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2, 2008

助廣東國際化 港粵締雙贏

專訪:謝國樑(中國銀行高級經濟研究員)

  凶險的外圍環境如大軍壓境,經濟衰退逼在眉睫。港府除了強調能做的不多外,似乎只知「金融中心」和「背靠祖國」兩條出路。而後者,卻被視為與「伸手攞着數」無疑。

  剛巧上周新加坡國務資政吳作棟訪港,他說,50年後,香港會變成一個更中國化的城市,而新加坡則會成為一個更國際化的都會。

  這對於自詡為「亞洲國際都會」的香港來說,真是當頭棒喝。

  香港之於內地,真的不值一提嗎?

  不是。

  三位商界人物接受本欄專訪(共分兩期),告知港人不必妄自菲薄,只要把握以下優勢,我們仍然舉足輕重:

  第一,是制度的優勢。

深化前店後廠 提升制度振經濟

  港人可能習以為常,但我們在行政管理、合約精神、行業標準等各方面的優秀制度,每教內地人歎為觀止,是他們甚重視的一環。

  中國銀行高級經濟研究員謝國樑年中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香港的制度優勢,可助內地尤其廣東省克服未來發展的瓶頸,該觀點值得參考。

  過去粵港採取「前店後廠」的合作模式,兩地經濟成就斐然。若要深化這種關係,謝國樑認為瓶頸不是資金或技術,而在如何使廣東的制度與規則走向規模化與國際化。

  「一個國家的管治水平提升一個均方差(standard deviation)(註1),可令該國的人均收入提升300%,即制度對經濟發展具有『三倍紅利』。」廣東省若要得到制度的提升,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向香港取經。

  粵港兩地在制度上有巨大差異,而香港的優勢,來自健全法治;三權分立;經濟金融運作與監管制度規範;行政透明度高;司法具公信力;和產權制度明晰,交易成本低。

  此外,香港又是國際金融中心,資金流通,國際機構與人才集中。

  「(這些優勢)可以充分配合廣東企業利用國際市場及國際人才進行融資、資金運營以及提升公司管治水平的需要。

  「促進粵港營商與做事規則規範化、國際化的目標是要促進珠三角地區工商業運作按國際慣例辦事,與國際市場接軌,推動珠三角企業朝國際化發展,提升粵港地區的整體營商環境。」謝國樑在文章中指出。

  當廣東不斷學習香港,兩地逐步從經貿投資向制度層面上深化後,得益的不止廣東。因為廣東擁有接近1億人口的龐大消費市場及蓬勃的工商業,可為香港的金融服務業提供擴展的腹地,兩地合作,才有望和紐約、倫敦並駕齊驅。

「教識徒弟無師傅」 思維太狹隘

  有人認為讓內地學習我們的制度優勢,不一定能為本港帶來經濟效益;而且「教識徒弟無師傅」,將使香港的剩餘價值不保。但謝國樑並不同意:

  「這種思維太狹隘。內地學習了香港的制度後,兩地融合加強,他們才會利用香港這個國際金融和商務中心的平台,享用各種服務。」而粵港之進一步融合,可以完善整個大珠三角的區域實力,謝國樑說,那末我們在面對長三角、環渤海、以至世界其他經濟區域的競爭時,才有能力一較高下。

  而且,內地要轉移香港的制度,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舉例,內地反貪部門向本港廉政公署取經數十年,但進步很小。為甚麼?

  因為這不是單成立一個部門、一個機構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牽涉社會文化、官員任命與升遷、法律等整個制度的配合,難度很大。

  但港人的優勢,正正在於我們既有西方制度的成功經驗,又懂國情與內地文化,這種獨特性,就不是隨便一個「國際猛人」可以取代的了。(二之一)

  (註1:來自世界銀行經濟學家Daniel Kaufmann與Aart Kraay的研究;一個均方差的制度差距,約為智利與印度在制度上的距離。)

Saturday, November 15, 2008

50年後 星洲國際化 香港中國化?

講者:新加坡國務資政吳作棟

  「50年後,香港會變成一個更中國化的城市,而新加坡則會成為一個更國際化的都會。」

人口老化 不拘一格搶人才

  新加坡國務資政吳作棟本周訪港,他周二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周年晚宴上,脫口講出心中話。

  對於香港的出路,特區班子只會夢囈般重複「金融中心、背靠祖國」,新加坡的領導人卻似乎比我們自己更清楚。無他,新加坡面對的局面比我們更嚴峻,他們來自種族、宗教、地理環境的挑戰,比香港的複雜百倍。因此坡人永遠知己知彼,未雨綢繆。

  吳作棟說,新加坡目前面對的三大挑戰,是人口老化、貧富懸殊和人才流失。「沒有足夠的年輕人,我們怎麼在全球競爭?」他說,新加坡的年輕人不大願意生育,而每年又有大量優秀人才移民到澳洲、日本、中國、香港另謀高就,教政府頭痛不已。

