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6, 2008

流動性過剩 中國經濟反常元兇

“「三步走」既是路綫圖也是時間表,只要掌握這個戰略,對國家未來的發展目標就清晰多了。”

講者:成思危(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日前在中文大學出席演講,翌日坊間報道,大多集中在他對內地證監會救市措施「治標不治本」的評語上。

  但若要掌握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和了解其面對的障礙,成思危間接提及的「新三步走戰略」,和內地經濟發展的三個反常現象,更值得留意。

「新三步走戰略」 冀50年成大國

  成思危的演講以「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為題,他說,中國經濟的發展之所以舉世關注,因為到了2010年,「十一五規劃」完成時,中國大有可能取代德國,晉身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他提到:

  「到2020年,中國有可能進入小康社會……至2049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人均GDP為1萬美元。」

  這幾個數字並非順口而出,背後其實有一套理念來規劃與引導,那就是胡錦濤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提出的「新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指從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間,全國GDP由10,800億美元翻一番至21,600億,人均GDP提升至1,600美元;

  第二步,從2010年至2020年,全國GDP再翻一番,達43,200億,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使國家達到全面小康的水平;

  第三步,從2020年到2050年的30年間,全國GDP翻兩番,達到17萬億,人均GDP1.1萬美元,這樣國家就可晉身中等發達國家了。

  「新三步走」其實是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戰略上的延伸。80年代、改革開放剛剛實施時,鄧小平就為國家未來70年的發展,規劃了幾個階段性的目標,那就是在第一步解決國民的溫飽問題(1980至1990年,GDP翻一番),第二步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1990至2000年,GDP再翻一番),第三步達到中等發展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2000至2050年,GDP翻兩番)。

  「三步走」既是路綫圖也是時間表,只要掌握這個戰略,對國家未來的發展目標就清晰多了。

  除了觸及「三步走」策略外,成思危在講座上還討論了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個反常現象:

  (1)人民收入在增加,但消費率(居民消費佔GDP比重)卻在減少;

  (2)人民幣升值,境外購買力增加了,但因為通脹,其境內購買力卻下降;

  (3)股市和樓市同時在高速增長(正常情況下應該此消彼長)。

熱錢尋求增值 致投資過熱


  成思危說,導致這三個反常現象的罪魁禍首,是流動性過剩。大量流入的熱錢尋求增值機會,結果導致投資過熱、股樓齊升、物價上漲。這些熱錢有三大來源:

  第一是銀行的存貸差額。去年銀行存款有43萬億,貸出去的只有30萬億,差額高達13萬億。

  第二是外滙儲備。受美國經濟影響,首季內地出口正在放緩,貿易順差也在減少,但外滙儲備卻節節上升,截至上月,已高達1.68萬億美元,顯示熱錢持續流入。成思危估計去年有多達1,000億美元的熱錢流入中國,博人民幣升值。他認為這種對升值的預期,「比升值本身更危險」。

  第三是個人與企業手頭上的貨幣在增加。自實施存款實名制後,內地不少富豪唯恐「露富」,紛紛把大量現金握在手中。若再加上一些官員貪贓枉法所得,這些錢估計有好幾萬億。

  針對這些反常,中央實施了「兩防一緊」措施:「兩防」是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轉為通脹;「一緊」即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以對付流動性過剩,具體工具包括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及公平市場操作。

  許多人關注美國經濟放緩對中國的影響。成思危說,毛澤東那「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的論調已不適用,在全球化下,國家之間的依存大於競爭,所以他估計在出口減少下,中國的貿易順差會收窄20至30%,經濟增長約在8至10%之間。

Saturday, April 12, 2008

「最後一課」尋夢 患癌教授熱爆

“這正是鮑許的演講打動人的地方:他的生命已進入倒數,但他沒有表現出一絲軟弱。正如他一開腔便說:
  「我們不能換掉手上的牌,只能決定如何把它打出去。」”

講者:蘭迪鮑許Randy Pausch(卡內基美隆大學電腦系教授)

  近年美國一些大學颳起一股「最後講課」(Last Lecture)風。包括史丹福大學在內,一些頂尖的教授會被邀請發表一場「最後講課」,想像他們將授予生命中的最後一課,會把甚麼告訴學生。

  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電腦系教授鮑許(Randy Pausch)也是其中一員。所不同的是,他的確臨近生命的尾聲。

