游最近出現五十年來最嚴重旱情,令包括湖南、湖北在內的產糧大省出現歉收,打擊農業與經濟,更惡化通脹。

相信中央已了解形勢嚴峻,故中央智囊近日放出風聲,憂慮緊縮政策過度,可能出現「超調」;人民銀行研究部甚至表示,貨幣政策或於下半年放鬆,穩經濟將成政策主調。

這些言論正反映中央思考調整緊縮政策的可能。收緊銀根一向是遏通脹、樓價最有力的措施,中央過去大半年便每月增加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半厘、每兩個月加息四分一厘。但因應經濟形勢回落的速度,中央可能要放慢收緊銀根的力度,讓多些資金留在市場,保持經濟活力。

貨幣政策收緊速度可能被逼放慢,而通脹威脅未解、樓價又居高不下,中央唯有更依靠行政手段如限價令、指令信貸投放等,這方面的措施未來勢將加快出台。

經濟回落加快 反有助股市

未來內地經濟回落若加快,收緊銀根政策反而愈接近尾聲。內地股市近日憂慮經濟硬著陸而下跌,但若中央收緊銀根的態度轉向溫和,令市場資金扯緊的情況得到紓緩,對股市的支持力反而將大於經濟回落造成的壓力。

Friday, May 20, 2011

增土地急事急辦 解樓市泡沫

特首曾蔭權昨在答問大會上指,新樓樓價已達危險界線,提醒置業人士小心。樓價居高不下的癥結是極欠土地,港府要將增加土地作為首要任務,必須急事急辦,拿出決心,掃除官僚障礙,才能在十月施政報告交出合格功課。

特首響警號 官員用地欠妥

 
樓價飈升,由前年年底開始已成為社會焦點,今年首季樓價更已衝破九七年高位。曾蔭權指市民供樓的負擔能力及投資回報已亮起黃燈及紅燈,又提到明白樓價高企,令中產失去置業盼望。故他不再堅持不會復建居屋,表示會認真考慮及研究。

特首雖意識到問題嚴重,卻未有拿出解決方案。因無論是否復建居屋、應否限制內地人到香港買樓,只是次要問題,過去本一年本欄不斷強調,土地才是樓市問題的關鍵,只有足夠土地,才有足夠私樓供應,又或興建居屋、「置安心」計劃樓宇。故港府必須對症下藥,加快擴大土地供應。

港府在態度上雖看似積極,但在行動上卻仍有最少三點不足。

其一,沒有加快運用可用的土地。港府前日向港鐵撥出兩塊住宅用地作補貼新鐵路的興建,這兩地估值六百六十八億元、可建六千五百伙私人住宅,本可即時動工,增加市場供應,現在卻要拖到鐵路建成後五年、即二零二零年才推出市場。港府在土地運用上,未能分清緩急輕重。

其二,規劃程序十分緩慢。啟德用地由一九九八年機場搬出至今,仍在規劃中。公眾很難理解為何一幅土地規劃十三年之久仍未動工,當局若不能縮短繁複冗長的規劃程序,加速規劃行動,以後就算有地,亦會被此阻撓拖延。

其三,覓地需時太久。香港缺乏土地,需要移山填海,港府早前表示在七月展開覓地研究及公眾參與,但明年才選出填海用地,更要到二零一六年才批出首份工程合約,根本沒有急事急辦的能力及決心。

全速覓地造地 補供應斷層

 
缺乏土地是香港樓市面對的首要問題,但政府使用及建立土地的程序太慢太長,市民看不到土地供應可在兩三年內大幅增加,自對置業深感憂慮。政府必須急事急辦,將增加土地作為第一要務,勒令不同部門、不同層次的官員亦視之為工作的首務,才有望扭轉官僚心態,加快用地、規劃、覓地等程序,避免出現上述用地問題。這樣市民才有特首政府可在十月施政報告時,拿出令人滿意的樓市解決方案。

Thursday, May 19, 2011

國基會總裁 中國必爭之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卡恩被捕,其職位惹來爭奪戰。美國欲搶這原由歐洲霸佔的位置,新興國家尤其中國亦可能加入戰團,改變歐美壟斷國際機構的格局。中國此役爭贏是贏,不贏也是贏,對將來爭取國際話語權有重大啟示。

爭卡恩空缺 圖打破歐美壟斷

卡恩涉性侵犯被捕,下台機會極大,但因接任人選未定,其職位遂成各國兵家必爭之地。在國基會擁有最大投票權的美國首先發難,其財長蓋特納要求設立臨時總裁,並欲提名白宮顧問角逐。此舉是不惜打破與歐洲之間的君子協定,因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國基會與世界銀行,多年來均由歐美瓜分,早已是不成文的規定。

但由歐美分別出掌國基會與世銀的潛規則,近年已引起新興國家不滿,指其漠視新興國家訴求。卡恩一職倘出缺,新興國家很可能藉此良機,推舉新興國家代表接任,以打破歐美壟斷,為新興國家爭取更大話語權。

中國在一眾新興國家中,佔有較有利位置,因其前人民銀行副行長朱民,現擔任國基會特別顧問,已被西方傳媒視為國基會下任總裁的黑馬人選。中國應可聯同其他新興國家 ,藉推舉朱民競逐國基會總裁,與歐美展開龍爭虎鬥。

新興國家對歐美壟斷國際金融市場的不滿,在金融海嘯後已表露無遺。上月中國聯同其他「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與南非發表《三亞宣言》,就表達了對國際間過分依賴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不滿,他們呼籲建立更完備的國際貨幣體系,包括改革特別提款權,由現時的與四種貨幣掛鈎(依次為美元、歐元、日元及英磅)改為八種,加入中、巴、俄、印的貨幣,打破發達國壟斷。

更重要的是,國基會在制定國際經濟政策、協助財困國穩定貨幣、向窮國提供援助經費等各方面,有重要影響力,總裁一職更對政策的主導舉足輕重。中國與新興國爭取卡恩空缺,要藉此擴大新興國家的話語權及影響力。

華領金磚國 與歐美三分天下

中國與新興國家在此役即使無法爭勝,也會全力一拼,因其重要性不在成功與否,而在衝擊歐美多年來對國際金融機構領導權的壟斷,那麼下次再有如世銀行長出缺,中國等便可再加入爭奪,向歐美施壓,逼他們讓出位置或權力,令歐美壟斷國際金融權力,變成美、歐、新興國的三分天下局面。國際機構話語權的爭奪戰,國基會總裁一職只是序幕,相信以後更陸續有來。

Saturday, May 14, 2011

經濟熱通脹高 有人喜有人愁

本港首季經濟增長遠勝預期,但通脹亦高。與內地經濟相關的企業和僱員,最受惠今次經濟急增,但未受惠的,則要承受高通脹高租金之苦。經濟雖急升,但受惠與非受惠者日益分化,政府需認清新現實,要推政策縮減兩者差距。

經濟受惠者不均 社會更分化


港府昨公布首季本地生產總值,按年躍升百分之七點二,遠高於外界預期的百分之五點二。政府更罕有地在發表首季經濟增長時,立即宣布調高全年經濟增長預測一個百分點,達百分之五至六,顯示政府有信心未來大半年經濟將持續熾熱。

經濟熱,通脹亦熱。本港通脹率由去年末季的百分之二點四,升至今年首季的百分之三點七,在未來將更高下,迫使政府調高全年通脹預測一個百分點,至百分之五點五。對於那些未能受惠經濟高增長的企業與市民,通脹高飛,令他們難享經濟之利卻受通脹之苦。

本港經濟今年表現強勁,一個新現象更為突出,那就是業務與中國經濟、內地顧客扣上關係的,受惠最深。在內地人大量湧港購物、購樓、購買服務,以及內地經濟及企業需求催旺本港金融服務業下,明顯地本港金融、零售、專業服務、地產等,如搭上高速列車,企業盈利與僱員收入都水漲船高。

但若業務是以本地或歐美為主的,則不但難以分霑經濟急速增長的好處,更要飽受百物騰貴之苦。原材料、工資以及租金皆大升,令僱主經營壓力大增,僱員的薪酬增幅、花紅獎金亦較遜色。他們感受不到經濟的好,只感受到通脹之苦。

對於這個日益分化的新現實,政府必須有所警惕,不能耽於經濟強勁的表象,在受惠與受苦的兩批市民明顯走向兩極化的形勢下,經濟非得益者的抱怨自然加深,對政府施政更為不滿,甚至可能衝擊社會穩定。

政府必須思考如何推出政策,收窄受惠與受苦市民之間的差距。例如應否增加教育與培訓,助未受惠者轉業;如何透過稅收收入,改善未能受惠經濟增長市民的生活;怎樣從醫療、房屋入手,令基層生活更有保障等。只有讓在今次經濟增長中未受惠或受惠較少的市民,都能分享經濟成果,才能緩和社會矛盾。

港府要知新現實 僱員要走位

政府要面對新現實外,個人亦要看清新趨勢。經濟高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尤其與內地有關的產品與服務,打工仔靈活走位,提升競爭力,才是分享經濟好的最佳方法。

Friday, May 13, 2011

發展商搶地有因 港府落後形勢

港府昨拍賣三幅土地,全部錄得高價成交。發展商的算盤是貴買貴賣,興建豪宅,目標不止港人,還有內地買家。港府規劃落後,土地供應不足以同時滿足本地買家及內地人在港置業的需求,必須全速開發土地,增加供應。

搶地建豪宅 瞄準內地買家

政府昨一口氣拍賣三幅分別位於港島、九龍和新界的住宅土地,獲發展商積極競投。地皮分別以呎價約二萬五千元、一萬五千元和六千五百元成交,均屬市場預期的高價。

以成交價最便宜的新界元朗地為例,若加上建築成本和發展商利潤,落成後樓面呎價估計要達一萬元,發展商表示有意興建獨立洋房。此反映無論住宅土地位於港島、九龍或新界,發展商都以興建豪宅為主,因不但可供應香港人,還可吸引內地買家。

