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30, 2006

台灣民主給香港的啟示

專訪:鄧文正(禧文學舍創辦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

陳水扁曾經是台灣人的驕傲。
二零零零年,人民用「一人一票」把陳水扁送上總統寶座,使台灣成為全球第一個實施民主制度的華人社會。
才不過六年光景,陳水扁已成了台灣人的羞恥。他的管治失當、腐敗瀆職,使台灣成了「瞧,這就是民主!」的反面教材。

其實台灣人不必太慚愧,香港人也不必對民主感到迷失。如能藉台灣民主轉型之痛,反省民主的內涵和真諦,深化中國人對民主的認識,未嘗不是我們之福。

台灣走到這一步,是陳水扁一人之過嗎?
不見得。
陳水扁個人的失德固然是主因,但民進黨、國民黨、傳媒和民眾,都有責任:民進黨馬上得天下,一朝得志,形成暴發戶心態,疏忽了自我監督;國民黨作為在野黨,沒有好好履行反對的責任,對政府作出適時的鞭撻;傳媒、學者初期沉溺於台灣民主的驕傲,對政府的監管不足;初嚐民主洗禮的台灣人民,以為「一人一票」就是民主,也沒有好好掌握自己的權利和義務。

難怪南方朔說:「民主的領袖要有更高的榮譽感與責任心,民主要有更多元的權力制衡,民主也要有更具警戒心的公民。」

如果這樣說,那實行民主是不是要符合一些先決條件呢?曾有人提出,香港沒有實行民主的條件,指這會引起民粹主義、福利泛濫,云云。但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鄧文正說,雖然台灣的教訓讓我們對「民主」作出反省,這不等於說行民主要有什麼先決條件──兩百年前美國開始實行民主制度時,社會好得到哪裏去?

鄧文正指出,只要社會的司法制度公正建全,人民享有自由、對人寬容,那已足夠行民主。就以香港來說,自第一次立法局/立法會選舉以來,政黨之間絕少抹黑或互相攻訐,亦從沒爆出什麼造票醜聞,這就證明香港人高度廉潔,而且信任投票制度;再看零三年的七一遊行,鄧文正說,這可以稱得上是「曠世成就」,因為從沒有一個地方──即使民主如歐洲發達國家──在過十萬人激烈反對政府之下,竟可自發地進行一場井然有序、毫無暴力衝突的遊行。港人質素之高,冠絶全球,足夠實施民主制度有餘。

爭取民主是一回事,但鄧文正指出,民主和有效的管治沒有必然關係。哈佛大學的載雅蒙教授(Larry Diamond)上週在香港出席一系列講座時說過:空有民主而缺乏良好管治,這樣的社會比比皆是。貪污、濫權、瀆職、司法不彰、暴力等,都可令一個民主社會行之不效。鄧文正說,由此可見民主並不完美,它只是相對合理的制度而已。

因此,如果有一天香港實施民主制度,和台灣一樣,我們也有可能選出不稱職的人來。鄧文正說,如果你讓我選,我當然希望多選兩個「吳靄儀」,好過多選兩個「梁國雄」。但如果真的是「梁國雄」比「吳靄儀」多,我也應該尊重多數人的選擇。民主的確是冒險,但香港人連「沙士」都可以挺下來,鄧文正說,我們當然有足夠的能力承受民主轉型之痛。

Side box:一人一票不足百年
「一人一票」是很多人對民主最簡單的詮釋。但鄧文正說,雖然這個概念早於十七世紀在英國萌芽,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有真正無分種族和性別的「一人一票」選舉──以前只有白種男人有權投票,女人和黑人都被拒諸門外。鄧文正笑說,既然西方國家的一人一票也實施了不足百年,香港民主的發展,較諸其他民主社會,其實相距不遠。

Saturday, September 23, 2006

馬雲談阿里巴巴

講者:馬雲 (「阿里巴巴」網站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馬雲說,他相信十年後,全球三大互聯網公司裏,一定有一家是中國的企業;是不是「阿里巴巴」他說他不知道,但「阿里巴巴」卻向著這個目標邁進。人家問他憑什麼那麼大口氣,他滿不在乎:「反正造夢又不花錢(It costs nothing to dream)。」

馬雲的英語是自學的,但他對答如流;對於互聯網,他說他只懂收發電郵和瀏覽,但他卻被稱為中國的互聯網之父。他創辦的「阿里巴巴」Alibaba.com,是全球最大的B2B(Business-to-Business) 網站,在超過兩百個國家裏,擁有2,500萬登記用戶,每天瀏覽人次達五十萬。成立於1999年,它憑什麼快速成長?

