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8, 2011

G8經濟未好 出口術撐債務

八國集團(G8)昨指全球經濟轉強,未來將聚焦解決債務問題。但事實上美歐近期經濟有轉弱跡象,作為全球經濟火車頭的新興國家亦受滯脹威脅;歐美只因債務危機更逼在眉睫,為回應市場,惟有將債務問題列為首務。

美歐自我壯膽 環球隱憂增加

八國集團昨舉行峰會,會後發表聲明指,環球經濟復甦正在轉強及步入自我持續,未來將主力維持各國公共財政健康,解決債務問題。但美歐經濟並未轉強,相反,近期經濟更有轉差風險。

美國最新修訂的首季經濟增長只有百分之一點八,較市場預期差,但更嚴重的是前天公布的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較前一周增加一萬人,就業市場仍疲弱。反映製造業的上月耐用品定單則大跌三點六個百分點,樓價又連續五個月下跌,再加上汽油價格飈至每加侖四美元,已開始蠶食美國人消費力。美國經濟各環節都現令人擔心的現象。

歐洲首季經濟表現良好,但彭博通訊社最新的調查反映,歐元區消費者及行政人員的市場情緒轉差,由上月的一零六點一下跌至一零五點五,受訪者對製造業、服務業、消費的信心都下挫。在債務危機擴大下,市場擔心歐洲經濟可能轉弱。

至於新興國家亦難倖免,金融海嘯後一直擔當全球經濟火車頭的新興國家,正面臨滯脹風險。如外資大證券商最近調低中國經濟預測,便因擔心中國為打擊通脹而大力收緊銀根的措施,將挫傷經濟。若新興國火車頭經濟放緩,環球復甦更難「自我持續」。

歐美與新興市場經濟前景都欠理想,為什麼八國集團卻指經濟正轉強,可著手解決債務問題?此因市場對債務危機的擔憂更大。

歐洲債務問題由希臘、葡萄牙等小豬,向意大利、西班牙等大豬蔓延,債務觸發的經濟危機亦逐步變成社會危機,仍無緩和跡象。美國國債則已達十四點三萬億上限,但共和民主兩黨仍未就增加舉債達成共識,若美國未來無法舉債,恐釀市場大震盪。

未來歐美若削赤減開支,將進一步打擊經濟,故八國集團唯有夜行人吹口哨,自我壯膽,出口術指經濟正轉好,增加市場信心,減輕市場對削赤的憂慮。

債務問題更危 被逼先行處理

歐美目前爉燭兩頭燒,一方面經濟沉痾未癒,另一方面又重債纏身,被逼先處理市場較關注的減債削赤問題。正因歐美經濟欠佳,美國明年中都難以加息,令環球熱錢仍多,故即使投資者明知前景不明,資金仍繼續在股市及商品市場中熱炒。

Thursday, May 26, 2011

宏調防過度 難再大力緊銀根

市場關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加上近日水荒、電荒肆虐,內地為打擊通脹而進行的緊縮政策或將調整。若經濟數據回落更快,中央緊縮銀根力度便可能有所放鬆,釋放部分經濟活力,以免在控通脹之餘,令經濟硬著陸。

水荒電荒加劇 經濟風險增

一些外資大證券行近日調低中國經濟增長預測,反映對內地過去大半年不斷收緊銀根可能令經濟硬著陸的憂慮。投資銀行高盛將內地今年經濟增長預測由百分之十,調低至百分之九點四,相信是反映內地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已跌至去年十月以來低位。