市場研究顯示,本港去年下半年發售的一手私人住宅中,逾兩成買家為內地人,其中豪宅買家更有三成四是內地人。發展商不怕高價搶地,因深明豪宅受內地買家歡迎,可賣高價。當然,發展商亦有風險,若內地經濟轉差,或香港吸引力下降,都可能令內地人來港置業的意慾減低。

對香港來說,內地人若肯來港置業,就有更多誘因在港設企業據點、應用香港專業服務及消費,對香港整體經濟有很大禆益,亦增強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現代服務業的競爭力。

故問題不是內地人蜂擁到港購置豪宅,而是港府的土地供應計算有誤,沒有估計在香港經濟好景時,有更多內地買家來港置業的需求。此明顯落後於發展商的算盤,亦落後於現實。

港府常說樓市需求難估,但不作估算便難以作出適當土地規劃。本港目前不單遇到短期樓市供應斷層,導致樓價扯升的問題,港府估算土地需求過於保守,更會令中長期樓價不斷飈高。在土地供應不足下,目前發展商每次投地都傾向興建豪宅,不但搶貴豪宅,更令市場的上車盤供應缺乏,打擊需置業的一般港人。

積極開發土地 需政治魄力

當局必須重估本港的土地需求,加倍積極開發新土地。無論是移山填海、舊區重建、開發新市鎮、甚至動用部份郊野公園用地,都要拿出足夠魄力,因加快開發土地,必然遇上如保育、環保等阻撓,必須具有政治意志克服困難。否則因港府落後形勢,導致樓價飈升,引發樓市泡沫和民怨,對香港社會和經濟穩定的衝擊只會更大。

Thursday, May 12, 2011

遏通脹重於保經濟 免進退維谷

內地昨公布的四月通脹仍處百分之五點三高位,只較三月稍為回落。中央接連出台多項緊縮措施後,數據反映通脹仍兇猛,另方面卻已使經濟出現放緩苗頭,令宏調加倍困難。但中央別無選擇,唯有力遏通脹後,才有條件保經濟穩定。

通脹勢頭仍猛 經濟動力已損

四月內地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僅較三月回落零點一個百分點,令中央十分緊張。因今年以來,中央已施展渾身解數遏抑通脹,不但兩度祭出加息重招、四度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還多次約談商會,以行政措手段要求多項消費品不准漲價。但種種措施皆未能令通脹顯著下跌。

更令市場擔憂的是,四月食品價格雖較上月下跌零點四個百分點,但非食品價格卻上漲零點四個百分點,顯示通脹有可能由食品向外擴散,為遏通脹添陰霾,使調控加倍困難。

通脹仍處高位運行的同時,緊縮措施對經濟動力的損害已逐步浮現。首先,內地四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百分之五十二點九,比上月回落零點五個百分點。雖仍處擴張區間,但顯示經濟增長已出現放慢。

其次,內地四月進口總值增長為百分之二十一點八,低於市場預期的百分之二十八。進口增速放緩,反映國內收緊流動性的政策,已開始打擊內需。

此外,工資上升、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已加大中小企成本壓力,加上借貸困難,這些 企業的經營更形艱辛,可能出現倒閉風險。

過去大半年中央的任務只是力遏通脹,如今通脹猛虎未馴,經濟卻已呈放緩苗頭,若趨勢持續,恐令經濟陷入高通脹低增長的滯脹困境,令宏調進退維谷。中央如何是好?

最理想是外圍自行調整,商品價格回落,令輸入型通脹得到緩和。但上周商品大跌後卻出現反彈,原本唱淡商品價格的投資銀行高盛亦呼籲低吸,加上環球資金充裕,新興國家對商品需求不減,故難以寄望商品價格下跌助內地紓緩通脹。

難待商品回落 中央繼續落藥

在別無他法下,內地必須自行加力遏抑通脹。若為免經濟下滑而放鬆緊縮措施,恐遏通脹及保經濟均兩面不討好。內地經濟底子厚,仍有能力承受緊縮措施,中央既以遏通脹為首務,故還會加緊落藥,以加息、加存款準備金率等手段收緊銀根,只有遏止通脹後,下半年才有條件推出紓緩措施保經濟。未來兩三個月是宏調關鍵期,中央現在必須與時間競賽,務求先在遏通脹上取得成效。

Wednesday, May 11, 2011

美打人權牌 北京要積極化解

中美昨進行首日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美自總統奧巴馬、副總統拜登至國務卿希拉莉,三大巨頭均發言藉人權問題向中國施壓。北京的最佳回應,不是與美針鋒相對,而是合法合理地處理人權問題,才能化解國際壓力、贏得尊重。

美藉人權發難 圖一箭多鵰

美方這次高層次地向中國大打人權牌,又不乏強硬措辭,狀似嚴重,但其實中美關係遠沒去年下半年般緊張,當時美國在南海、東海與日韓舉行聯合軍演,兵脅中國,現在中美沒有大衝突,美方惟藉近日內地維權人士被捕引起國際關注,乘機向中國發難。

無論美國是真心或假意關注中國人權,向中國打人權牌,都能收一箭多鵰的好處。

其一,可暗貶低中國在國際間的形象,顯示中國只是經濟大國,還未成為尊重人權、符普世價值的國際大國。

其二,逼中國開放言論空間,若中國被撬開大門,那美國便可更廣泛地支持內地異見聲音,加強影響中國輿情,向北京施壓。

其三,和人民幣匯價一樣,人權問題只是表面議題,美國深知難迫中國在人權問題上退讓,但以此進迫卻可加強美國談判籌碼,令中國在其他經貿議題上讓步,用金錢向美國換友誼。

面對美國堂而皇之的抨擊,不管北京反駁指責、指中國人權已獲巨大進步,還是藉國情不同、人權問題難完美等辯詞來迴避批評,均難贏得國際認同。北京最佳回應之道,應是依法處理人權問題,讓公眾看到公平公義得到履行,才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態,展現大國風範,贏取國際尊重。

如近期的「艾未未事件」,處理手法就難孚公眾期望。藝術家艾未未四月三日被拘捕至今已三十八天,超過一般刑事拘留期限,但仍下落不明,令其家人極為擔心,亦引起公眾和國際關注。此事對內,不利依法治國,不利民眾建立對司法制度的信心;對外,亦予國際口實,藉人權問題對中國窮追不捨。

合法合理處事 解內外壓力

北京要極力維護政權與社會穩定,但維穩亦須維權,維護公眾權利,莫讓政治凌駕法治,並須合法合理地處理民眾維權引起的官民衝突。只有維權才能真的達到維穩,要讓民眾的聲音得到發表機會、民眾的怨氣獲得宣洩渠道,才有利建設和諧社會,緩解中國的內部矛盾。

此亦有助中國塑造開明法治的國際形象,有利增加中國在國際的話語權和贏取別國敬重,達致真正崛起。

Tuesday, May 10, 2011

中美貨幣爭拗 只屬項莊舞劍

中美高層昨展開戰略經濟對話,外界聚焦兩國在人民幣滙率的博弈。但人民幣滙率僅表面議題,美國真正要的是中國多開放市場、多買美國貨,中國則希望美國放寬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限制。這些領域能否取得成果,才是中美對話的關鍵。



美責人幣低估 華可反咬量寬



在為期兩天的第三輪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夕,美國重施故伎,又就人民幣升值問題向中國施壓。美國財長蓋特納過去一周多次發言,指中國為對應通脹,必須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美國國務院亦表明,要將人民幣問題放在中美會談的首位。



但就貨幣問題施壓,看來已再非美國專利,中國亦可對美國的滙率政策作出反擊,不再忍氣吞聲。



中國可在兩方面反擊美國。其一,中國目前面對熱錢流入、通脹加劇的局面,始作俑者正是美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令美元滙價不斷走跌、環球熱錢氾濫,商品價格急升所致。中方可要求美國負責任地減少製造熱錢、推高美元滙價穩定。



其二,美元貶值對中國造成嚴重損失。中國持有價值三萬多億美元外滙儲備,其中約七成為美元資產。若人民幣對美元大幅升值,便形同蒸發國家財富。



最近便有內地學者點出,○三年至今因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已令中國外儲損失二千七百多億美元。雖然國家外滙管理局否認人民幣升值導致外儲損失,但消息在中美戰略對話舉行前夕的敏感時刻出現,反映中方可在談判上打出一張牌:人民幣快速升值將令中國明吃眼前虧,中方要審慎考慮購買美債,這是否美國之願?