唸大學時當過學生會的主席,馬雲說每次搞舞會,都讓他很頭痛:女生太多,供不應求,很多女孩(供應商)沒舞伴,她們會不高興;男生太多,選擇不夠,他們(買家)又會鼓躁。如何平衡男生和女生的數目,是一大學問。年青時搞舞會的經驗,居然和後來Alibaba.com的經營模式,出奇地相似。

Alibaba.com事實上就是一個為中小企業撮合舞伴的平台。那每天瀏覽Alibaba.com的五十萬人,多是來自全球的買家和入口商,在上面尋找中國或其他地方的廠家。一旦配對成功,雙方就可以進行交易,整個過程都是免費的。不過,賣方若想自己的產品獲得更顯眼的位置,或在買家的搜尋名單裏,得到較前的排名,他們可以繳納每年$5,000到$10,000美元的年費,成為Alibaba.com的「金牌供應商」(Gold Suppliers);而在中國以外的賣方,則可以年費美元$589申請成為「信用會員」(TrustPass members),以得到第三方的信用認證。

從一開始,Alibaba.com的定位就很清晰:服務中小企。馬雲說,大公司應用網上B2B服務,不外乎想減低成本、減少交易時間;可是對中國人來說,時間多的是,減了就什麼都沒有;而公司規模小,成本也不是一回事,所以服務中小企,最重要是幫他們賺錢,一切都等錢到手後再說。

Alibaba.com的原則就是簡單易用。馬雲說,如果我都懂用的話,那麼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懂用。它們就是憑這理念,擊敗眾多對手,成為網上B2B 的全球第一。難怪馬雲得意地說,Alibaba.com的目的不是賺錢,可是我們卻獲利甚豐。

但馬雲的野心不止於此。Alibaba.com的另一產品、淘寶網(taobao.com)在零三年五月、沙士最猖獗的時候成立,衝著ebay而來,是一個B2C(Business-to-Consumer)或C2C(Consumer-to-Consumer)的交易網站。馬雲說,不為賺錢,我們只是想在中國創立一百萬個職位,鼓勵年青人在「淘寶」上經營一家小店,自己當老闆。馬雲說,九五年他離開學校(他本來在杭州教書)出來闖天下,沒有關係,也沒有很多錢,但他成功了。他說,如果馬雲能成功,百分之八十五的中國人也能夠成功。

去年Alibaba.com更進一步,鯨吞雅虎中國,一躍成為入門網站的一份子,並且在一瞬間,成了所有中國.com的頭號敵人。收購雅虎的代價不菲,但為了站上世界舞台,吸收雅虎的國際經驗,馬雲說他們必須走這步。收購雅虎一年了,馬雲自言重新寫一個搜尋引擎也沒那麼費神,因為雅虎中國是具規模的企業,一切上軌道,員工因而比較因循,沒有鬥心。馬雲說他要像訓練一隊軍隊那樣鍛鍊他們,讓他們擁抱變化──他甚至為此推卻了和美國財長保爾森會面的機會,留在北京為雅虎員工講授領袖課程。

創辦Alibaba.com,收購雅虎,踏足國際舞台──馬雲正一步步迎向自己的夢想。他深信網上商貿(e-commerce)將成趨勢,他希望有一天人們會忘了「阿里巴巴」,忘了馬雲,因為如果有那麼一天,就證明網上商貿將會像電一樣,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份。

Saturday, September 16, 2006

用易經智慧 管理香港機場

講者:彭定中(香港機場管理局行政總裁)

「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恒」──鬼才黃霑用兩句歌詞就概括了易經的智慧,而信奉易經的機管局行政總裁彭定中,也用了兩句話來概括他對香港新機場的管理心得:「有所變,有所不變」。他說,只要把不變的基礎管理好,就有更大的力量去應付常變的未來。



應香港美國商會的邀請,彭定中暢談了他管理新機場的理念。他說,科技也許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人情世故卻是恒古不變的。許多千年以前,孔子周遊列國、商旅經絲路通商,其運作和今天的國際機場,是一脈相承的。形式雖然變了,但如何使人盡其才(人流)、物盡其用(物流),這點原則卻沒變。



踏入廿一世紀,有兩個趨勢主導了世界潮流:

第一,全球化(globalization),

第二,競爭白熱化,爭分奪秒(time-based competition)



