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7, 2006

香港雖彈丸地 堪全球借鏡2006.05.27

專訪:Steven L. Salyer (Salzburg Seminar薩爾茨堡論壇行政總裁)

歐洲小國奧地利對一般香港人來說僅是個旅遊點。學過音樂的也許知道維也納;年紀稍長的可能對《仙樂飄飄處處聞》用來取景的古堡有依稀印象。

哈佛舊生牽頭 青年化敵為友

將近六十年前(1947年),三個哈佛大學舊生,在這裏舉行第一次薩爾茨堡論壇,力邀其他城市的年青人共聚一首,討論天下大事,尋求真知炙見。大家濟濟一堂時,赫然發覺今天同桌的新朋友,竟是兩年前在戰壕上你死我亡的敵人,其震撼可想而知。打破籓籬、求同存異的願景,更形重要。於是這個每年一度的約會被保存至今,其規模不斷壯大,迄今全球會員達18,000人,分佈於各政府部門、學術機構、商界及國際組織等。

去年才走馬上任的第八屆行政總裁Steven Sayler日前到訪東京、北京及香港。在颱風過後難得的晴天,我們與他進行專訪,了解一下外人眼中的香港,能如何在全球化的今天,爭一席位,而非不進則退。

在地圖上,香港是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地方。但Steven Sayler認為,城市的地位不在其地理大小、人口、人均生產之類,而在其價值──有沒有找對策略,盡展優勢。紐約、倫敦、蘇黎世,都不是很大的地方,但在全球舉足輕重。他列舉了香港科技大學為例:一所建校才十五年的大學,其與美國西北大學Kellogg管理學院合辦的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榮登去年倫敦《金融時報》全球排名榜次席,足證香港在全球的地位。

香港三強勢 續領先世界

他此行的目的,是希望增加論壇的曝光率,以吸引更多香港青年的參與。他認為,參與者不但可以長進自己的世界視野,把來自香港的觀點帶到世界舞台,更可藉此向全世界推銷香港。以下幾點,是Steven Sayler眼中世界應向香港借鏡之處:

· 預防傳染病爆發。沙士一役,令香港在全球聲名鵲起。但香港人沒有丟架,我們身處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雖為沙士的源頭,卻令它在港絕跡已三年。「1:99」、「洗手洗手洗手」人人也耳熟能詳,值得向外宣掦我們怎樣上下一心,打贏這場仗。
· 城市規劃及發展。又是因禍得福。香港地少人多,數不清的參天巨廈拔地而起、交通網絡發達、電力供應穩定,這是很多大城市望塵莫及之處。
· 馬會與慈善。Steven Sayler不無驚訝地說,他從來沒有聽過博彩和賭博的金錢,最終竟有部份能有系統地落到有需要人士手上,他稱之為「The formation of new good」(創造了新的好東西)。

Steven Sayler預言在可見將來,香港仍可維持其在全球的領先地位。優秀的策略和適當的投資,可為港培養領導人才和發展國際視野;同時,大學務必擴大收取外來生的比例,才有機會成為真正殿堂級國際學府。

Side Box 1 – 董事局需獨立 財政來源多元化

到薩爾茨堡論壇履新之前,Steven Sayler曾於美國廣播界服務三十年,離開前其工作單位是Public Radio International,一所公營廣播機構,職位為行政總裁。Steven Sayler對電台的經營很有一套。

首先,他認為「獨立」的新聞機構應有兩重含義:
1. 編採人員感到自己可以自主自由地執行新聞的真締
2. 機構不應只倚賴單一的消息來源。他認為不同的觀點非常重要,只有這樣聽眾才不會感到那是「一言堂」
他說世上有不只一個模式可以支持獨立的電台:BBC主要倚賴公帑,但美國的公營廣播機構僅接受政府資助開支的一成,證明不論公營或私營廣播,皆可有出色獨立的表現。

此外,他有些心得和香港公營廣播機構分享:
1. 電台的董事局成員需要獨立,及來自不同背景──除官方代表外,也應有普羅大眾的代表
2. 財政來源應盡量多元化
3. 管理層務必進取盡責,並以平衡和正直為己任;可設「申訴專員」處理來自官方和公眾的投訴,並盡快作出公開回應

Side Box 2 – 五天聚會 受用一生

薩爾茨堡論壇於一九九八年才接待第一位來自香港的會員,目前全港會員七十五人,多數年齡為三十至四十歲,主要來自政府、公營機構、大學及傳媒等。Steven Sayler不諱言私人機構的參與甚少,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參與者需由提名的機構負責交通及旅程開支(以參加一個五天的課程計,成本約三千歐元即三萬港元,不包括機票),很多商業機構思想轉不過來,看不到花錢讓旗下員工參加此類論壇對企業有什麼回報。