在滙率問題上,美國可質疑人民幣滙價被低估,中國亦可指弱美元禍害全球,這是雙方立場上的各自表述,說了白說,根本不會有共識。



美國明白中國堅守人民幣滙率的主導權,故其施壓無非要向中國爭取其他讓步,如多買美國貨、多買美債、多開放市場予美商、加強保障知識產權等,期望北京用金錢換友誼。



中國亦深知其反擊不會改變華府的貨幣政策,卻可藉此表明不滿美方步步進逼,並要求放寬高科技產品對華出口,及中國企業到美投資,才可換取中國多買美債美貨。



重點美債美貨 對華科技出口



若要判斷中美戰略對話在經濟方面的成果,並非觀察雙方在人民幣升值問題能否獲得共識,取得成果,而是在開放市場、放寬產品出口、購美貨美債等問題上有何進展。

Saturday, April 30, 2011

最低工資啟動 要把好事辦好

最低工資將於明天起實施,因條例灰色地帶多,為免把好事辦壞,宜寬容對待無心犯錯的僱主,給予時間糾正。政府更應鼓勵勞資和諧,並要密切監察可能成為最大受害者的弱勢社群與年青人,必要時考慮修例保障他們。

指引有待釐清 勞資互諒互讓

明天本港將迎接人力市場上最大的變革,但因政府指引無清楚列明飯鐘和有薪假期是否需要計入最低工資內,僱主恐大失預算。若僱主要為有薪假期提供最低工資,最低工資將變相由時薪二十八元增至三十二元,企業為抵銷成本上升而裁減人手,可能造成多達七萬人失業。

最低工資實施初期必然爭拗不斷,有兩點需加以注意。

其一,要一次過將部分員工的薪酬提升至最低工資水平,適應時間又短,將令不少中小企財政壓力大增。最近有小本經營的餐廳結業,又有連鎖網吧要將部分店舖放盤求售,被迫裁員。

僱員應最清楚企業的營運狀況,若僱主因無法承受工資成本急升而結業,員工也會失去工作,終成輸家。故勞資應儘量互諒互讓,勿像數月前般,動輒把企業標籤為無良僱主,令雙方毫無斡旋餘地。

其二,若僱主在計算最低工資時犯法,如逼僱員簽署假糧單,政府必須嚴查,以儆傚尤。但因目前政府指引含糊,有待落實後逐步釐清,若僱主因此犯了無心之失,政府宜寬不宜緊,應讓企業有機會糾正,而非隨便作出控告。勞工處更應增聘人手和求助渠道,提供充分解釋,並協助緩解勞資之間的爭拗。

最低工資的實施不只造成即時勞資爭拗問題,更甚的是可能衝擊年青人及弱勢社群的工作機會。因基層員工工資上升,僱主將更挑剔,招聘時考慮有經驗者優先,令學徒及低學歷年青人更難找工作,徒添他們的挫敗感。實習和暑期工職位減少,亦令年青人更難累積工作經驗,打擊求職意慾。

而一些聘用傷殘、精神病康復者或長者的社會企業,既要履行最低工資責任,又要維持一定收入,經營將更捉襟見肘,甚至無法維持。其他僱主若要裁員抵銷工資成本上升,亦可能先裁這些弱勢僱員,令他們更難自力更生。

衝擊青年老弱 適時給予援手

勞工處須有行政措施協助弱勢僱員求職,若發現他們因實施最低工資而長期失業的話,便應修改最低工資法例。議員及官員都有責任認清現實,密切關注最低工資對弱勢社群的衝擊,而非坐視他們因此失去工作。

Friday, April 22, 2011

工資難追通脹 被逼精明消費

本港通脹加劇,三月份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百分之四點六,創三十個月新高。但通脹高昇恐只是開始,年底通脹率可能飈上百分之六或七,大部份市民工資追不上通脹,將承受龐大生活壓力,縱未至節衣縮食,亦不得不精打細算。

「理直氣壯」加價 輸入通脹更劇
 港府估計全年通脹率為百分之四點五,但最終很大可能超出此預期,因首季通脹率已達百分之四,而且升勢持續。近半年來市民已預期通脹必升,現在終於反映在數據上,但未來數月通脹恐將再急飈,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加風掀起並蔓延。最近本港掀起一片加風,尤其最低工資即將於五月一日實施,影響遍及各行各業,僱主成本上升,更可大條道理宣佈加價。例如麥當勞以最低工資及租金上升為由,即日起加價百分之二;未來兩個月,九巴和港鐵又將相繼調高車資百分之三點六及二點三。

衣食住行因成本上漲,尤其實施最低工資而競相加價,市民難以厚非,分別只是有良心的商人加幅較克制,沒良心的乘機大加而已,市民實無可奈何。

其二,正如本欄一直提出的,通脹輸入將更劇。過去大半年商品被熱炒,尤其農產品價格以倍升,石油價格近月急漲三成,令通脹肆虐全球,加上人民幣升值令本港面對高輸入型通脹。中央容許人民幣持續緩步升值以紓緩輸入型通脹,令人民幣強勢持續,兌美元首季已升值百分之一點三。本港大量貨物來自內地進口,港元相對人民幣不斷貶值,令本地輸入型通脹壓力加劇。

通脹猛於虎,大部份市民工資加幅難追通脹。上月僱主聯合調查反映首兩個月企業加薪稍多於百分之四,如此加幅未來肯定追不上通脹。大部分市民將因此面對更大生活壓力,僅一些因實施最低工資而獲加薪一、兩成的基層員工,稍微得到紓緩。

市民如何面對工資跑輸通脹的形勢?現在通脹正處急升初期,不同產品或服務的加價步伐不一,在購買力被蠶食下,大部分市民對貨品價格將更敏感,勢必更精打細算、四出格價,甚至調整生活模式,減少可有可無的消費或享樂。從事相關行業的企業,需留意這些轉變可能造成的衝擊。

未至節衣縮食 減省多餘消費

去年通脹未飈高,工資則有不俗增幅,市民日子還算過得去;今年通脹來勢兇猛,工資升幅又難追上,大部分市民生活擔子將加重,最苦的是未能受惠於最低工資而加薪的基層,要面對基本生活急升的困境。

Thursday, April 21, 2011

香港人幣大步走 需兩個突破

首隻在香港上市的人民幣計價股票匯賢產業信託,公開認購反應雖未如預期熱烈,但並不代表香港的人民幣業務發展會減慢。只要能突破人民幣回流內地的限制,和增加人民幣投資選擇,香港的人民幣業務仍將大有可為。

匯賢反應一般 人幣潛力仍巨

匯賢招股反應只屬一般,但不能反映香港人民幣業務的巨大潛力。正如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昨提出,一旦投資者熟習運作,將有更多人民幣計價股票出現。

人民幣走向國際化有三個階段: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儲備貨幣。中央零九年七月開始試行人民幣結算,最新目標是對外貿易的兩成交易用人民幣進行,即約三萬億元人民幣。首年業務總量不足五百億元,去年底已合共逾五千六百億元,今年單是首季已達三千六百億元,反映人民幣貿易結算量正加速上升。

中央刻意加強市場對人民幣的認受性,以推進其國際地位,如在最近金磚五國會議上,與各國協議擴大以本幣進行經貿交易,減少用美元;近日又分別與烏茲別克和紐西蘭簽署貨幣互換協議,迄今中國已與十國或地區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

人民幣貿易結算已在大力推進,隨之要拓展的是人民幣投資業務。去年七成半人民幣貿易結算在香港進行,估計其中一半人民幣留在香港,以此推算在港人民幣存款總量在今年底可由去年底的三千億元,增至一萬億元。人民幣供應增加,可助推動香港人民幣投資的發展,但需先有兩大突破。

其一,回流渠道。中央嚴防外資進入內地炒作股市、樓市,衝擊內地金融安全,故香港需發掘安全、可控的資金回流渠道,讓中央放心。金管局正積極與人民銀行磋商在港人民幣以外商直接投資方式回流內地,港府又與內地研究以小QFII形式促進人民幣回流,還有待加快落實。

其二,投資產品。無論人民幣回流國內的渠道能否加快推行,港府與業界應發揮創意,開發更多使用人民幣投資的債券、股票或衍生工具,強化人民幣投資市場。

力拓投資工具 理順人幣回流

貿易結算推動人民幣在全球流動量急增,香港必須積極開發人民幣投資渠道,才可吸引更多人民幣流向香港。這既能幫助國家發展人民幣國際化,更能壯大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

Saturday, April 16, 2011

樓按變相加息 樓市添壓

各大銀行在一個月內兩次調高同業拆息按揭利率,既顯示銀行供應樓市資金的態度轉趨審慎,亦令置業人士的供樓負擔上升,對樓市漸構成壓力,有助令樓市降溫。有意置業用家須留心市場變化,衡量本身供樓能力後才入市。

H按連環升 銀行借貸更審慎

匯豐銀行前晚帶頭將同業拆息按揭利率(俗稱H按)調高,由H+0.9至1.3厘加至H+1至1.5厘,為一個月來的第二次。換言之,目前實際H按息已由年初的約0.9厘,上調至最高1.7厘,業主供樓利息增加接近一倍。市場估計H按息有機會進一步升至H+2厘,漸與最優惠按揭利率(俗稱P按)看齊。

本港樓市持續熾熱,除環球熱錢流入驅使外,另一重要因素是銀行放款態度積極。過去兩年銀行大肆以H按提供按揭,因H按息率較P按低,銀行實際上一再減息地競爭,結果九成的新造樓宇按揭都採用H按,為樓市加柴添火。然而這些因素已出現變化。

其一,銀行調高H按息,等同加息。銀行去年曾提供低至H+0.65厘按揭貸款,因環球資金泛濫,但今年起各國因通脹肆虐紛紛加息,不但新興國家如中國、印度等陸續加息遏通脹,收緊銀根,歐洲亦於在上周宣布三年來首次加息。倘美國於六月次輪量寬結束後不再加碼,那全球過度泛濫的資金將逐步回歸正常,屆時將推高利率及銀行間拆息,銀行為減輕H按風險,故率先加息。

其二,銀行對物業貸款趨小心,此除擔心環球泛濫資金減少外,亦和金管局的密切關注有關。金管局一直在樓市政策上配合政府,督促銀行審慎借貸,免吹大樓市泡沫。去年銀行貸款急增三成,引起金管局關注,本周更要求各銀行月底前提交今年業務策略,評估有否過度借貸。可預期在金管局加強監管下,銀行難再像去年一樣,力谷按揭貸款。

其三,H按息上升增加置業人士供樓負擔。目前樓價已比九七年高,但負擔比率只約五成多,不及當時的八成多,原因之一是按揭利率極低。一旦利率上調,即使樓價不漲,業主供樓負擔比率亦增,勢令樓市添壓。