◆600萬人上網瀏覽 故事出書◆

  鮑許教授去年九月應邀發表他的「最後一課」,在此前一個月,他被診斷出因胰臟癌擴散至肝部,只剩下六個月壽命。他以「真正實現你的童年夢想」為題,原意是為當時只有五歲、兩歲與一歲大的兒女留下最後的說話,結果這個為時76分鐘的講課,不但獲得即場四百餘名觀眾多次全體站立致敬,其後發表的錄影片段,還在半年內吸引了超過600萬人次瀏覽。

  鮑許的「最後一課」效應不斷發酵。在演講發表後一個月,Google全球副總裁暨大中華區總裁、鮑許的博士班同學李開復,在博客上撰文高度推薦,結果這演講迅速被配上字幕、繙譯成中文,在大中華學子間輾轉相傳;他被邀請上美國的電視節目,與名嘴 Oprah Winfrey對談,感動上千萬觀眾。

  有書商更拉攏他和最早報道其「最後一課」的《華盛頓郵報》記者Jeff Zaslow合作,把其故事結集成書,並於本周二出版。

  出版社對這《最後一課》寄予厚望,初版即印書四十萬冊,並正在將之繙譯成至少十七種語言,寄望它可以成為下一本《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內容為垂死教授與學生分享生命的意義,全球已售出1,400萬冊)。

  在書商摩拳擦掌的同時,鮑許亦正在垂死掙扎——他在網站上最新的一篇日誌(記於四月二日)裏說,醫生在他的肝臟發現了新的腫瘤,情況並不樂觀。但鮑許表現得一如他在演講上的勇敢和朝氣勃勃;他矢言還擊。

◆「不能換牌 只能決定怎打」◆

  這正是鮑許的演講打動人的地方:他的生命已進入倒數,但他沒有表現出一絲軟弱。正如他一開腔便說:

  「我們不能換掉手上的牌,只能決定如何把它打出去。」

  那天在講台上,他聲明自己不談癌症也不講宗教,只想和聽眾們分享他童年的夢想、他如何一一實現那些看來不切實際的宏願、最後是他如何為其他人圓夢。

  一如大多數小孩,鮑許的童年夢想十分天馬行空:感受無重狀態、加入職業欖球隊、為世界百科全書撰文、與《星空奇遇記》(Star Trek)的船長(Captain Kirk)見面、贏得許多毛公仔、成為迪士尼的夢幻工程師(Imagineer)。

  令人驚訝的是,不管這些童夢多麼遙不可及,鮑許竟一一實現。他從中得到體會:

  「我從做夢和從不能實現它們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當你得不到你所魂牽夢縈的,那些就是經驗。」他最終沒有進入職業欖球隊(但在他發表了「最後一課」後,匹茲堡職業欖球隊特別邀請他參加球隊的排練),但年紀小小便從嚴謹的訓練中體會到凡事不能一步登天。

  尋夢的過程總是波折重重。鮑許不止一次用一堵磚牆來說明達成願望的艱辛,但他對這面妨礙他的厚牆,有另一種看法:「它不是用來擋開我們,它用來證明我們多麼渴望翻越它。它用來擋開那些並不是那麼渴望翻過去的人。」這番話一再獲得掌聲。

◆口才了得 前輩引領做教授◆

  在演講的上半場,鮑許分享了他尋夢的過程,在下半場,他回憶他如何幫其他人尋夢——他當上了教授,並且是「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方面的專家,他在大學裏開創了一個課程,通過集體創作,幫助許多學生達成自己童年的願望。而這一切,源於老師的一句話。當時他剛畢業,正思量應該繼續求學還是應找一份工作,他的教授就說:

  「去唸博士,當一個教授吧。你的口才如此出色,任何一家公司都會讓你當上推銷員。既然如此,你應該去推銷一些比較重要的東西,例如教育。」自此他終生以教育為志。

  在演講的尾聲,他一再強調「做夢」的重要:「永遠不要失去童年的幻想,這實在太重要了,是生命的動力。」他說雖然他邁向死亡,但他仍然樂在其中:「在剩下的每一天裏,我都會快樂地生活,因為除此以外,沒有別的法子。」