況且,在銀根緊縮下,中小企借貸困難,溫州一些地下錢莊的年息飈升至二百一十四厘。中小企利潤又因成本急漲而萎縮,業內估計,下半年可能有四成中小企停產甚至倒閉。

本欄上月已指出,緊縮政策造成的副作用將逐步浮現,但現在經濟回落的壓力,比券商近日報告預計的還要大,因出現電荒和水荒等不利經濟的新因素。

今年夏季用電高峰期還未到,上月全國已有十多省出現電力短缺,供電出現供五天停二天等現象。長三角工業大省的限電措施已蔓延至珠三角,勢嚴重打擊工業生產。

雪上加霜的是,長江中下游最近出現五十年來最嚴重旱情,令包括湖南、湖北在內的產糧大省出現歉收,打擊農業與經濟,更惡化通脹。

相信中央已了解形勢嚴峻,故中央智囊近日放出風聲,憂慮緊縮政策過度,可能出現「超調」;人民銀行研究部甚至表示,貨幣政策或於下半年放鬆,穩經濟將成政策主調。

這些言論正反映中央思考調整緊縮政策的可能。收緊銀根一向是遏通脹、樓價最有力的措施,中央過去大半年便每月增加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半厘、每兩個月加息四分一厘。但因應經濟形勢回落的速度,中央可能要放慢收緊銀根的力度,讓多些資金留在市場,保持經濟活力。

貨幣政策收緊速度可能被逼放慢,而通脹威脅未解、樓價又居高不下,中央唯有更依靠行政手段如限價令、指令信貸投放等,這方面的措施未來勢將加快出台。

經濟回落加快 反有助股市

未來內地經濟回落若加快,收緊銀根政策反而愈接近尾聲。內地股市近日憂慮經濟硬著陸而下跌,但若中央收緊銀根的態度轉向溫和,令市場資金扯緊的情況得到紓緩,對股市的支持力反而將大於經濟回落造成的壓力。

Friday, May 20, 2011

增土地急事急辦 解樓市泡沫

特首曾蔭權昨在答問大會上指,新樓樓價已達危險界線,提醒置業人士小心。樓價居高不下的癥結是極欠土地,港府要將增加土地作為首要任務,必須急事急辦,拿出決心,掃除官僚障礙,才能在十月施政報告交出合格功課。

特首響警號 官員用地欠妥

 
樓價飈升,由前年年底開始已成為社會焦點,今年首季樓價更已衝破九七年高位。曾蔭權指市民供樓的負擔能力及投資回報已亮起黃燈及紅燈,又提到明白樓價高企,令中產失去置業盼望。故他不再堅持不會復建居屋,表示會認真考慮及研究。

特首雖意識到問題嚴重,卻未有拿出解決方案。因無論是否復建居屋、應否限制內地人到香港買樓,只是次要問題,過去本一年本欄不斷強調,土地才是樓市問題的關鍵,只有足夠土地,才有足夠私樓供應,又或興建居屋、「置安心」計劃樓宇。故港府必須對症下藥,加快擴大土地供應。

港府在態度上雖看似積極,但在行動上卻仍有最少三點不足。

其一,沒有加快運用可用的土地。港府前日向港鐵撥出兩塊住宅用地作補貼新鐵路的興建,這兩地估值六百六十八億元、可建六千五百伙私人住宅,本可即時動工,增加市場供應,現在卻要拖到鐵路建成後五年、即二零二零年才推出市場。港府在土地運用上,未能分清緩急輕重。

其二,規劃程序十分緩慢。啟德用地由一九九八年機場搬出至今,仍在規劃中。公眾很難理解為何一幅土地規劃十三年之久仍未動工,當局若不能縮短繁複冗長的規劃程序,加速規劃行動,以後就算有地,亦會被此阻撓拖延。

其三,覓地需時太久。香港缺乏土地,需要移山填海,港府早前表示在七月展開覓地研究及公眾參與,但明年才選出填海用地,更要到二零一六年才批出首份工程合約,根本沒有急事急辦的能力及決心。

全速覓地造地 補供應斷層

 
缺乏土地是香港樓市面對的首要問題,但政府使用及建立土地的程序太慢太長,市民看不到土地供應可在兩三年內大幅增加,自對置業深感憂慮。政府必須急事急辦,將增加土地作為第一要務,勒令不同部門、不同層次的官員亦視之為工作的首務,才有望扭轉官僚心態,加快用地、規劃、覓地等程序,避免出現上述用地問題。這樣市民才有特首政府可在十月施政報告時,拿出令人滿意的樓市解決方案。