供樓比率升 準業主量力而為

資金對樓市舉足輕重,現資金供應因銀行審慎借貸而減少,加上置業人士供樓負擔比率上升,樓市或將降溫。有意置業人士除考慮樓市變化外,亦須衡量本身負擔能力,應預期未來利率再上升二或三厘後,仍有力負擔。

Thursday, April 14, 2011

變相定期賣地 仍難遏樓價升

港府高姿態調整賣地政策,以加強掌控土地供應主導權,擬按季推出賣地計劃,變相恢復定期賣地。惟首批於本季主動拍賣或招標的住宅地,所涉單位數量不多,只能稍紓樓市升勢,港府未來幾季仍需加推興建中小型住宅單位土地應市。



高姿態推新政 圖掌土地主導權



港府去年十一月引入額外印花稅,有效遏止樓宇短炒,但樓市問題未解決,因置業用家擔心未來樓宇供應始終不足。故財政司長昨宣布四至六月主動拍賣或招標共九幅住宅地皮,興建二千六百五十個單位,圖減輕市民憂慮。此外,更計劃按季主動拍賣土地,以補目前勾地制度之不足。



勾地制度由發展商決定是否勾出土地拍賣,港府對土地供應欠主導權,尤其在樓市興旺時未能加推土地應市,故去年已加入小量土地由政府作主動拍賣。現在港府更進一步決定按季拍賣土地,令土地可推出供應,藉此令市民有信心未來土地和樓宇供應充足,不急於入市,免樓市泡沫吹得更大。



港府高姿態、高聲宣布積極推地政策,向市場傳遞增加土地供應的訊息,但首季的實質做法仍溫和,只增加二千多個住宅供應,數量不算多。若港鐵和市建局合共推出的住宅土地招標數目與此相若,則這一季的土地可供興建約五千多個住宅單位,全年約二萬個,僅基本符合政府聲稱每年二萬個私人住宅供應的目標,並未大增可建住宅的土地數目,亦未解決這幾年住宅樓供應斷層。



相信港府此舉為保持彈性,若樓市仍熾熱,市民認為供應仍不足,則下季可加推土地至可興建三千五百、甚至四千個單位,加壓令樓市降溫。倘屆時美國已有風聲要加息,樓市氣氛冷卻,港府可再回應因應形勢修訂推地數目。



港府定期主動賣地的新措施,未必令樓價下調。因在樓市暢旺時賣地,發展商可能高價競投,刺激樓市,令樓價不跌反升。要令樓市不再升溫或回順,仍得看兩大關鍵因素。其一,待美國加息,令供樓負擔比率上升。港府主動賣地對樓市而言,只能如懸在頭上的刀,圖阻遏樓市急速升溫,換取時間待美國加息。



拖至美國加息 亦要長期增供應



其二,港府要持續、大量地推出可建中小型住宅的土地。每年二萬個私人住宅供應,未足夠解決這幾年樓市供應斷層所積下的需求,要紓緩樓市癥結,唯有靠持續地增加土地供應,令市民看到樓宇供應持續增加,才不致急於入市,令樓市步向穩定。

Thursday, April 07, 2011

歐加息難遏通脹 需美日聯手

歐洲央行今天開會議息,市場預期將作出三年來首次加息,以遏抑通脹。但歐元區通脹主因是能源食品價格大升,加息的抑制效果有限,反挫傷未復甦經濟。全球都為通脹所困,若要治本,歐美應聯手打擊商品價格暴炒,而非各自為政。

加息弊多於利 歐洲恐陷滯脹

歐元區最新通脹率達百分之二點六,不但攀至二十九個月以來高位,更連續四個月超出歐洲央行百分之二的通脹預期,或令歐洲央行被逼出手,先於美國加息。

歐洲央行的加息決定,實屬騎虎難下。因除德國外,歐洲多國經濟尚處水深火熱,加息勢增企業借貸成本,倍添營運困難。更甚的是加息將進一步打擊已陷入財困的歐豬國家,尤其最近被評級機構降低國債評級的希臘和葡萄牙,令其背負更沉重的債務。此外,加息亦令歐元走強,打擊歐盟出口競爭力,令歐洲經濟雪上加霜。歐元近日從年初低位反彈逾一成,昨晚曾升穿一美元兌一點四三歐元高位。

歐洲寧冒經濟受挫風險,亦要加息遏通脹,但效果成疑,因歐元區的通脹並非來自歐洲內部需求過熱,而主要由能源與食品價格帶動,故央行加息只會事倍功半,不能治本。

國際商品價格過去大半年不斷被熱炒,究其底因,是西方大國在金融海嘯後猛印鈔票救市,令全球資金泛濫,驅動商品價格狂飈,當中印鈔力度又以美國為最。故單憑歐洲加息收緊市場資金,而無美國和日本配合,恐難遏下商品價格,令環球通脹情況依然。

就環球商品價格猛漲引發的通脹問題,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最近出口術降溫,指屬短期現象,料難持續,言下之意是美國既沒有加息的意圖,最新的儲局議息聲明,亦強調次輪量寬不會提早結束。

除美國外,受大地震、海嘯和核泄危機打擊的日本,因救援與災後重建支出龐大,更會為復甦而漠視通脹,繼續印鈔救市。

歐美日各有算盤,環球資金泛濫形勢難變,歐洲加息不能解決區內通脹,更恐挫傷經濟率先陷入低增長、高通脹的滯脹困境;美國雖繼續泵錢支持經濟榮景,但將來可能面對超級通脹威脅;飽受通脹困擾的新興國家如中國,雖已多次加息收緊銀根,仍為未馴服通脹老虎而擔心觸發民怨。

美日續印鈔票 環球通脹難消

美歐日是目前環球高通脹的禍源之一,應負責任凝聚共識,聯手遏止商品價格狂飈,以緩和環球通脹,而非各自為政,累人亦終累己。

Saturday, April 02, 2011

PMI反彈似喜實憂 宏調陷兩難

內地昨公布的三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反彈至五十三點四,港股恒指受好消息帶動升二百七十四點,內地股市亦錄得升幅。惟外界非一面倒看好,因PMI反彈幅度差於市場預期,未來在中央力壓通脹下,經濟將備受考驗。

企業融資困難 生產成本添憂

內地PMI雖扭轉連續三個月跌勢,但指數低於市場預期的五十四,反映經濟反彈力度不足,表面是喜,實際是憂,未來更面對多重重壓。

其一,中央繼續緊縮銀根,企業融資困難。內地今年通脹目標為百分之四,惟二月通脹已高踞百分之四點九,恐要再攀升至第二或第三季才見頂,中央需再加力收緊銀根。去年年底至今,中央已兩次加息、四次調升存款準備金率,但步伐未停,本月再加息機會極高。此外,二月新增貸款僅五千三百多億,反映企業尤其中小企借錢困難,即使成功借貸亦要承受不斷調升的利率,令經營加倍困難。

其二,企業成本壓力加劇。首先是工資成本上升,去年最低工資升幅達百分之廿四,中央要求未來五年最低工資每年平均升幅至少百分之十三,工資成本驟增現在只是開始。此外,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近期商品價格包括能源、農產品、礦產皆被熱炒,加重廠商壓力。再加上中央策略上容許人民幣升值以抵銷部分輸入型通脹,人民幣兌美元首季已升值百分之一,預計全年將加快升值步伐,可能達百分之五,削弱企業出口競爭力。

其三,外圍經濟風險擴大。日本大地震進一步惡化全球通脹,其量化寬鬆將令環球資金更泛濫,災後重建對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亦會刺激國際商品價格上漲。此外,大地震導致日本工廠停產,影響出口,對整個亞太區供應鏈構成打擊,中國汽車和電子加工業首當其衝。

此外,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惡化,美國復甦似有還無,加上中東北非亂局持續,環球經濟前景不明,令中國PMI的前景添憂。

經濟要軟著陸 考中央平衡力

中央要治理的經濟環境日趨複雜,雖以打通脹為頭號任務而必須繼續收緊銀根,惟這對經濟產生的負面效應正逐步浮現。中央宏調要令經濟軟著陸,便不止要全力打擊通脹,更要兼顧企業壓力、經濟動力,減少緊縮政策對經濟造成的後遺症。中央須巧妙地平衡打擊通脹與經濟增長,不能只靠力壓,此將令緊縮政策加倍困難,增添市場波動。

Thursday, March 31, 2011

限呎盤非助上車 蝸居民怨難解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昨解釋,港府推出「限呎盤」目的,只是增加中小單位的供應,並非協助市民上車。「限呎盤」無助上車,「置安心」計劃又供應太少杯水車薪,夾心階層欲上車,恐要待下任政府上台才有望實現。

限呎盤不便宜 置安心供應少

 
林鄭月娥昨出席立法會會議,澄清政府推出「限呎盤」唯一目的,是增加中小型單位供應,並非協助夾心階層置業、不會為單位售價設上限、亦不會限制單位的銷售對象,只售予香港人。局長的解釋恐令不少市民失望,原因有二。

其一,政府措施與市民期望出現落差。當局雖指非為助夾心階層上車而推「限呎盤」,但中小單位供應不足導致樓價急升,卻是市民上車難的主因。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最新統計,去年本港四百呎以下單位的售價飈升二十四個百分點,是各類型住宅中升幅最高的。

不少市民期望藉「限呎盤」上車,但首個元朗「限呎盤」項目的開售呎價或達六千元,五百呎單位售價達三百萬元,一般市民恐難負擔。

其二,「置安心」計劃供不應求。林鄭月娥指港府協助市民上車的措施,是將推出的「置安心」計劃。但「置安心」規模只有五千個單位,實在杯水車薪,首個項目更要三年後才落成,遠水難救近火。故無論「限呎盤」或「置安心」,皆無法令市民對政府的樓市政策有信心。