  他說,只要你努力經營自己的人生,夢自然會跟隨你。

  鮑許教授的演講片段及全文,可於http︰//download.srv.cs.cmu.edu/~pausch/觀看及下載。

Saturday, April 05, 2008

「黑貓白貓」靈活 中國務實致富

“說「黑貓白貓」論具有中國特色,因為這和中國文化的「中庸」之道脗合。林毅夫說,從毛澤東的「實事求是」、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到江澤民的「與時俱進」,秘訣都在於「務實」,不囿於教條主義”

講者:林毅夫(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

  候任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身世傳奇。

  27歲那年,尚未三十而立,他毅然躍下大海,從台灣金門橫渡到內地求學,代價是直到父親過身也無法回家;未屆四十不惑,便先後取得芝加哥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博士學位,並立即回國擔任北京大學的教授、創立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後出任總理溫家寶的智囊;今「五十而知天命」(他今年56歲),即將擔當向由西方「打骰」的世界銀行要職,是出任此職的首位華人,位高權重。他更未履新就先許下承諾,要在耳順之年,再回國發光發熱。

◆國家命運 知識決定◆

  在這樣的背景烘托下,他履新前的演講一如所料地吸引了大批傳媒與達官貴人的捧場。

  林毅夫亦不負所望。他周一在中大以「發展與轉型:思潮、戰略和自生能力」為題發表演講,內容探討中國的經濟起飛,正切合世銀對他的期望:藉中國的經驗,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

  林毅夫說,鑽研經濟學以來,有個問題一直令他夙夜憂歎:為甚麼有些國家富有,有些卻總是貧窮?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天然資源、人才與科技,左右了國家的發展,是貧與富的關鍵。因此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經濟學家預計,資源豐富的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會有高速增長,但出乎意料地,經濟的高速增長,卻發生在資源短缺的東亞地區,如中國和越南。

  林毅夫對此深入研究後,得出的結論是,決定國家命運的,不是資源,而是政府與社會思潮;是知識:「好的理念帶來好的政策,孬的理念帶來孬的政策。」

  他說,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都相信政府的干預能重振經濟,於是不惜以有形之手,通過資助、補貼、稅務優惠、滙率操縱等種種措施來大力發展重工業。結果造成價格操縱、市場失效。50年代的中國、60年代的台灣、70年代的韓國,都因此吃盡苦頭。這就是一個錯誤的思想引致重大損失的典型例子。

  那怎樣的理念才叫好?

◆取中庸之道 貧窮非注定◆

  林毅夫以中國的經驗做例子。他說,中國經濟之所以能成功轉型,就是因為採取了務實的策略,即鄧小平說的,「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的就是好貓」。這種精神既具有中國特色,也是世界性的,「越南與毛里裘斯都採取了類似的做法」,才能逐步脫貧。

  說「黑貓白貓」論具有中國特色,因為這和中國文化的「中庸」之道脗合。林毅夫說,從毛澤東的「實事求是」、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到江澤民的「與時俱進」,秘訣都在於「務實」,不囿於教條主義,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人民的智慧,解放市場的潛力。

  舉個例子,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引入的「雙軌制」,就是務實政策的表表者。「雙軌制」是國家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化的過渡措施,強調市場因素與政府調控並存。在價格與資源分配上,政府既給予國企一定的自主能力,又適當地加以修正,直到完全市場化為止。相反,一些國家曾狠下心腸採取「震盪療法」,結果不但得不到「J」形反彈,卻招致「L」形的長期經濟衰退。

  在總結時,林毅夫引著名經濟學家、首位在經濟學領域裏獲得諾貝爾獎的黑人 Arthur Lewis(1915至1991)的話說:「貧窮不是注定的(Poverty is not destiny)。」他說,只要有足夠的勇氣和意志力,在適當的領導下,所有國家都有機會脫貧。

  相信他在世界銀行的未來4年,當會為此宏願作出努力。

***

後記:
為工作而去聽這個講座,其實一點期望也沒有,但近距離接觸了林毅夫後,令我對他好感頓生。他早已棄戎從文,但仍蓄著小平頭,身栽高大,笑容可掬。最令人難忘的是他在接受台下發問時表現出來的機智與和善。看今天出版的iMoney,提到林毅夫的心願是:「軍人的理想是馬革裹屍還,我最大的願望是累死在書桌上。」別人問他當年為什麼要徒手游水到中國,他說:「在那邊我日日看到大陸的山水,不游過來,我內心就不能平靜。」他至今未返台。

這個人,有學者的睿智、詩人的感性、軍人的勇氣,令我由衷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