Thursday, May 19, 2011

國基會總裁 中國必爭之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卡恩被捕,其職位惹來爭奪戰。美國欲搶這原由歐洲霸佔的位置,新興國家尤其中國亦可能加入戰團,改變歐美壟斷國際機構的格局。中國此役爭贏是贏,不贏也是贏,對將來爭取國際話語權有重大啟示。

爭卡恩空缺 圖打破歐美壟斷

卡恩涉性侵犯被捕,下台機會極大,但因接任人選未定,其職位遂成各國兵家必爭之地。在國基會擁有最大投票權的美國首先發難,其財長蓋特納要求設立臨時總裁,並欲提名白宮顧問角逐。此舉是不惜打破與歐洲之間的君子協定,因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國基會與世界銀行,多年來均由歐美瓜分,早已是不成文的規定。

但由歐美分別出掌國基會與世銀的潛規則,近年已引起新興國家不滿,指其漠視新興國家訴求。卡恩一職倘出缺,新興國家很可能藉此良機,推舉新興國家代表接任,以打破歐美壟斷,為新興國家爭取更大話語權。

中國在一眾新興國家中,佔有較有利位置,因其前人民銀行副行長朱民,現擔任國基會特別顧問,已被西方傳媒視為國基會下任總裁的黑馬人選。中國應可聯同其他新興國家 ,藉推舉朱民競逐國基會總裁,與歐美展開龍爭虎鬥。

新興國家對歐美壟斷國際金融市場的不滿,在金融海嘯後已表露無遺。上月中國聯同其他「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與南非發表《三亞宣言》,就表達了對國際間過分依賴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不滿,他們呼籲建立更完備的國際貨幣體系,包括改革特別提款權,由現時的與四種貨幣掛鈎(依次為美元、歐元、日元及英磅)改為八種,加入中、巴、俄、印的貨幣,打破發達國壟斷。

更重要的是,國基會在制定國際經濟政策、協助財困國穩定貨幣、向窮國提供援助經費等各方面,有重要影響力,總裁一職更對政策的主導舉足輕重。中國與新興國爭取卡恩空缺,要藉此擴大新興國家的話語權及影響力。

華領金磚國 與歐美三分天下

中國與新興國家在此役即使無法爭勝,也會全力一拼,因其重要性不在成功與否,而在衝擊歐美多年來對國際金融機構領導權的壟斷,那麼下次再有如世銀行長出缺,中國等便可再加入爭奪,向歐美施壓,逼他們讓出位置或權力,令歐美壟斷國際金融權力,變成美、歐、新興國的三分天下局面。國際機構話語權的爭奪戰,國基會總裁一職只是序幕,相信以後更陸續有來。

Saturday, May 14, 2011

經濟熱通脹高 有人喜有人愁

本港首季經濟增長遠勝預期,但通脹亦高。與內地經濟相關的企業和僱員,最受惠今次經濟急增,但未受惠的,則要承受高通脹高租金之苦。經濟雖急升,但受惠與非受惠者日益分化,政府需認清新現實,要推政策縮減兩者差距。

經濟受惠者不均 社會更分化


港府昨公布首季本地生產總值,按年躍升百分之七點二,遠高於外界預期的百分之五點二。政府更罕有地在發表首季經濟增長時,立即宣布調高全年經濟增長預測一個百分點,達百分之五至六,顯示政府有信心未來大半年經濟將持續熾熱。

經濟熱,通脹亦熱。本港通脹率由去年末季的百分之二點四,升至今年首季的百分之三點七,在未來將更高下,迫使政府調高全年通脹預測一個百分點,至百分之五點五。對於那些未能受惠經濟高增長的企業與市民,通脹高飛,令他們難享經濟之利卻受通脹之苦。