Steven Sayler慨嘆,回報雖不能量化,但讓一個有潛質更上層樓的中級職員離開工作崗位幾天,全身浸淫於一個全球化的組織中,卻可讓他們重新檢視自己、更宏觀地看香港、培養領導才能等。他這次訪港,曾見過一位現服務於警界的舊生,這位警員坦言薩爾茨堡論壇不能令他「行咇」捉賊的的技巧突飛猛進,但卻令他眼界大開,受用一生。

論壇的網頁:www.salzburgseminar.org

Saturday, May 20, 2006

香港三優勢 促進中美關係(2006.5.20)

講者:David McCormick (美國商務部副部長)

去年整體中美貿易額高達2,850億美元,但美國出口往中國的僅佔410億,雙方貿易差額高達2,000億。龐大的貿易差額引發中美激烈討論。中方官員認為,美國對中國實施的高科技產品出口制裁,是雙方貿差的主因。但美國商務部副部長David McCormick在美商會的一個講座上,對此否認。他列舉了一個簡單的數字:在那410億元的美國出口中,只有少於百分之六的出口需要申請許可證。換言之,高科技產品出口限制對中美貿易差額的影響,僅杯水車薪。

對華出口限制 美需與時並進

美國對中國實施出口限制,主要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不希望中國把原本屬於商業用途的高科技產品,應用於軍事上。David McCormick進一步說,在去年價值123億美元的高科技產品出口中,八成毋需出口許可──當中絕大部份是技術含量甚低的產品如個人電腦及傳真機之類。商務部需檢討如何在限制出口高科技產品被中國應用於軍事發展的前堤下,積極推進大眾層面的合法產品應用──例如容許精密的機器部件出口,並被應用於民航客機,而不是戰機。

David McCormick承認,美國的出口限制條文必須與時並進。目前商務部正與國家防禦和知識產業部門合作,希望力求從中取得平衡。其中,國家副總理吳儀與David McCormick在華盛頓(Joint Commission on Commerce and Trade, JCCT)上會面,雙方並同意成立小組,尋求擴大民用高科技產品的貿易,這對促進中美貿易無疑踏出了重要一步。此外,在這方面香港亦起了積極作用。

站反恐前綫 自由貿易保知識產權

David McCormick指出,香港的獨特地理和戰略位置,在促進中美關係上無可代替。這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 反恐和制止大規模殺傷力武器的擴散。發生於峇里的恐佈襲擊顯示了亞洲也是恐佈活動的目標之一。香港作為世上最繁忙的港口,是資訊,貨物和人流的集散地,一直在站在反恐的最前線,保障了全球安全。
· 自由貿易。香港對自由貿易的擁抱使其在貿易全球化中享有絕對優勢,世貿會識去年得以在香港順利完成,顯示了香港有志履行其國際承諾,支持全球自由貿易。在這方面,美國和香港一直緊密合作,相輔相承。
· 知識產樣的保護。David McCormick指出,知識產權和人民幣滙率是中美貿易的主要障礙。但香港在打擊盜版活動和產品方面不遺餘力,對促進資訊流通和高科技發展大有裨益。


中美如履薄冰 美印康莊大道

相對於中美在貿易上的亦敵亦友,如履薄冰,美國和印度的關係似乎康莊得多。David McCormick透露,美國總統布殊一直很著重美國和印度的關係,希望彼此能持續地維持緊密的合作關係,並能與印度進一步成為戰略伙伴。去年七月,美印就在核武、經濟、貿易和出口管制上達成一些共識。過去數年,美國和印度的貿易額──特別是在高科技資訊產品的貿易上──錄得強勁增長,David McCormick期望這勢頭可以持續下去,予美國企業進入印度龐大的市場從事營商,互惠互利。

Caption

David McCormick於去年加入美國政府成為商務部副部長。他畢業於西點軍校,曾服役於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其後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曾任職知名顧問集團McKinsey & Co., 年青有為。

Saturday, May 06, 2006

黑社會真的愛國嗎?(2006.05.06)

專訪:廖子明(前上訴法院法官、特區金紫荊星章)

杜琪峰執導的電影《黑社會》和《以和為貴》在沒有神化三合會下,以凌厲的影像向普羅大眾展示了香港黑社會的活動,讓我們從某角度一窺其歷史及神祕面貌。早在杜琪峰之前多年,前上訴法院華人法官廖子明,已撰書(見副文)就三合會的歷史和活動作詳細研究。廖子明搜集了九七回歸前十多年至其後一年多的有關資料,研究三合會在回歸過渡的十多年間,有沒有被政治團體利用或借用。