單靠自由市場已難理順樓市,因發展商只有興趣興建中上價樓,小單位亦豪宅化。

唯今之計,一方面政府必須持之以恒地全方位增加土地供應,尤其主動多推供興建中小型單位的地皮,助理順樓價。

另一方面,則恐怕要靠復建居屋。政府一直拒絕復建居屋,但推出的一眾樓市措施卻無法對症下藥,徒令民怨不斷累積。隨樓價日升,市民復建居屋的呼聲將愈來愈高,對政府的不滿恐亦日漸升溫。最近有政黨調查指九成市民希望復建居屋,民心所向,復建居屋必然是下屆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未來不管誰競逐下屆特首,基於政治現實,都不能迴避復建居屋這議題。

復建居屋議題 來屆政府要務

市民亦唯有面對現實,不論「置安心」或「限呎盤」都只是過渡措施,不能對此抱太高期望,很有可能最快要等到來屆政府上場,上車難的問題才能得到回應。

Thursday, March 24, 2011

日本舉債救災 衝擊環球金融

日本世紀大地震,災後重建規模估計達三千多億美元,很大可能由日本央行發債籌措,連鎖效應將衝擊美債承接力。加上歐債危機重燃,日、美、歐央行唯有加大力度印鈔支撐債市,令環球資金氾濫更嚴重,惡化通脹,打擊經濟。

美歐日債乏買家 央行再印鈔

 
日本政府昨估計,地震和海嘯造成的經濟損失和重建費用,高達三千多億美元。日本財赤深重,只能以舉債來籌措這筆龐大的額外開支。但目前日本國債比率已相等於GDP的兩倍,加上利率超低,發債難引起市場興趣,最終很大可能由日本央行自行購買。

其連鎖效應是,日本央行可能減少購買美債。目前日本持有九千多億元美國國債,是美債第二大買家,一旦日本不再加碼買美債,甚或減持美債,勢將對美債構成重壓。

「債券大王」、PIMCO創辦人格羅斯近期已大幅減持美債,因他視美國聯儲局的量化寬鬆政策為「龐氏騙局」,除儲局外美債難有其他大買家。此所以儲局主席伯南克月初在國會聽證會上,絕不肯鬆口指沒有第三輪量寬,因深明若儲局不加碼量寬買美債,美債極可能乏人問津。

此外,歐債危機現又因葡萄牙政府表決新一輪緊縮開支、政府面臨倒台而重燃,市場憂慮葡萄牙終需向歐洲央行求助,令央行又要再開動印鈔機,支持葡國。

目前環球面對的亂局是,日、美、歐國債均不受市場歡迎,最終需靠央行自行印鈔吸納,結果資金氾濫將更嚴重,並對經濟造成多重衝擊:

其一,氾濫資金流入商品市場的洪流可能更急,加劇商品漲價。尤其在日本地震和中東北非局勢緊張下,油價和農產品價格更易被炒高,惡化通脹。

其二,歐美國債缺乏吸引力,將推高債息,並引發按揭及其他信貸利率上揚。債息升,加上通脹升溫,將倒逼央行加息,歐洲央行欲在四月加息,美儲局加息壓力亦日高。

其三,高通脹和加息陰影下,不論是面對災後重建的日本,抑或經濟還未真復甦的美歐,都將承受雙重打擊,甚至陷入利率升、經濟差的滯脹困境。

資金氾濫谷通脹 為經濟添憂

市場不能忽視日本為重建發債,所造成的債市震盪和連鎖效應。隨日、美、歐國債問題更趨嚴峻,央行加印鈔票應對,加劇全球資金氾濫、通脹高、利率升的風險,將成環球金融市場未來最重大威脅。

Wednesday, March 23, 2011

加薪勢跑輸通脹 僱員喜變憂

本港僱員今年的處境雖喜實憂,僱主聯合會最新調查顯示,企業首兩個月平均加薪高達百分之四點三,但通脹逼人,剛公布的上月通脹高達百分之三點七,工資加幅在下半年更可能追不上通脹,市民恐要面對更沉重的生活壓力。

食住行樣樣加 市民避無可避

根據僱主聯合會的調查,打工仔的加薪幅度略勝通脹率,並創金融海嘯後新高,但港府昨日公布的通脹率亦為三十個月以來最高,僱員的薪酬加幅已遭通脹蠶食一大截。更令人關注的是通脹升勢持續,政府估計今年全年通脹率為百分之四點五,即下半年的通脹將有很大機會高達百分之五或六。

通脹壓力不單沉重,而且導致目前通脹升溫的元兇,涉及食、住、行等各項基本生活所需,市民根本避無可避。

在食方面,各類消費項目中,食品升幅最驚人,按年上升達百分之六點五,而且升勢並未見頂。此因去年年中至今,玉米價格瘋漲八成半、小麥價格亦上升逾三成,前日世界銀行發布最新報告,指當前食品價格上漲周期尚未結束,港人將面對愈食愈貴的難題。

在行方面,國際油價由今年開始已升近兩成,公共交通加價壓力沉重,再加上通脹項目中,電力、燃氣及水較去年同期升百分之五點九,市民擔子難輕鬆。

此外,在住方面,私樓租金上月急漲,由一月的百分之三點一飈至二月的百分之四點一,但政府有關租金的統計數據其實屬滯後,地產代理指出,去年私樓租金已勁升兩成,此將在未來一年陸續反映在政府數據中。

市民在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開支上,皆面對沉重加價壓力,最近發生的日本世紀地震,更令市民百上加斤。僱主聯合會調查亦發現,地震加深本地僱主對外圍環境的擔憂,部分尚未調整薪酬的企業,在四月加薪時可能只有百分之四。

不過,日本地震引起的核洩恐慌,卻令各國可能減低核能發展而更依重石油,加上中東亂局持續,油價易升難跌。地震亦造成農產品減少的憂慮,此令國際油價與農產品價格的升溫壓力加大,可能惡化通脹。

地震惡化通脹 加重港人負擔

目前香港打工仔的加薪幅度似跑贏通脹,但在未來加薪幅度可能減少、通脹卻勢必加劇的情況下,通脹升幅極大可能蓋過薪酬漲幅,此情況將在下半年更為凸出,市民承受的生活壓力將更大。

Saturday, March 19, 2011

地震重創經濟 日圓強勢難久

七大工業國十一年來首次聯手入市干預日圓匯價,壓抑日圓升勢,令日圓由歷史高位回落,以免打擊日本以至全球經濟。在市場炒賣下,日圓短期內或會再升,但日本災情嚴重,經濟恐長期沉淪,中期日圓走勢應是跌而不是升。

七大國聯手壓日圓 搶救日本

日本大地震後日圓匯價呈強,日資「班資回朝」是主因之一,炒家亦借此挾高日圓,尤其在前天清晨五時,藉全球外匯市場交投淡靜之際,炒家突襲推高日圓,並引爆大量日圓程式買盤,創出一美元兌七十六點三六日圓的歷史新高。

日圓暴升將進一步打擊日本經濟,令飽受地震、海嘯、核泄蹂躪的日本,再遭出口打擊。故日本昨向七大工業國求助,要求聯手入市壓止日圓升勢。

市場認為七大工業國的行動屬心理作用居多,難阻日圓升勢。但無論日圓短期再彈升多少,中長期卻有極大可能下跌,原因是過去一兩個月已有歐美大銀行看淡日圓,鼓吹借日圓買其他貨幣或投資產品,作套息交易,因日本經濟面臨再衰退、利息長期超低,將持續一段日子沒加息可能;日本大地震不但沒有令上述情況改善,更會惡化有關因素,不利日圓。

大地震後日圓中長期面對龐大下跌壓力,原因之一,是日本經濟活動與基建既受到重創,未來更需要大量入口物資重建,將形成巨大貿易逆差,日圓難以走強。

其二,日本經濟惡化,日本央行更加不會加息,並要同時大量印鈔救市,不利日圓匯價。

九五年一月阪神地震發生後,日圓由一美元兌九十九日圓,三個月間一度升至七十九點七五日圓,但其後八個月則大跌至一百零五日圓,並因經濟太差,持續下跌至九八年金融風暴時的一百四十七日圓低位。

七大工業國聯手干預日圓行動,是有需要和正確的。近期日圓強勢不合理,亦不可持續,兩三個月後很可能轉升為跌,七大國聯手壓日圓,一來可減輕金融市場的折騰,免日圓抽升太急,將來跌勢更劇,更重要的是可減日本經濟困境。日圓即使只上升數月,都將令日本災後經濟雪上加霜。

日圓中期勿跌難升 投資留神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佔全球經濟近百分之九,日本經濟惡化,勢必對環球似復甦未復甦的經濟造成打擊,加上核泄危機還未解決,令投資市場陰影揮之不去,投資者必須密切關注箇中變化。

Thursday, March 17, 2011

日本核泄 加劇全球能源危機

日本福島核電廠輻射泄漏危機,引起全球對核能發電安全關注。核泄危機勢必拖慢全球核能發展,加劇能源短缺憂慮,各國為爭奪能源,經濟與軍事衝突將更白熱化。國際必須加快合作新能源和核安全研究,應對能源危機。

激化能源爭奪 威脅經濟和平

核泄危機發生後,德國宣布暫停七間核電廠運作三個月,總理溫家寶昨亦決定全面審查在建核電站及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對核能安全的憂慮,將拖慢環球核電發展計劃。

有石油專家估計,石化能源會在四十年內用罄,開採成本與難度亦與日俱增。故近年各國紛紛開發再生能源、潔淨能源,核能是新能源中成本較輕而應用較廣的,故在日本發生核泄危機前,包括中美在內的全球多個國家,都有意大力擴展核能發電,以減低依賴石化能源。

美國總統奧巴馬去年二月撥出八十三億美元貸款擔保興建新核電廠,是七九年發生三哩島核泄意外後首次復建核電廠。中國亦將發展核電寫進「十二五規劃」,擬在未來五年大建核電廠。