本港經濟今年表現強勁,一個新現象更為突出,那就是業務與中國經濟、內地顧客扣上關係的,受惠最深。在內地人大量湧港購物、購樓、購買服務,以及內地經濟及企業需求催旺本港金融服務業下,明顯地本港金融、零售、專業服務、地產等,如搭上高速列車,企業盈利與僱員收入都水漲船高。

但若業務是以本地或歐美為主的,則不但難以分霑經濟急速增長的好處,更要飽受百物騰貴之苦。原材料、工資以及租金皆大升,令僱主經營壓力大增,僱員的薪酬增幅、花紅獎金亦較遜色。他們感受不到經濟的好,只感受到通脹之苦。

對於這個日益分化的新現實,政府必須有所警惕,不能耽於經濟強勁的表象,在受惠與受苦的兩批市民明顯走向兩極化的形勢下,經濟非得益者的抱怨自然加深,對政府施政更為不滿,甚至可能衝擊社會穩定。

政府必須思考如何推出政策,收窄受惠與受苦市民之間的差距。例如應否增加教育與培訓,助未受惠者轉業;如何透過稅收收入,改善未能受惠經濟增長市民的生活;怎樣從醫療、房屋入手,令基層生活更有保障等。只有讓在今次經濟增長中未受惠或受惠較少的市民,都能分享經濟成果,才能緩和社會矛盾。

港府要知新現實 僱員要走位

政府要面對新現實外,個人亦要看清新趨勢。經濟高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尤其與內地有關的產品與服務,打工仔靈活走位,提升競爭力,才是分享經濟好的最佳方法。

Friday, May 13, 2011

發展商搶地有因 港府落後形勢

港府昨拍賣三幅土地,全部錄得高價成交。發展商的算盤是貴買貴賣,興建豪宅,目標不止港人,還有內地買家。港府規劃落後,土地供應不足以同時滿足本地買家及內地人在港置業的需求,必須全速開發土地,增加供應。

搶地建豪宅 瞄準內地買家

政府昨一口氣拍賣三幅分別位於港島、九龍和新界的住宅土地,獲發展商積極競投。地皮分別以呎價約二萬五千元、一萬五千元和六千五百元成交,均屬市場預期的高價。

以成交價最便宜的新界元朗地為例,若加上建築成本和發展商利潤,落成後樓面呎價估計要達一萬元,發展商表示有意興建獨立洋房。此反映無論住宅土地位於港島、九龍或新界,發展商都以興建豪宅為主,因不但可供應香港人,還可吸引內地買家。

市場研究顯示,本港去年下半年發售的一手私人住宅中,逾兩成買家為內地人,其中豪宅買家更有三成四是內地人。發展商不怕高價搶地,因深明豪宅受內地買家歡迎,可賣高價。當然,發展商亦有風險,若內地經濟轉差,或香港吸引力下降,都可能令內地人來港置業的意慾減低。

對香港來說,內地人若肯來港置業,就有更多誘因在港設企業據點、應用香港專業服務及消費,對香港整體經濟有很大禆益,亦增強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現代服務業的競爭力。

故問題不是內地人蜂擁到港購置豪宅,而是港府的土地供應計算有誤,沒有估計在香港經濟好景時,有更多內地買家來港置業的需求。此明顯落後於發展商的算盤,亦落後於現實。

港府常說樓市需求難估,但不作估算便難以作出適當土地規劃。本港目前不單遇到短期樓市供應斷層,導致樓價扯升的問題,港府估算土地需求過於保守,更會令中長期樓價不斷飈高。在土地供應不足下,目前發展商每次投地都傾向興建豪宅,不但搶貴豪宅,更令市場的上車盤供應缺乏,打擊需置業的一般港人。

積極開發土地 需政治魄力

當局必須重估本港的土地需求,加倍積極開發新土地。無論是移山填海、舊區重建、開發新市鎮、甚至動用部份郊野公園用地,都要拿出足夠魄力,因加快開發土地,必然遇上如保育、環保等阻撓,必須具有政治意志克服困難。否則因港府落後形勢,導致樓價飈升,引發樓市泡沫和民怨,對香港社會和經濟穩定的衝擊只會更大。