因應這種變遷,彭定中說廿一世紀的機場必須重新定位:

做匯流中心(Flow Management)

如同芝加哥是全美國的匯流中心,香港也要放眼全中國,做中國的匯流中心。香港目前只有四十條通往中國的航線,這是遠遠不足的,必須建立更全面的覆蓋網絡。要做中國的匯流中心,我們要改變觀念,把所有往中國的航線介定為「國內航線」(Domestic),和「國際航線」(International)區分開;香港要做中國和世界的連接點。

現在中國有一百四十二個機場,按照「十一五規劃」的構思,在五年內,機場數目將增加至一百八十六個,到二零二零年,達二百二十二個。這代表中國將在十年內,於貨運量、載客量、機長和飛機數目上,達到雙位數字的增長。


這不但代表龐大的投資需求,也是香港面臨的挑戰。目前上海、北京和廣州機場紛紛開展擴建計劃,甚至興建第三條跑道,期望到二零二零年時,每個機場的載客量可達每年一億人次。



香港需要第三條跑道嗎?彭定中說需要。但問題是,香港國際機場佔地僅一千二百畝,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小的現代化機場,不像北京、上海或廣州,我們缺乏土地。要填海,得先清除海中的汙泥,工程浩大,成本高昂。因此彭定中認為,先把目前兩條跑道的容量最大化,再考慮興建第三跑道的可能性。



另一個辦法,是加強和珠三角機場的合作。彭定中說,他的想法,是整合整個珠三角地區,包括廣州、深圳、香港、珠海和澳門機場的資源,如此一來,該地區可供飛機升降的跑道,將多達七條!這便可發揮最大效益。他說,除了競爭,我們不要忽略合作的可能性(beyond competition, there’s cooperation)。



做好危機管理(Crisis Management)

先進的科技和有效運輸,拉近了世界的距離,同時也令疾病和危機散佈得更快。彭定中上任以來,最難忘的兩件事就是零三年的沙士,和九一一恐佈襲擊。一場沙士,在短短數月間把香港機場的交通流量減少一半;而九一一之後,冗長的安全檢查也使人習以為常。因此彭定中說,目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保障人流和物流暢通之餘,儘量減少傳染病和危機的散佈。


從事體驗產業(Experience Business)

從「基建產業」到「服務產業」,彭定中指現在的機場管理已進入新階段:「體驗產業」。步進機場後,你可以很放心地卸下行李,因為它會在目的地等你。進入禁區後,踏上厚厚的地氈,就是琳瑯滿目的機場購物區,只要你有時間,就可以享受到這份閒心。彭定中說,香港機場致力製造「無憂」(hassel free)旅遊體驗,就是為了照顧旅客的心靈需要。


彭定中總結,要提升一個機場的最大價值,就是要利用機場的經濟效益,把「城市的機場」(The city’s ariport)發展成「機場城市」(the airport city)。如此,一個城市的機場,就可以成為這個城市最令人引以為傲的之處。

Tuesday, September 12, 2006

不是社論:印度的挑戰

被稱為插上翅膀的大象,印度在投資界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中國是世界的工廠,而印度的服務業,亦已逐漸形成中國製造業的規模。班加洛和孟買,可以把任何一個國際城市比下去,她們以資訊科技、金融和電影,在世界舞台上初露光芒。可是只要稍稍往北走,譬如到著名的旅遊「鐵三角」德里、泰姬陵和齋甫去,就會發現印度也許是更真實的一面──窮、髒、亂。

印度今天的成功,拜一九四七年脫離英國殖民地統治後,新政府的連串德政所賜。其中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印度投放在高等教育的資源,佔所有教育開支的百分之八十六(而中國的比重則不足百分之十一)。她每年培養三百萬名大學生,較諸美國的一百三十萬、歐洲的二百九十萬和中國的二百四十萬都要多。而理工系的畢業生,更以翻倍的速度上升。目前全印度的資訊工程師,共有四十萬,光班加洛就有十五萬,比美國矽谷的十三萬要多。當年的決定押對了注,使印度在知識型經濟中大發異采。

不但如此,因為挾英語人口的優勢,印度已然成為美國服務與資訊科技業最強大的後勤基地,並以十分之一的工資成本,直接威脅美國本地科技人才的生計。資訊科技業,每年為印度的GDP頁獻百分之五,三年內將達百分之七。