  「我們是一個小地方,人才尤為可貴。」為了吸引人才,新加坡不斷完善教育與醫療制度,注重治安——「還有潔淨的空氣」——吳作棟又再幽香港一默。他說,新加坡求才若渴,只要是精英,不管來自藝術、體育抑或財經,他們都無任歡迎。正因為勇於這樣不拘一格搶人才,吳作棟才會大膽估計,50年後,新加坡會比香港更國際化。

  當香港愈來愈中國化時,內地又如何?吳作棟預測,50年後的中國會比現在更自由,透明度更高。因為中國每年派送大量年輕人到海外學習,其中不少是領導階層的子女,這些下一代會把他們的見聞帶回內地,並隨着他們漸漸大權在握,將來逐步開放中國的體制。

  雖然嘴巴上暗諷香港將日趨中國化,但吳作棟心裏清楚,地理與文化上和中國的距離,使新加坡在中國國勢日漸上升時,無法像香港那樣均沾多少好處,使之在星港競爭中,形勢上再落後一些。為了保持競爭力,近年新加坡政府努力不懈:一方面減稅吸引外資,另一方面設消費稅增加收入,保經濟繁榮;一方面利誘外來人才落戶星洲,另一方面又增加低收入人士的補貼,促進社會和諧;更跳出框框,建賭場、投資高科技、鼓勵創意……不一而足。

港背靠祖國 競爭形勢稍優


  很多人都知道,星港最大的分別是,新加坡最優秀的人才在政府,香港最優秀的人才在民間。特區政府以「行政主導」自居,可是觀乎特首連任以來的連串不幸事件:副局長、外傭稅、生果金、雷曼風波……其管治能力如何港人心知肚明。新加坡的領導人高瞻遠矚,運籌帷幄,可是社會習慣了上而下的推動,民間的創新動力遠不如香港。是以吳作棟作出了「50年後」的預測後,亦不忘補充一句:「可是屆時誰更具經濟實力卻很難說。」他十分客氣地說,如何保持新加坡的優勢,「得定期來港學習才行。」

***********

吳作棟︰良好管治四大核心


  新加坡國務資政吳作棟兩年前受邀加入一個由諾貝爾學者主持的委員會,研究一個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的因素。

  他們發現,從1950年來,共有十三個經濟體能夠維持年增長7%以上達25年或更多,包括中港台、星馬泰等。雖然從中總結了經濟高速增長的17個因素,但吳作棟說這並不足夠——「要不成功的國家將遠超此數」——必須一併考慮一國的管治能力才行。

  他以中國和印度體制截然不同(一黨專政vs民主制度),而經濟卻同樣蓬勃為例子,說明政治體制或有不同,但優秀的治國方略卻必有四大特點:

  (1)問責與透明度。政府必須營造共識才能使社會長治久安。

  (2)遠見與執行力。領導人不能因短期的民望而犧牲社會長遠的利益。

  (3)社會公義與和諧。人人都應享有同樣的機會,不能忽視少數族群。

  (4)培育公共管治人才。以公平的制度甄選優秀人才,給予他們集思廣益、互相砥礪的機會。

  新加坡以精英治國,雖被抨民主欠奉,但在栽培政治人才上不遺餘力。執政黨有系統地從各界挑選廿多卅歲的精英入黨,提供選舉與行政經驗,助他們扶搖直上。

Saturday, November 08, 2008

奧巴馬無包袱 領美國重新上路

講者: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將軍(General Colin Powell)

  「奧巴馬成為所有美國人的總統,而他剛巧是個黑人,令此際深具歷史意義,使人格外激動……他燃起了美國的激情(He turned America on)。」

  說這話的不是一個普通人,而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將軍(General Colin Powell)。

  作為美國第一位出將入相(官至國務卿)的黑人,此話意義格外重大。

鮑威爾受愛戴 與奧巴馬相似


  鮑威爾對港人來說略嫌陌生,但他在美國以至國際舞台上,卻是一位響噹噹的人物。

  鮑威爾是非裔美國人,大學畢業後從軍,打過越戰,統領過著名的「沙漠風暴」波斯灣戰爭,官拜四星上將。

  89年,他以52歲之齡擔任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是史上最年輕的一位,也是第一位黑人。

  00年,小布殊上任後委任他為國務卿,令他成為美國史上官職最高的黑人。

  鮑威爾雖然出身戎馬,但絕不嗜戰,主張以外交和圍堵政策取代軍事介入。911後小布殊一意孤行攻打伊拉克,鮑威爾獨排眾議,令他和副總統切尼、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之間嚴重分歧,他在小布殊04年連任後請辭。

