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0, 2008

誰掌潔淨能源 誰將稱霸全球

講者: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世界是平的》作者)

  著名新聞工作者、暢銷書《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作者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最近出版了新作Hot, Flat and Crowded。前作把「全球化」概念推廣得街知巷聞的佛里曼,今回能否掀起一場綠色革命?

  佛里曼日前到訪香港,在亞洲協會的午宴上演講,推介新書。他的立論簡單而破格:

  美國正面臨一場金融危機,她的全球影響力岌岌可危;世界也面臨着一場危機,變得更熱、更平、更擁擠。只要美國能解決世界的危機,全力發展能源科技(Energy Technology),就能重振經濟、重掌全球霸主之位。直接點說,誰掌握能源科技,誰就稱霸全球。

人口太多消耗大 資源終短缺

  能源科技憑甚麼牽動國家以至世界興亡?

  佛里曼說,因為世界變得已經太熱、太平坦、太擁擠了:

  ‧Hot(太熱):溫室效應不斷惡化,天災將更頻密更具破壞力。攝氏幾度的變化似乎微不足道,但危害深遠——如同只要比正常體溫高出兩三度,我們就會發高燒一樣。

  ‧Flat(太平坦):承接《世界是平的》一書的論述,全球化令大量發展中國家的中產階級冒起,這些「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與中國)的新貴們學會了像美國人那樣消費,最終將造成資源短缺。

  ‧Crowded(太擁擠):人口不斷膨脹,從現在到2020年,全球將增加10億人。這些人那怕只是多開一盞燈泡,都會消耗大量能源。

  當世界更熱、更平、更擁擠,我們不但要承受⑴氣候變化、⑵資源貧乏、⑶生物多樣性銳減之苦,世界也會變得更不和諧,因為⑷石油出產國將攬油自重,而⑸全球的貧富懸殊勢必加劇——不是沒電開風扇的問題,而是沒法啟動電腦上Google的問題。

  要扭轉地球命運、一舉解決這5個難題,佛里曼認為答案只有一道:生產大量便宜、乾淨、可靠的能源。

  佛里曼的主張,和環保組織或環保積極分子如美國前副總統戈爾(Al Gore)最不同之處是,「環保」於他並非單純出於保護冰川或拯救北極熊之類的公民責任,而是國家強盛所必備的武器,是未來的增長、創新、機會所在,重要性更大於資訊科技。

  佛里曼說,現在人人講的環保,只是隔靴搔癢,充其量是一場「綠色派對」,而非「綠色革命」。

搞環保不足夠 須領袖掀革命

  「甚麼叫『革命』?有人重創的才叫革命,企業若不改變就剩死路一條的,才叫革命。」佛里曼說,一直以來,「綠色革命」不成氣候,因為那些不環保的企業和國家(如油公司與產油國)根本絲毫無損,仍在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惡化溫室效應。要摧毀這樣一個盤根錯節、製造骯髒能源的市場,必須下重藥:「不是換燈泡,是要換領導人!」因為只有國家領袖才可以改變規則、規則改變市場、市場才具這樣的規模效應,把潔淨能源推而廣之。

  佛里曼主張政府以價格重塑市場,迫使消費者對煤、油等產生溫室氣體的能源敬而遠之,令潔淨能源有利可圖,直到它們強大得足以取代前者。

  美國的候任總統奧巴馬似乎正是佛里曼期待的領袖,他不久前正式提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華裔科學家朱棣文出任其能源部長,看中的正是朱棣文對再生能源╱「碳中和」(carbon-neutral)能源的研究和推動。

  「綠色革命」能不能進行到底,佛里曼說指標是看大家能不能忘掉「綠色」:「如果有一天,汽車必然是綠色的,建築物必然是綠色的……當綠色成了常態,那這場革命就算成功了。」

Saturday, December 13, 2008

自強抗海嘯 打造品牌攻內地

專訪:張家敏(利豐發展(中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馮紹波(經濟日報集團主席)

  金融海嘯衝擊下,香港四大支柱接連失守,我們如何維持競爭力?展望「阿爺打救」不免稍欠志氣,本欄專訪的3位商界人士,指出香港應集中火力拓展一些具優勢的行業,既保香港競爭力,亦為內地增值,大可互惠互利。

  前文專訪的中國銀行高級經濟研究員謝國樑,提出香港有制度上的優勢,可充當教練,幫助內地特別是廣東省突破經濟發展的瓶頸。

  而在利豐發展(中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張家敏眼中,供應鏈管理與攻佔內地消費市場,是另外兩道保優勢的不二法門。