但日本核泄危機將打亂各大國發展核能的步伐,核電供應縱然不減亦難大增,各國政府一番盤算後,勢必加劇在全球搶奪能源的行動,此將帶來兩大威脅。

其一,各國將增加用經濟手段搶購能源,此包括購置油田、石油企業,或增加石油庫存。目前一百美元一桶的油價,在需求加劇、炒家乘機興風作浪下,將易升難跌,若數年後油價搶上一百五十、甚至二百美元一桶,將對全球經濟造成極大衝擊。

其二,各大國可能增加外交、軍事手段搶奪石油資源,此將令北非、中東成兵家必爭之地,甚至南美、非洲亦會捲入漩渦,加劇全球地緣政治動盪。

日本核泄惡化未來全球能源危機,但此不必等數十年後才影響全球,未來數年已可能衝擊全球經濟及地緣安全,各國不能再呆等,必須由全球大國聯手,摒棄各自為政,集中各國科技精英解決核能安全問題,並加速開發新能源,才有望助全球化解已逐步逼近的能源危機。

摒棄各自為政 才能化解危機

此外,港府去年底曾諮詢公眾,建議將本地發電燃料組合中的核能比例,在二零二零年倍增至一半,在市民對核電安全憂慮加深下,必須全盤重新考慮,並與市民再商討,調整能源政策方向。

Friday, March 11, 2011

債王狠沽美債 美國復甦添憂

PIMCO創辦人、「債券大王」格羅斯(Bill Gross)旗下的「總回報基金」(Total Return Fund)上月全數沽售美國國債,反映市場預期美債孳息將上升,甚至有可能倒逼美國聯儲局提早加息,此將不利美國經濟復甦,亦恐波及香港樓市。

債息轉勢向上 通脹預期升溫

「總回報基金」是PIMCO的旗艦基金,管理資產達二千三百七十億美元,為全球最大的互惠基金。該基金減持美債後,淨現金比率由百分之五升到百分之二十三,是零八年五月來最高。

格羅斯的行動並不令人意外,因他早揚言儲局的量化寬鬆政策是「龐氏騙局」,透過不斷買入美國國債人為壓低債息、托高債價,製造高回報假象,難以持久。格羅斯終於採取行動大舉賣債,亦合情合理:

其一,美國國債孳息已低無可低。由去年年中市場預期次輪量寬即將啟動開始,十年期美國國債由三厘半跌至兩厘四歷史低位,難再下跌,轉勢回升只是時間問題。長期持有債券恐將損失不菲,故格羅斯早走為妙。

事實上自去年十一月儲局推出次輪量寬、每月以一千一百億美元入市買債以來,美債孳息已由二點五厘回升至近日的三點五厘左右,反映市場沽售壓力大於儲局接貨能力,債息恐要再升。

其二,通脹預期升溫。過去大半年農產品價格狂飈:小麥期貨價升五成、玉米期貨價升九成、棉花現貨價瘋漲兩倍,加上近兩個月來油價受中東及北非局勢影響而急升兩成,勢推高美國通脹,倍添儲局加息壓力。

即使美國不加息,新興市場去年起已紛加息,歐盟亦揚言或於四月加息,令美債吸引力更低。屆時資金逐高利率而去,減少持有美債,又會進一步扯推美債孳息,亦增儲局加息壓力。

由於預期美國國債孳息將升,醒目投資者如格羅斯已先市場一步沽售美債,這對投資者來說是重要警號。因美國債息是重要市場指標,債息上升,將帶動美國物業按揭、汽車按揭、消費信貸、企業融資等利率上升。美國復甦似現未現,但利率已被市場推升,勢必令美國復甦添壓。

倒逼儲局加息 本地股樓留神

對本地投資者來說,由於美國加息可能提早,或市場猜測美國可能被逼提早加息,除本地股市將受影響外,對樓市影響更為直接,有需要購買物業的投資者更要考慮負擔能力,作審慎評估。 

Thursday, March 10, 2011

憲制風波可解 管治炸彈難拆

政府昨向立法會提交的臨時撥款決議案不獲通過,可能令政府在四月一日至預算案通過前無法運作。這場憲制風波應可及時化解,但政府與議員不盡責的表現,卻令市民非常失望。雙方若不克盡己任,勢必威脅香港的管治與穩定。

政府政治麻痺 徒然自製危機

臨時撥款決議案不獲過半數出席立法會議員通過,屬歷史上首次,出乎議員與政府意料。因撇除出席人大政協兩會而不在港的議員,若其他議員都出席會議,議案應可得到通過。政府下周三將再向立法會提交修訂議案,屆時建制派議員已回港,議案極可能獲通過,避免發生政府財政無以為繼、服務可能受阻的憲制風波。

這場憲制風波,政府責無旁貸。預算案慘遭滑鐵廬,大幅修改後仍有萬人上街抗議,政府理應高度警覺,但在泛民事先表明不支持議案下,政府竟未盡全力箍票,力保昨提交的臨時撥款議案過關,此顯示官員警覺性不足,政治神經麻痺。

此外,泛民亦難辭其咎。臨時撥款決議和預算案是兩回事,泛民大可先通過臨時撥款,在不影響市民得到政府服務的前堤下,爭取時間和政府討價還價。但泛民可能想藉投棄權票向政府施壓、擺政治姿態,孰料議案不獲通過,弄假成真,予人政治花招凌駕市民利益之感。

政府、議員都沒有盡好本份,令市民既失望又無奈。預算案自宣布後爭議不斷,政府可說能做的都沒有做好、可以出錯的都出錯,市民縱想同情亦情何以堪。另一方面,泛民爭取修改預算案,不是沒有民意支持,但不應不顧大局,淪為政治把戲,更令市民利益受損。

今明兩年將舉行區議會與立法會兩場大選,各議員、政黨必全力以赴搶佔選票和曝光率,對任期只剩下一年半的弱勢政府群起而攻。但泛民要知道,不是政府輸,泛民便一定贏;泛民若做出不受市民歡迎的舉措,未必可搶分,反而會失分。

泛民政治動作 凌駕市民利益

目前的局面令市民十分擔心,若政府、泛民繼續如此不負責任,香港的經濟如何向前、民生如何獲得改善、社會如何穩定?政府與泛民都必須檢討,各盡本分,以免香港陷入一次又一次管治危機中。

Saturday, March 05, 2011

炒美歐復甦 提防經濟未脫困

美國昨晚公布上月就業數據,新增職位符市場預期,但美歐股市先升後回,除因好消息已反映外,美國經濟是否實質增長,令人憂慮。歐洲更有可能在四月加息,令其疲弱經濟百上加斤,美歐股市近期炒復甦而上升,能否持續將面臨嚴峻考驗。

美國就業數據佳 後勁受考驗

美國二月新增非農職位十九萬二千個,失業率跌至百分之八點九。前晚美股道指率先升近二百點,已反映市場對就業改善的憧憬,故昨晚就業數據雖佳,美股只橫行;更要留意的是,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對前景十分審慎,他本周二出席國會聆訊時不單重申繼續次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立場,更不排除第三輪量化寬鬆的可能。

過去三個月,美國失業率由百分之九點八高位,回落至百分之八點九,主因之一是就業人數減少,而非經濟強勁反彈。經濟分析師認為,美國每月需創造十五至二十萬個新職位,才足夠吸納新增勞動力和重返職場人士,令美國失業率出現實質下跌。

但伯南克深知美國未必有動力每月製造二十萬個職位,其一,樓市未復原,美國樓市指數由去年年中起,持續輕微下跌,反映樓市仍然低迷;其二,目前良好的經濟氣氛,全靠儲局製造大量熱錢驅使股市暢旺,帶來財富效應所致。一旦美股升幅放緩甚至下跌,財富效應便失去支持。

由去年十一月儲局推出次輪量寬至今,美股上升一成,市值增加一萬六千億美元,此不但提振國民對美國經濟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製造財富效應,推動消費。過往美國的經驗是,每增加一百美元財富,就能帶來四美元消費。但美股距零七年高位只有百分之十五,美國仍處金融海嘯創傷中未復原,美股要再升將倍添困難。

此外,歐洲經濟更令人擔憂。歐元區上月通脹率處二十八個月高位的百分之二點四,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前天在議息會議後措辭強硬地表示,不排除在四月加息以抗通脹。消息令歐元直撲一歐元兌一點四美元關口,創四個月來新高。但歐洲多國債務問題仍然沉重,在歐元升、息率升、各國削赤減開支的三重打擊下,歐洲經濟不但難好,更可能陷入滯脹困境。

歐洲加息挫經濟 滯脹風險增

過去兩個多月,國際資金因懂憬西方經濟復甦,熱錢由新興市場流向美歐,但美歐實質經濟增長仍面臨嚴峻考驗,加上高通脹及加息陰霾,投資者必須對此加以關注,以洞悉資金流向會否改變。

Saturday, February 19, 2011

效星洲還富於民 長短兼顧

新加坡昨公布預算案,計劃耗資約四百億港元,既推出短期惠民措施助國民應對通脹,亦投資長遠規劃以提升競爭力。港府財政司長下周亦宣讀預算案,應參考新加坡善用盈餘,促進社會和諧、推動本港經濟加快發展。

政府有形之手 調節貧富懸殊

新加坡計劃推出總值六十六億坡幣(約四百億港幣)的一覽子政策,其中三十二億用於「派錢」,讓中產及基層受惠於政府豐厚收入;另外三十四億投入社會建設,長遠提升國民生活水平及新加坡競爭力。