  他是少數族裔,又是國家英雄,且文韜武略兼備,其溫和中間立場令鮑威爾深受舉國愛戴。在成為共和黨員之前,兩黨都考慮過以他出選副總統,在96年,鮑威爾更被視為最有力壓倒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林頓的人,但他最終並無參選。

  原來遠在奧巴馬之前,美國已經出現了一位在朝野上下、不分藍紅都受到歡迎的人物。

  鮑威爾為了出席加拿大Richard Ivey School of Business香港分校10周年誌慶而訪港,當天(11月5日)恰巧是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的同一天。

  作為共和黨人,鮑威爾卻在大選前約兩周公開支持民主黨的奧巴馬,盛讚對方是個「改弦易轍」的人物(transformational figure),更炮轟共和黨陝隘的抹黑手段。 這更凸顯他的擇善固執,不以立場決定思維。

  奧巴馬終於當選,鮑威爾感觸格外深。久戰沙場的他,不但在會見傳媒時一度表現激動,更在其後幾乎一個小時的演說中,把自己力爭上游的經歷,和奧巴馬的故事交織起來,言詞幽默,而態度誠摯,多次引來台下笑聲回應與起立鼓掌致敬。

  鮑威爾在1937年出生,他於1958年加入軍隊時,軍中已取消種族隔離政策5年。他回憶長官的話:「我們不再關注你的膚色、你的父母、你出身的貧富……我們只注重你的表現。在這裏,唯一的顏色就是你制服上的顏色。」這一刻,從小飽受種族歧視之苦的鮑威爾,終於找到一展所長的機會。

  加入軍中至今50年,他感喟美國人今天終於不分黑白,齊心以手上的一票選出了一位黑人總統:

  「我的國家改變得多麼顯著,雖然緩慢,但到底通過民主的制度,使我成為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成為國務卿……以至到了這天,選了一位完全勝任的人入主白宮,而他碰巧是位黑人。」

團結國人 混血出身反引為傲

  鮑威爾記得當年當他成為國務卿時,曾有人問他作為一位「黑人」國務卿有甚麼感想。他當時的反應是,「咦,難道還有一位白人國務卿嗎?」他說他憑努力成為國務卿,而不是一位「黑人國務卿」。

  鮑威爾非常認同奧巴馬,因為他不以膚色為恥,反以自己的混血出身為傲,成功團結了所有美國人——不論長幼、黑白、貧富、男女、藍紅。這樣一個帶肯尼亞血統、曾經在印尼成長,條件優秀但背景異常複雜的人都可以成為美國總統,鮑威爾說,那是因為奧巴馬不將自己包裝成一個「將成為總統的黑人」,而是一個「總統,兼有色人種」。這是絕不容易的事,但奧巴馬做到了。這和鮑威爾本身的經歷何其相似,難怪他心情激動。

  但鮑威爾說,奧巴馬和他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是一個嬰兒潮後出生、沒有經歷過越戰和冷戰的美國人。而這樣一個無包袱、擁抱改革與希望的領袖,才可以帶美國重新上路,因為美國人太需要激勵了(we need the boost so much)。

  鮑威爾向奧巴馬公開背書,可他並不打算回朝,因為他很清楚,奧巴馬帶來的改變是「改朝換代」(generational and transformational)的,盡管他樂意出謀獻策,但治理國家之重任,應落在年輕一代身上。這份胸襟,值得以元老自居的政壇人物學習。

  伸延閱讀:《My American Journey》 (鮑威爾自傳)


----------------------------------
鮑威爾︰四大力量改變世界

  也許受到奧巴馬的感染,鮑威爾在是次演說中,亦以「改變」為主軸。他談到前蘇聯的巨變,說她的瓦解不但使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霸權崩潰,最慘痛的,是使俄人的優越感崩潰。

  他又談到中國的巨變,盛讚鄧小平的遠見,以經濟制度改革改變國家,以「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的務實釋放人民的生產力,創造財富。

MBA經驗有用 不下從軍

  展望未來,鮑威爾認為世界將受四大力量左右:

  (1)經濟。目前美國人最擔憂的是國家的經濟狀況,而如何重振經濟,也是奧巴馬的首要重任。這是未來影響世界格局最主要的力量。

  (2)能源。隨愈來愈多國家邁向工業化,能源需求將有增無減;中國也注意到這點。

  (3)環境。氣候暖化是全球包括中國的最大挑戰。

  (4)教育。鮑威爾是軍人,又擁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他說在商學院進修那兩年的重要性不下於從軍的經驗。而最重要的不但是學會領導和管理技巧,更是向出色的人學習。

  這些訓練,有助他管理龐大的團隊和財產(「300萬人、龐大基建計劃、上萬億帳面財產」他帶笑形容)。鮑威爾說,在美國仍有一半少數族裔無法完成高中課程,是很嚴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