  「《世界是平的》講的是甚麼?講的就是利豐、就是香港!」這句話張家敏很喜歡講,因為他覺得,「世界是平的」這現象,根本就是從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的香港╱珠三角開始的。

出口下滑 非搞內銷不可

  當時不少港商基於成本考慮,把機器和生產綫搬回內地,但保留香港辦公室作見客與融資之用,實現「前店後廠」的雛形。這種簡單自然的分工現象,經過30年的發展,卻讓香港摸索出「供應鏈管理」之路——「而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地方,就是香港。」張家敏說,供應鏈管理屬於高增值的「生產性服務業」,既充分表現港商成熟、彈性、守規矩的優勢,亦為內地引入了工業、人才、稅收,達到技術轉移和管理技術提升。兩地都能受惠。

  然而隨珠三角生產成本不斷上漲,不少內地廠家學習了香港的供應鏈管理技巧後,把工廠再一分為二,將部分工序再往北移。

  這種轉變帶來新挑戰,表示香港的貿易公司單做「前店後廠」的「店」還不夠,必須有更大的增值——那就是打造品牌,並設法把產品賣進內地去。

  張家敏說,如果3年前你去建議一家工廠把產品內銷,會被視為癡人說夢,因為當時歐美出口市場大得不得了,一張單子便輕易變出白花花銀子,而內銷市場風險卻很大,誰會做吃力不討好的事?但問題是現在歐美出口市場萎縮,不搞內銷不行。

  「情況就像當年要把廠房搬去內地一樣:再難也得做。」張家敏說,港商要攻佔內地消費市場,要克服幾個難關:

  1.心態要變。做歐美市場充其量只是來料加工,只要做好生產就行了,不必苦惱分銷問題。但在內地,因為消費市場不發達,批發制度不成熟,廠商必須兼顧銷售者的角色,要打品牌、搞分銷網絡、做市場推廣,否則再好的產品也沒有渠道將之賣出去。

  2.收數困難。

  3.產品由出口轉為內銷,稅務手續轉變極大,若稍一不慎,被海關視為有逃稅之嫌而頻頻檢查,運作將大受影響。

  而開拓內地市場,品牌效應很重要,「內地有許多中產階級,沿海有錢人又多,最貴的高檔產品反而不愁客路。」張家敏說。打造這樣一個高利潤的品牌,正是最考港人創意之處。

  這也和經濟日報集團主席馮紹波思考的方向,不謀而合。

集中精力 搞好金融醫療創意

  馮紹波說,面對香港競爭力正被削弱的現實,我們必須集中精力,搞好我們既有優勢、又有龐大需求的行業——特別是內地經濟有需求的行業。這包括:

  1.金融業——這是最壞的時刻,也是最好的時刻。因為歐美金融業療傷需時,而內地經濟增長動力仍強,可趁此機會吸納人才,為長遠崛起成為金融中心作準備。

  而香港作為成熟金融中心,條件遠超芸芸內地城市,我們應加強金融基建與金融安全,並進一步發展各種新舊業務,如股票、期貨、財富管理、人民幣債券和人民幣離岸中心等。

  2.醫療保健——人口老化令醫療需求更形迫切,香港有國際級的醫療設備與人才,可集中資源研究治療港人的三大殺手:癌症、心臟病及肺病。只要達到領先水平,就可吸引其他國家的人來港求醫。

  3.創意產業——設計、軟件、應用科技、表演藝術與文化產業等創意主導的高增值行業,港人深具優勢。我們本來就擁有中西文化薈萃、資訊暢通、靈活頭腦等先天資本,值得利用科技支援,進一步推動。

  除了上述三者外,馮紹波覺得還可在旅遊、展覽、人才培訓等方面探索,擴闊產業基礎,最重要是,「香港發展的基本點,除了背靠國家外,還應依靠自己努力。」他總結。(二之二)

Saturday, December 06, 2008

馬雲愛海嘯 重回基本創造價值

"危機來臨前才需擔憂,到身處危機之中時,懼怕已經太遲,反而要尋找當中的機會——「十年後將會有人因為這場風暴而富起來。」馬雲斷言。"

書名︰《阿里巴巴: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作者︰鄭作時)

  「坦白說,我愛這場金融危機。」

  這話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雲講的。這很令人狐疑,因為阿里巴巴在金融海嘯中損失不菲:它的股價已跌至招股價的三分一,此外,在阿里巴巴的3,600萬註冊用戶中,大部分是來自內地的中小企,金融海嘯令出口歐美貨量銳減,他們首當其衝。

股價大上大落 早感不妙

  狂人馬雲憑甚麼愛這場金融危機?