新加坡去年經濟增長達百分之十四點五,政府仍要大力「派錢」,一方面因新加坡有「共享」傳統,過去亦多次「派錢」,與民同享經濟成果;另一方面,新加坡經濟高增長,最受惠的是高增值行業,如創新科技、金融等,令國民收入差距拉闊,故政府透過有形之手進行財富分配,向窮人多派錢,愈富有的則受惠愈少,藉此消弭階級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香港的處境與新加坡類似,然而貧富懸殊更形嚴峻,因政府一向信奉「大市場」理念,少出手調節財富分配;又受中國因素影響,凡業務與內地相關的,如地產、金融與零售等,普遍增長可觀,而其他行業受惠少之餘,還要面對更大的成本壓力,包括通脹與租金上漲等,令不同行業得益或收入差距更明顯。香港基層的怨氣、階級之間的矛盾,無疑更凸出。

坊間估計本年度港府盈餘高達五百至八百億元,庫房水浸,港府不但要還富於民,更要如新加坡般有理念,多幫助在經濟增長中受惠較少的基層,改善他們生活之餘,鼓勵及協助他們有更佳的工作;而且還富的手段需要深思熟慮,以免如近日擴大交通津貼計劃,讓更多基層受惠,卻因細節考慮不足,反招更大怨氣。

此外,港府更需提出長遠提升香港經濟的計劃。新加坡去年經濟增長亮麗,原因之一是星政府數年前大力投資賭場旅遊業和創新產業,她昨日又宣布,計劃未來五年斥資約一百五十億港元,增加其作為企業亞洲總部的吸引力。香港部分基建發展已落後,興建第三條機場跑道、擴建會展等已刻不容緩,是政府必須為未來加快推動的計劃。

增長遠競爭力 財爺要有魄力

港府坐擁龐大盈餘,財政司長要用得其所,須拿出短期能惠民並促進社會和諧的措施,中長期則能加快經濟建設、幫助中下層市民增值的計劃,那才是一份有承擔、有魄力的預算案。

Thursday, February 10, 2011

內地糧價急漲 全球無糧不穩

中國旱情擴大打擊小麥收成,總理溫家寶嚴陣以待,昨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出十招力保糧食生產。不止中國,全球皆面對「無糧不穩」威脅,因糧食失收既引致糧價飈升惡化通脹,更衝擊民生,釀社會不穩,是全球今年頭號大敵。

八省旱情加劇 中央嚴陣以待

佔全國冬小麥產量八成以上的八個省份,近日旱情再擴大,嚴重打擊農作物收成。糧食歉收令供應緊張,內地小麥期貨價格創出歷史新高,國務院昨再急推十招扶持糧食生產,包括增加補貼和提高稻谷的最低收購價等。

中央領導人將平抑糧價作為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務,不僅因為糧價是通脹的核心、糧價飈升勢必惡化通脹,更因這是最影響百姓生計、最令基層有切膚之痛的問題。下周公布一月消費物價指數,中央不僅關心通脹是多少,更憂慮通脹之中的食品價格會否雙位數飈漲,令基層負擔不來。

所謂「無糧不穩」,突尼斯和埃及的大規模騷亂,導火線正是糧價瘋漲令百姓難以承受,最終動搖政權穩定。此令中央高度警惕,必須加速解決糧食問題,增加糧食入口,紓緩民眾恐慌。

但聯合國農糧組織警告,中國加大從國際市場購買小麥麪粉,將推高國際糧價,令全球糧食問題百上加斤。近月因洪災、暴風雪與酷熱等極端天氣,澳洲、美國和巴西等糧食生產大國的農作物收成已受嚴重打擊,農糧組織指,一月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已超越零八年「糧食危機」的歷史高位。各國紛著手應對,如俄羅斯實施谷物出口禁令、印尼大量購入稻米作貯備等。

糧食緊張、糧價飈升,已為全球帶來三大挑戰:

其一,加劇通脹。各國競相購糧或減低糧食出口,將令糧價易升難跌,既加劇通脹和通脹預期,亦可能引來更多熱錢炒作,加速通脹上升。

其二,造成滯脹風險。糧價飈升推高通脹,更多國家被逼加息應對,甚或容許本國貨幣加快升值。此將打亂新興國家調控經濟措施,歐美則可能因加息陰影拖累復甦,甚至陷入滯脹窘境。

其三,增添社會不穩。突尼斯及埃及因食品價格急升、人民怨憤催化的反政府浪潮,可能只是前奏,有蔓延到非洲、中東和南美洲之勢,不容忽視。

通脹滯脹威脅 窮國騷亂恐添

為應對糧價飈漲帶來的經濟、政治威脅,勢將加劇各國經濟政策的波動,增添地緣政治動盪危機,令環球金融倍添折騰。

Thursday, January 27, 2011

奧巴馬知錯 創就業保連任

美國總統奧巴馬昨發表國情諮文,激勵美國人面對轉型,積極工作。奧巴馬深知兩年來他忽視就業,令國民不滿,卻巧借華麗詞藻把就業挑戰包裝成國民機遇,避免直接承認本身失誤,但能否落實改善就業,才是爭取連任的關鍵。

演說激勵民眾 展領導者風範

自挾高民望上任後,奧巴馬聲勢不斷下滑,直至近期才出現回勇。他支持度下跌,因兩年來花費太多精力在金融改革和醫療改革上,忽略逼在眉睫的就業問題,結果經濟復甦乏力,社會怨氣不斷累積,令他去年底輸掉國會中期選舉,失去眾議院控制權。

奧巴馬最新的國情諮文卻反映其政策出現轉向,以製造就業、提升美國競爭力為施政首務。在演詞中,奧巴馬並無明言施政轉向,卻以看家本領的激昂演說,藉全球化、中印崛起來激發國民鬥心,掩飾本身施政不足。

他提出「衛星時刻」(Sputnik moment)的口號,謂美國人要拿出五、六十年代與蘇聯太空競賽的鬥心,不斷進步,保持實力,才能改善就業,繼續保持全球第一。這是借激發國民創新的潛質、不服輸的精神,淡化他創造就業不足的失責。

奧巴馬另一重要的轉變,是著手改善華府與商界關係。他最近先後委任了摩根大通高層戴利為白宮幕僚長,和通用電氣行政總栽伊梅爾特為總統就業和競爭力委員會主席,表明他希望修補和商界的關係,爭取中間選民支持。

奧巴馬最成功之處是懂得在關鍵時刻,發表關鍵說話來激勵人心、提振士氣,以鼓勵國民團結一起為未來打拼,而非嚴詞斥責,甚至擴大矛盾。這對所有領導人來說,包括競逐未來香港行政長官的,都應該學習。

毫無疑問奧巴馬的演說技巧超卓,但要落實宏圖,他須跨越至少兩重障礙。

其一,是否真的贏得商界信心,讓商界願意增加投資,帶動就業。其二,能否贏得國會支持,通過他的創造就業措施,例如減稅,因共和黨必會拖其後腿,以阻其連任,重奪總統寶座。

聯商界創職位 考驗執行能力

奧巴馬一向長於演說,卻拙於落實能推動經濟增長的政策,現在痛定思痛,以創造就業為大方向,是走對了路,亦是為了連任選舉所必要交出的成績。奧巴馬能否成功連任,就要看除打動人心的演說外,他是否有推動職位創造的魄力及能力了。

***

奧巴馬2011年國情諮文全文
奧巴馬2011年國情諮文演說

Saturday, January 22, 2011

胡錦濤贏美友誼 更要贏美民心

國家主席胡錦濤結束在美國的國是訪問,更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共同發布聯合聲明。然而除經濟領域達成共識外,中美其他範疇仍屬各自表述,雙方關係或有反覆。故胡錦濤此行更著重爭取美國民心,藉民意牽制美國政府,才能鞏固成果。

替美創造職位 消減民眾不滿

胡錦濤旋風式訪美,達成緩和中美關係任務,與奧巴馬共同發布《中美聯合聲明》,成果凸出。外界簡單地將胡錦濤此行視為「用錢買友誼」的商貿之旅,其實這更是胡錦濤爭取美國民心之旅。

為什麼要爭取美國民心?金融海嘯後美國飽受經濟打擊,近十分一人失業,但同期中國國力卻蒸蒸日上,並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經濟第二大國。此消彼長下,美國人深刻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威脅。去年美國中期選舉,不少政客打中國牌爭選票,指中國崛起搶走美國人飯碗,更加深美國對中國的負面印象。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本月初的調查,問及誰對美國最大威脅,有兩成人認為是中國,高於伊朗、北韓等。

中國明白此敵意氛圍不利中美改善關係,故胡錦濤訪美,不但要和美國政府簽訂單,向美國政府「派錢」,更要向美國國民「派錢」,搏取美國人的好感。例如中國和美國簽下價值四百五十億美元的採購合同,關鍵信息是能為美國創造二十三萬五千個職位,因就業是美國人最利益攸關的事,奧巴馬便因無法改善就業而輸掉去年底的國會選舉,胡錦濤對美國人奉上的不只是金錢,還是關鍵的職位。 

中國更藉此表明中美合作是雙程路,不止中國向美出口,中國更投資美國,在工業農業創造職位,改善美國人認為中國搶飯碗的想法。

中國要強調可以為美國人帶來利益,因奧巴馬可以對中國反覆,卻始終以民意為依歸,若中國能爭取美國人的信任和支持,就能和美國政府建立較長時間的友善關係。故中國除直接簽單買貨外,還在美國一擲千金大播中國宣傳片,以多位中國名向美國人軟銷中國是朋友,不是敵人。

爭美國人信任 還須多走幾步

在中美關係敏感時刻訪美,胡錦濤已走出爭取美國民心的第一步。惟要打造友善形象、讓美國人接納中國是和平崛起的全球老二,還有漫長而艱辛的路,但此卻是中國必須做好的一環。

Friday, January 14, 2011

人幣走出去 香港有機亦有危

人民銀行昨開展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容許企業以人民幣進行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國際化又邁出重大一步。香港既要把握這帶來的龐大機遇,亦須小心應對因個別行業將格外受惠而令社會矛盾激化的挑戰。