光從這一角度看,印度的前景一片美好。但如果走進印度,稍微觀察一下這十億人口是怎樣生活的,就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印度要向前跑,目前的起步無疑漂亮;但要繼續跑下去,甚至帶來飛躍的進步、超過中國,還須克服幾個重大的挑戰,貧富懸殊必然是其中之一。

印度的貧富懸殊,究竟到了什麼程度?以零三年的數字比較,最富之邦的實質人均收入,較最窮之邦多逾四倍。零一年,富邦的整體識字率有六至七成,但窮邦的卻徘徊四至六成之間。自八十年代起,印度經歷了各項改革,可惜二十年來跨邦流動性仍然不足,而且貧富之間的差距還有拉闊的跡象,因為富邦的經濟增長高於全國平均值,而窮邦的則較低。

在貧民區(這是隨處可見的),衞生環境之差令人瞠目結舌。滿街垃圾堆積,人和牲口住在一起,牛、羊、狗隨處便溺。很多人都知道印度的水不乾淨,其骯髒的程度是令人漱口也感到不愉快,遊客唯有信賴樽裝水。在著名的恒河,人們蜂擁而至,洗澡的洗澡、喝水的喝水,而死在恒河旁的人,則就地在河邊火葬。環境如此令人不安,而人們居然習以為常,其衞生意識惡劣,一旦爆發傳染病真的不堪設想。

印度人口雖然可以自由流動,但人們的跨邦流動性甚低,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運輸系統落後。印度的確建有許多鐵路,但火車的開發時間和速度極不可信,買了票的不一定能上車,上了車也不一定能忍受那種侷促的環境。

此外,在大街上,人與車爭路,而牛、羊、大象和駱駝,則不時擦身而過,防不勝防。重甸甸的明顯超載的貨車不斷呼嘯而過,考驗司機駕駛技術和容忍度。

除了貧富懸殊,印度還有一個計時炸彈:種姓制度。印度人按地位分為九等,這是世襲的,一輩子都洗脫不掉,除非你穿州過省,遠離自己的根據地,隱姓埋名努力打拼,那低等的印度人也有機會變得富有。但這個情況仍然少見。比較常見的是,如果你生為乞丐,就必須一生行乞,根本沒有讀書這個選擇。當年為了方便管理,英國人並沒有意圖打破這個行使了數千年的種姓制度,到如今,亦沒有人可以一下子把它打破。

種姓制度引伸出來的問題的,如果這個國家整體都很窮,只有極少數的人富有,那還好,因為大家基本上都是平等的;但當這個國家逐漸多了富人以後,而有些人仍然很窮,那社會問題就跑出來了。目前中國正處於這樣的轉型階段,社會衝突正在各地每天進行中,而領導人則要花九牛二虎之力推動社會和諧。此外,在印度,女性的地位低下,很多生於郊區的女孩自小就沒有上學的機會。她們不諳英語,與外界脫節,唯一的責任是生兒育女,可以說既無一技之長,又無生產力。這樣下去,不但兩性不平等加劇,亦令國家的生產力大打折扣。在全球化的今天,特別是印度目前以高技術推動經濟增長,因為階級或兩性衝突引起的社會問題可能很快就出現,考驗領導人的治國能力。

印度正處於國家發展的轉捩點(tipping point)。今天她能引起世界這樣的重視,某程度上是因為印度人善於計算,左右逢源。過去數年,美國和印度的貿易額──特別是在高科技資訊產品的貿易上──錄得強勁增長,美國自然期望這勢頭可以持續下去,予美國企業進入印度龐大的市場從事營商,互惠互利。另一方面,美國亦希望希望拉攏印度,利用她來制衡中國。美國總統布殊希望美印能持續地維持緊密的合作關係,並能進一步成為戰略伙伴。去年七月,美印就在核武、經濟、貿易和出口管制上達成一些共識。

對中國來說,印度不是陌生人──歷史上兩個文明古國的友誼始於公元前二百年,期間中國向印度提供了物質文明,輸出絲綢、瓷器和水果;印度則向中國提供了精神文明──佛教。建國初期中印因為巴基斯坦問題交惡,但最近青藏鐵路通車,中印邊境貿易區重開,標誌了重要的歷史意義。中國人的智慧是,多一個朋友就是少一個敵人,與印度重修舊好,何樂不為。

在國際舞台上,印度巧妙地利用了中美的矛盾和角力,令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她有接近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又與西藏、阿富汗、巴基斯坦等燙手山芋接壤,增加了她和大國討價還價的能力,配合本身形合世界潮流的資訊科技發展,實不可多得。但她背負十億人口的包袱,內部窮、髒、亂,問題多多,任何一個環節出事,都可能引起社會震盪。因此投資這類新興市場,若一味光看數字,可能失之偏頗,必須審慎為上。

Friday, September 08, 2006

探討消費稅:人口老化誰來承擔?