Thursday, May 12, 2011

遏通脹重於保經濟 免進退維谷

內地昨公布的四月通脹仍處百分之五點三高位,只較三月稍為回落。中央接連出台多項緊縮措施後,數據反映通脹仍兇猛,另方面卻已使經濟出現放緩苗頭,令宏調加倍困難。但中央別無選擇,唯有力遏通脹後,才有條件保經濟穩定。

通脹勢頭仍猛 經濟動力已損

四月內地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僅較三月回落零點一個百分點,令中央十分緊張。因今年以來,中央已施展渾身解數遏抑通脹,不但兩度祭出加息重招、四度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還多次約談商會,以行政措手段要求多項消費品不准漲價。但種種措施皆未能令通脹顯著下跌。

更令市場擔憂的是,四月食品價格雖較上月下跌零點四個百分點,但非食品價格卻上漲零點四個百分點,顯示通脹有可能由食品向外擴散,為遏通脹添陰霾,使調控加倍困難。

通脹仍處高位運行的同時,緊縮措施對經濟動力的損害已逐步浮現。首先,內地四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百分之五十二點九,比上月回落零點五個百分點。雖仍處擴張區間,但顯示經濟增長已出現放慢。

其次,內地四月進口總值增長為百分之二十一點八,低於市場預期的百分之二十八。進口增速放緩,反映國內收緊流動性的政策,已開始打擊內需。

此外,工資上升、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已加大中小企成本壓力,加上借貸困難,這些 企業的經營更形艱辛,可能出現倒閉風險。

過去大半年中央的任務只是力遏通脹,如今通脹猛虎未馴,經濟卻已呈放緩苗頭,若趨勢持續,恐令經濟陷入高通脹低增長的滯脹困境,令宏調進退維谷。中央如何是好?

最理想是外圍自行調整,商品價格回落,令輸入型通脹得到緩和。但上周商品大跌後卻出現反彈,原本唱淡商品價格的投資銀行高盛亦呼籲低吸,加上環球資金充裕,新興國家對商品需求不減,故難以寄望商品價格下跌助內地紓緩通脹。

難待商品回落 中央繼續落藥

在別無他法下,內地必須自行加力遏抑通脹。若為免經濟下滑而放鬆緊縮措施,恐遏通脹及保經濟均兩面不討好。內地經濟底子厚,仍有能力承受緊縮措施,中央既以遏通脹為首務,故還會加緊落藥,以加息、加存款準備金率等手段收緊銀根,只有遏止通脹後,下半年才有條件推出紓緩措施保經濟。未來兩三個月是宏調關鍵期,中央現在必須與時間競賽,務求先在遏通脹上取得成效。

Wednesday, May 11, 2011

美打人權牌 北京要積極化解

中美昨進行首日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美自總統奧巴馬、副總統拜登至國務卿希拉莉,三大巨頭均發言藉人權問題向中國施壓。北京的最佳回應,不是與美針鋒相對,而是合法合理地處理人權問題,才能化解國際壓力、贏得尊重。

美藉人權發難 圖一箭多鵰

美方這次高層次地向中國大打人權牌,又不乏強硬措辭,狀似嚴重,但其實中美關係遠沒去年下半年般緊張,當時美國在南海、東海與日韓舉行聯合軍演,兵脅中國,現在中美沒有大衝突,美方惟藉近日內地維權人士被捕引起國際關注,乘機向中國發難。