廖子明發現,因反清復明而於清初崛起的三合會,在動盪的歷史裏不斷捲入各種政治漩渦中。三合會既正義愛國又兇殘卑劣的精神分裂特質,令它在香港及全世界找到了生存和壯大的土壤。他相信中方代表和三合會之間,早在中英聯合聲明簽署期間,已開始就香港的回歸過渡接觸。對中方來說,他們有必要確保香港的順利過渡和治安穩定;對三合會來說,沒有什麼比在回歸後繼續在香港和內地撈油水來得重要。但廖子明相信,最後中方和三合會之間並無必要就香港的過渡達成任何協議。

原因有三:第一,他認為當時中方深信,香港警方有足夠能力維持回歸的穩定;第二,三合會在內地的投資或家屬,令他們有把柄抓在中方手裏,不致輕舉妄動;最後,三合會在香港的業務日趨合法化,令中方放心他們不會在港採取什麼破壞行動。而且鄧小平和喬石均曾公開斬釘截鐡宣稱,中國永不會像一些國家那樣,依靠黑社會協助維持社會秩序。有這樣的說法不足為奇,因為政府和有組織集團互利互用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蘇聯解體後,遍體鱗傷的俄羅斯政府因無法向社會提供安全保證和急需的服務,唯有身不由己地任由俄羅斯的犯罪集團,在這段時間為人民提供了一些基本服務,並好歹維持了社會表面的安寧和商業交易的秩序。

說黑社會愛國也並非毫無根據。國父孫中山就是一位三合會份子,其職位是426紅棍,負責紀律,率會眾約五十人。廖子明再舉了兩個例子:韓戰時期,中國受禁運影響,國內物質短缺。有三合會利用走私販賣的機會,向內地進口一些必需物資,接濟同胞。此外,近年曾有一位中國領導人出訪美國,他途經三藩市時,因美國政府未能為其提供被認可的適當保護,領導人亦有依靠當地「堂口」提供的保障措施。由此相信,九三年公安部長陶駟驅「黑社會也有愛國的」一言,並非事出無因。

但一點愛國行徑不足以否定三合會漠視法紀的行為。所謂水清無魚,中國共產黨尤其講究平衡之道。要在香港的黑白之間拿捏得宜,廖子明說要有四大條件:


  ˙經濟要好。經濟欠佳,三合會便會不惜一切行兇走險,組織之間爭地盤搶生意,必令社會雞犬不寧;三合會頭子照顧不了手下,亦自然無法控制大局。六、七十年代的殖民地社會,便是最佳例子。
  ˙政府要掌握情報。香港在無二十三條立法保障,以及政治部遭取消情況下,極為不智。他估計,中方不可能甚麼都不做,沒有國家是無地下行動的。
  ˙三合會業務正當化。他們循合法途徑賺錢愈多,不法行為擾亂或鋌而走險的誘因便會減少。
  ˙香港需與國內反黑人員積極合作。

《黑社會》兩部曲 弦外有音

看過電影《黑社會》和《以和為貴》的讀者,可以閱讀前上訴法院法官廖子明撰寫的《驚濤歲月中的香港黑社會》,會對電影的閱讀有煥然一新之感,因為該書提供的框架和視點,能令觀眾更深層次地解構電影。

該書和電影表面上題材一致,但兩者的主題卻截然不同,不能相提並論。電影英文名為Election,其含意不言而喻。

姑且自電影一、二集中「斷章取義」一點對白大意,供讀者細味:

  • 「那幫人吃飽了飯沒事做,搞什麼選舉?像『新記』那樣,老豆傳仔不是很好嗎?」(《黑社會》,吳廷燁飾演的警官吃飯盒時有感而發)
  • 「 我那一點及不上阿樂?為什麼他可以當辦事人,我卻不可以?」(《黑社會》,梁家輝飾演的大D在牢房裏向王天林飾演的鄧伯咆哮)
  • 「如果你不挺我,未來兩年我什麼都不做,只緊盯著你打。」(《黑社會》,任達華飾演的阿樂迫大D在合作和對抗之間抉撰)
  • 「我們希望這枝龍頭棍永遠屬於你,因為我們信任你,不想下次選了個像阿樂那樣的人,搞砸平衡的局面」(《以和為貴》,內地公安代表要求古天樂飾演的Jimmy永遠做社團的「話事人」,不欲再有選舉,Jimmy認為被騙,激動地揮拳相向)

    篇幅所限,有關電影其他對白、情節、角色的安排,讓讀者自行發掘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