  「股價從13.5元升到40元,我們沒有做過甚麼對的事;股價從40元跌到4元,我們也沒有做過甚麼錯的事。」馬雲最近在一個公開場合上這樣說。

  去年11月,阿里巴巴首日掛牌當天,股價單日勁升1.9倍,市盈率被炒至高達300倍!一年之內,它的股價最高超越40,但最近卻跌至4元左右。馬雲無視股價上落,他深思的卻是造成這極端表現的底蘊。

  從股票上市那天起馬雲一直覺得有些地方很不對勁:年輕人對做生意不感興趣,卻幻想可以在四五年內退休;市場上賺得最盤滿砵滿的投資銀行家們,大部分人都投資於同一樣東西;沒有人關心顧客、沒有人關心服務、沒有人關心企業的價值,但大家卻金睛火眼盯着盈利。

  當大家在狂喜時,馬雲一直覺得很不妥。終於一場金融海嘯捲至,把一切推倒重來。

  「現在是回到基本的時候了。」馬雲說,他愛這場金融風暴,因此時企業才可冷靜下來,反思當初的夢想是甚麼、反問自己當天為甚麼要創業、反省如何為顧客創造價值。他說,危機來臨前才需擔憂,到身處危機之中時,懼怕已經太遲,反而要尋找當中的機會——「十年後將會有人因為這場風暴而富起來。」馬雲斷言。

  不少香港人大概因為去年阿里巴巴的上市才認識馬雲,對這個不一樣的上市公司主席感到無所適從。大家若想了解馬雲,可一看內地財經作家鄭作時的《阿里巴巴: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此書把阿里巴巴從99年面世到07年上市前的故事一一展開,閱罷你會發現,馬雲如此與眾不同,因為他至少有兩大異於常人的特徵:

  第一,他是個逆向思維的人,想法往往和大眾相左,所以他挑戰常規;

  第二,他是個敢於做夢、又能鼓動別人做夢的人,所以他創出奇迹。

敢做夢 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一如他說他很愛金融危機一樣,馬雲一直以來都在挑戰「想當然」的智慧。譬如,他認為超過90%人認同的事不要做;在阿里巴巴創辦之始,他曾拒絕了38個投資者;創辦淘寶網時他曾立下「三年內不要賺錢」的目標,認為要先培養市場,直到能為用家創造價值時,自然能賺他們的錢;他同意別人趁這經濟寒冬去進修,但他叮囑MBA學生一定要忘記所學才能畢業——「我討厭人們老說『書上說……』或『教授說……』……你必須學習、離開、忘記」,等等。馬雲不追隨潮流、不去爭其中的「第一」,他逆流而上,做其「唯一」,結果自然也是獨一無二了。

  此外,聽過馬雲演說的人,不難發現他最喜歡說的兩個字,就是「做夢」。在成立阿里巴巴之前,馬雲在杭州的大學教英語,他經常夢想要出外闖蕩十年,目的是歷經磨練後,再回到學校裏教書,好把經驗和學生分享。他常說在杭州那段日子,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雖然每個月的工資只有90元人民幣,可是因為心中懷着夢想,他從不感到貧乏。

  他自嘲樣子長得奇怪,所以從前沒有甚麼自信,「後來我就不和別人比俊俏,卻比誰的意志更堅強、誰的夢想更遠大。」他說,自創出阿里巴巴這樣了不起的團隊後,自信心就更堅定了。那18個鐵杆兄弟,當年決心和馬雲闖天下,為的不是錢,而是拜倒馬雲的魅力、願意和他一起幹一番大事,實現夢想。

----------------------------------

Sidebox: 內地互聯網 土鼈贏海龜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內地,最出類拔萃的互聯網公司,大多是「土炮」,像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等;而這些「土炮」公司的創辦人,不約而同地,和馬雲一樣,都是「百分百中國製造」的「土鼈」,如陳天橋、丁磊、馬化騰等。總之,中國的互聯網市場,外國人做不好,海歸也做不好,幾已成定律。為甚麼會這樣?

為討好上級 忘記討好顧客

  馬雲高度概括地說,那是因為這些跨國公司一進入內地時,渾忘了它們的核心價值:「他們不再把注意力放在顧客上、忘記了企業家精神、忘記了他們最初的夢想,把討好上級變成比討好顧客更重要的事。」一句話,就是沒有堅持夢想。

  當年阿里巴巴旗下的C2C網站淘寶和eBay正面交鋒,結果財雄勢大的eBay反而先敗下陣來。書中記載了這個故事,並引述馬雲的話說:「eBay也許在海裏是條鯊魚,但我是長江裏的一條鱷魚。如果我們在大海裏對抗,我肯定鬥不過它;但如果我們在江河裏較量,我們能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