無論美國是真心或假意關注中國人權,向中國打人權牌,都能收一箭多鵰的好處。

其一,可暗貶低中國在國際間的形象,顯示中國只是經濟大國,還未成為尊重人權、符普世價值的國際大國。

其二,逼中國開放言論空間,若中國被撬開大門,那美國便可更廣泛地支持內地異見聲音,加強影響中國輿情,向北京施壓。

其三,和人民幣匯價一樣,人權問題只是表面議題,美國深知難迫中國在人權問題上退讓,但以此進迫卻可加強美國談判籌碼,令中國在其他經貿議題上讓步,用金錢向美國換友誼。

面對美國堂而皇之的抨擊,不管北京反駁指責、指中國人權已獲巨大進步,還是藉國情不同、人權問題難完美等辯詞來迴避批評,均難贏得國際認同。北京最佳回應之道,應是依法處理人權問題,讓公眾看到公平公義得到履行,才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態,展現大國風範,贏取國際尊重。

如近期的「艾未未事件」,處理手法就難孚公眾期望。藝術家艾未未四月三日被拘捕至今已三十八天,超過一般刑事拘留期限,但仍下落不明,令其家人極為擔心,亦引起公眾和國際關注。此事對內,不利依法治國,不利民眾建立對司法制度的信心;對外,亦予國際口實,藉人權問題對中國窮追不捨。

合法合理處事 解內外壓力

北京要極力維護政權與社會穩定,但維穩亦須維權,維護公眾權利,莫讓政治凌駕法治,並須合法合理地處理民眾維權引起的官民衝突。只有維權才能真的達到維穩,要讓民眾的聲音得到發表機會、民眾的怨氣獲得宣洩渠道,才有利建設和諧社會,緩解中國的內部矛盾。

此亦有助中國塑造開明法治的國際形象,有利增加中國在國際的話語權和贏取別國敬重,達致真正崛起。

Tuesday, May 10, 2011

中美貨幣爭拗 只屬項莊舞劍

中美高層昨展開戰略經濟對話,外界聚焦兩國在人民幣滙率的博弈。但人民幣滙率僅表面議題,美國真正要的是中國多開放市場、多買美國貨,中國則希望美國放寬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限制。這些領域能否取得成果,才是中美對話的關鍵。



美責人幣低估 華可反咬量寬



在為期兩天的第三輪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夕,美國重施故伎,又就人民幣升值問題向中國施壓。美國財長蓋特納過去一周多次發言,指中國為對應通脹,必須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美國國務院亦表明,要將人民幣問題放在中美會談的首位。



但就貨幣問題施壓,看來已再非美國專利,中國亦可對美國的滙率政策作出反擊,不再忍氣吞聲。



中國可在兩方面反擊美國。其一,中國目前面對熱錢流入、通脹加劇的局面,始作俑者正是美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令美元滙價不斷走跌、環球熱錢氾濫,商品價格急升所致。中方可要求美國負責任地減少製造熱錢、推高美元滙價穩定。



其二,美元貶值對中國造成嚴重損失。中國持有價值三萬多億美元外滙儲備,其中約七成為美元資產。若人民幣對美元大幅升值,便形同蒸發國家財富。



最近便有內地學者點出,○三年至今因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已令中國外儲損失二千七百多億美元。雖然國家外滙管理局否認人民幣升值導致外儲損失,但消息在中美戰略對話舉行前夕的敏感時刻出現,反映中方可在談判上打出一張牌:人民幣快速升值將令中國明吃眼前虧,中方要審慎考慮購買美債,這是否美國之願?



在滙率問題上,美國可質疑人民幣滙價被低估,中國亦可指弱美元禍害全球,這是雙方立場上的各自表述,說了白說,根本不會有共識。



美國明白中國堅守人民幣滙率的主導權,故其施壓無非要向中國爭取其他讓步,如多買美國貨、多買美債、多開放市場予美商、加強保障知識產權等,期望北京用金錢換友誼。



中國亦深知其反擊不會改變華府的貨幣政策,卻可藉此表明不滿美方步步進逼,並要求放寬高科技產品對華出口,及中國企業到美投資,才可換取中國多買美債美貨。



重點美債美貨 對華科技出口



若要判斷中美戰略對話在經濟方面的成果,並非觀察雙方在人民幣升值問題能否獲得共識,取得成果,而是在開放市場、放寬產品出口、購美貨美債等問題上有何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