開放資本帳試驗 香港受惠深

除人民銀行容許試點企業在海外直接投資人民幣外,數日前溫州市政府亦推出試點項目,允許該市個人直接進行境外投資,令民間資本走出去的渠道合理合法化。這些新措施顯示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正加速。

人民幣早已實現經常帳開放,但中央對資本帳的開放規模卻極度審慎及保守,因擔心會打開金融安全缺口,令大量資金輕易進出內地金融市場,損害金融穩定。但中央希望把握國際重整金融秩序的機遇,故亦願加快資本項目開放的步伐,推動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預計未來試點項目將陸續有來。

因此,作為國家推行人民幣國際化最主要的試驗場,香港將迎接龐大的發展機遇,關鍵是港府和金管局必須認真、嚴謹做好金融監管,以發揮香港作為國家金融安全防火牆的角色。過程中若能小心謹慎,不出亂子,才能令中央放心把更多人民幣試驗項目交予香港,助香港發展為人民幣離岸中心,鞏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香港一方面要把握這機遇,處理好中央交給香港的任務,更需警愓此機會帶來的社會挑戰。

人行或溫州市的新試點,即使規限了人民幣可直接投資的項目,客觀上仍會令流入香港的資金大增。金管局指在零八和零九年,內地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中共有六成六進入香港,或經香港轉往全球。隨中央放寬內地人與企業可更多地用人民幣直接投資,香港將更加受惠,其中金融業和資產市場將尤其興旺,相關從業員的薪酬或花紅亦會水漲船高,加劇社會經濟成果分配不均的現象。

此外,金融、地產業蓬勃及資金充沛,亦會推高本地通脹和資產泡沫,但基層既無法分享資產升值帶來的好處,又要承受更沉重通脹導致的生活壓力,將加劇貧富懸殊和社會分化,不利社會穩定。

分配不均惡化 要助基層受惠

故港府必須小心應對人民幣資本帳開放帶來的挑戰,思考如何助更多行業從中受惠,創造更多職位,尤其如何增加基層就業機會,並如特首曾蔭權在昨日的立法會答問大會上所承諾的,以應對通脹為當前急務,並必須加快落實能利民紓困的措施。

Thursday, January 13, 2011

經濟自由稱冠 港府更須積極

美國傳統基金會再將香港和新加坡評為全球最自由城市的第一、第二位。同屬最自由的經濟體,香港依賴市場經濟,新加坡則由政府主導經濟發展,可見自由市場與積極的政府角色並不排斥。港府應參考星洲大力推動經濟轉型,免陷邊緣化。

星洲政府主導 不損經濟自由

香港連續十七年被評為全球經濟自由度最高地區,新加坡則以些微差距再居第二。香港的自由度全球稱冠,並不意外,但新加坡行的是國家為主導的資本主義,政府積極介入市場,為何仍被評為全球經濟最自由地區之一?

原因是新加坡政府的市場角色雖然強勢,但新加坡仍保持高度營商自由、貿易自由、產權保護和低稅率等,符合「自由經濟」條件。可見政府主導經濟並不違反西方市場主義,自由經濟亦非政府什麼也不做的藉口,關鍵是政府做些什麼。

香港經濟發展進入瓶頸,遲遲無法實現經濟轉型,必須多做幾個新經濟引擎,才能維持競爭力。金融、服務業、六大產業,都是香港的強項和出路,未來要充分把握這些優勢為香港帶來的機遇,政府角色舉足輕重。
其一,港府說要推動六大產業成為新經濟火車頭,外界卻感覺說多做少,除撥出幾幅土地外,鮮見其他配套措施,進展非常緩慢。

新加坡在推動產業發展上則積極得多。星洲政府多年來實施工業政策,工業對整體經濟貢獻達四分一,後來又在醫藥、環保及創新科技等高增值領域投入巨資,並配合稅務優惠吸引外資。近年還投放逾百億美元興建巨型賭場渡假中心,力谷旅遊業。

去年新加坡經濟增長達百分之十四點七,為全球第二,政府的主導角色功不可沒。

其二,即使在服務業與金融等香港的強項上,港府仍需主動。港府要把握機會與中央協商,將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寫入「十二五規劃」,更要主動拿出全盤政策,加以落實,才能配合國家發展需要,若只空談粵港合作、先行先試,沒有具體措施出台,是絕不會有成績的。

把握國家規劃 港府帶頭落實

被選為全球最自由城市,不只值得高興,更應加以警惕,反思為何屈居第二的新加坡,在政府大力主導發展下,經濟自由度並無受損。香港逼切需要轉型,不能只緊抱「市場經濟」而不思進取,新加坡積極求變才是長遠成功之道,香港應汲取箇中啟示。

Saturday, January 08, 2011

科網神話再現 是熱潮非泡沫

社交網站Facebook未上市已被熱捧,由投資銀行私下推銷的股份迅速錄得超額認購,氣氛恍如科網泡沫重臨。但這次科網熱具實質營運模式和強大顧客支持,投資者並非盲目追捧,故未算泡沫,科網熱亦有助美國經濟復甦。

Facebook獲搶購 蘋果市值飈

剛踏入新年,美國科網企業成市場亮點:蘋果電腦市值突破三千億美元,超越中石油成為全球第二大企業;未上市的科網新星Facebook更掀動市場情緒,投資銀行高盛向旗下顧客推銷十五億美元Facebook股份,受到投資者搶購。Facebook現時市值約五百億美元,但去年收入只約二十億,有否被高估?市場擔心另一場科網泡沫正在醞釀。

今次掀起的「科網熱」,和二零零零年的「科網泡沫」不同。當年科網神話充斥全球,大家只憧憬互聯網世界無限,故發揮超級想象力估算科網企業,企業只需一個概念和一個域名便受熱捧,毋視其產品或營運模式是否可行,結果九成九科網企業慘敗收場。

今次受到市場關注的科網企業卻不一樣,蘋果電腦和Facebook都已融入人們日常生活,其盈利模式非常實在,增長空間亦可見而龐大。Facebook用戶超過五億,平均每個用戶每月使用Facebook二十三點五小時。蘋果電腦近年每推出一件新產品便掀起一次全球熱潮,截至去年九月底的十二個月內蘋果共賣出近四千萬部iPhone、逾五千萬部iPod、七百多萬部iPad。

更重要的,是這兩間科網公司不僅依賴美國三億人口市場,更能擴展全球,Facebook七成半用戶在美國以外,蘋果去年賣出的iPhone中,八成銷往海外市場。

此外,上一次科網泡沫時雞犬皆升,但這次並非所有科網股都水漲船高。蘋果股價一年內豪升六成,同期的微軟股價卻下挫百分之六。社交網站中Facebook一枝獨秀,不斷與Google高薪爭奪人才,相反My Space卻面臨再次裁員,危在旦夕。投資者十分理智,只擁抱表現優秀的贏家。故目前美國的科網熱方興未艾,成今年熱點,若熱錢瘋狂湧入才有泡沫之憂。

只擁抱強者 盈利非虛幻

十年人事,科網業已在美國形成廣闊龐大的新產業,網企不再是虛幻的空中樓閣,美國十大企業已有四間是科技網絡公司,可成美國經濟復甦引擎。

Tuesday, January 04, 2011

港股開紅盤 全年震盪中看漲

港股在今年首個交易日紅盤高開,恒指昨揚升四百點,帶來好兆頭。市場對今年港股展望一面倒向好,只是樂觀的預期熱錢將驅動大市猛漲,較審慎的則認為中美經濟隱憂會遏抑港股升勢,但其實中美對港股影響仍以正面為主。

中美因素 並非利淡

過去十年,港股恒指有六年開出紅盤,結果這六年全年結束時都是升市。其實各大行分析師都看好今年港股表現,最樂觀的估恒指可大升近四成,直指三萬二千點,最保守的也亦預計恒指可升一成半,達二萬六千五百點。

市場普遍認同港股今年是升市,不同的只是升多還是升少。預計大市升勢較佳的,主要相信環球熱錢推動港股;預測較保守的,則擔心美國和中國的經濟隱憂,會對港股升幅有所遏抑。但中美因素卻非利淡港股。

美國與歐洲皆經濟欠佳,美國樓市差,失業率高企,經濟缺乏出路與動力;歐洲多國債務纏身,財政困難。美國亦深知催谷本土經濟難,催谷新興國家泡沫反而容易,只要繼續量化寬鬆政策,印鈔救市,谷起美國股市和新興市場泡沫,便可借外圍水漲船高,帶動美國經濟復甦。故美國經濟不景,會製造更多熱錢,熱錢湧港勢頭不變。

此外,市場亦擔心內地宏調收緊貨幣供應,不利港股。然而,內地要抽緊銀根,正因擔心全球熱錢太多,內部信貸又失控,經濟將呈過熱,致樓價、物價急升,有損民生。即使中央成功收緊貨幣供應,冷卻經濟過熱,內地經濟仍可望有百分之八增幅;若中央的偏緊政策不收效,經濟過熱甚至泡沫吹大,那港股更不會冷到哪裏去。

正因資金充裕,中美經濟政策皆有利港股,市場才一面倒看好港股前景。對投資者來說,今年現金肯定不是王,持現金只會被通脹蠶食,唯有「被逼」投資股市,甚或博遇上股市因投機加劇出現大泡沫的猛漲。

壞消息多 加劇波動

不過,港股今年整體望升,過程則可能極為波動,因環球將不斷有負面消息衝擊股市,無論歐美經濟、債務各種壞消息,還是內地推出的加緊收緊銀根政策。雖然這些壞消息不致改變港股向上的大趨勢,卻將加劇市場震盪。總體來說港股今年上半年上升的大趨勢不變,股市泡沫逐漸形成,泡沫爆破則恐怕最快要在年底甚或明年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