五分鐘聽講座
講者: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史泰祖醫生、城大經濟及金融系金融學講座教授張仁良

財政司司長唐英年昨日在工商專業聯會的研討會上,就香港的稅務改革,向市民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我們的稅基是否過窄?第二,銷費稅是否最佳出路,及第三,如是的話,該怎樣執行以取得公眾支持?

就現瑒反應所見,似乎大部份參與者均認同香港稅基過窄,需要積縠防饑、未雨綢繆。其中,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史泰祖醫生,及城大經濟及金融系金融學講座教授張仁良,不約而同以人口老化和醫療開支過高,作為支持開徵銷費稅的主要理據。

張仁良力撐唐英年,指政府審慎理財並非杞人憂天。他回憶,零零年立法會曾邀請了他在內的一些經濟學家,共同商議應該如何分配當時政府的四千億元盈餘;豈知事隔不足一年,零一年,政府財政就出現赤字。他說,九七年以前,歌舞昇平,有誰會料到之後會接二連三發生金融風暴等衝擊呢?由此可見,居安思危是必須的。

更何況,香港所面對的人口老化問題將非同小可。張仁良引述數字指,目前香港的男性壽命為全球最長的,達78歲,女性壽命則僅次於日本的,為84歲。到了2031年,預計男女的壽命均會增長四年。此外,生育率持續下降,由七十年代每個家庭平均擁3.5個嬰兒,下降至零四年的0.9個。這些數字表達了一個訊息:將來老人相對就業人口的比例,將持續上升,直至如唐英年所講,達每2.5個工作人口,供養1個長者──相比目前的六比一,增加一倍有餘。

除工作人口的負擔加劇外,醫療開支佔稅收比率,亦會如脫疆野馬般直綫上升──目前每一百元稅收中,有二十二元用於醫療開支;到2033年,其開支將會超過五十元。

難怪醫生史泰祖開宗明義便說,開徵銷費稅的討論絕不能和醫療融資改革脫鈎,因為兩者是唇齒相依的。

他說,從九五年至零五年,醫管局的開支增加了足足一倍。隨人口老化,相信這開支將有增無減。如何持續發展下去?他說,加價並不可行,因為目前公立醫院收費僅為成本之百分之三;成立類似強積金的醫療保險計劃,勢為難中小企;光靠儲蓄又未能分擔風險,似乎只剩下加稅一途。只要政府收入穩定了,不管經濟波幅如何,市民的醫療福利都可以不受外圍因素影響,而得到基本保障。

史醫生又說,他不認為銷費稅是劫貧濟富的惡稅──重視社福的歐洲多國徵收銷費稅由來已久,尚且可以凝聚大部份市民的認同,證明人們能接受多消費者多付稅這概念。他甚至更進一步,指一些已退休的銀髮族消費力強,且因他們享受過社會的黃金時期,更加要繳稅,而銷費稅,則是其中最公平的稅收。

雖然支持稅務改革,但醫者仁心,史泰祖公開呼籲財政司司長,應豁免市民就醫療、教育及基本生活所需之消費作出徵稅,因為那些是別無選擇的消費。

Friday, September 01, 2006

防「有為政府」力抗消費稅

五分鐘聽講座
講者:中原(集團)有限公司主席施永青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咪冇事食胃藥。」

中原(集團)有限公司主席施永青,一向推祟「無為而治」,主張隨遇而安,對政府好端端地卻去推銷消費稅,大力鞭撻。他一向反對「大政府」,抗拒政府過份有為,對稅務改革,他呼籲政府一定要慎重。

中華廠商聯合會日前舉行有關開徵消費稅的研討會,分別邀請了兩位支持和反對的意見領袖發言,陳述其利弊。出席者除施永青外,尚有「反對銷售稅大聯盟」副主席黃家和、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陳茂波和香港工商專業聯會公共財政小組副召集人阮肇斌,後兩者均支持開徵新稅,認為此有助穩定香港的財政收入,未雨綢謬。

但施永青一於唱反調。他說,為未發生的事作太多準備,結果大多是浪費。他的理據很簡單:香港一向奉行簡單低稅制,百年以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除金融風暴一役外,公共財政大部份時間均無赤字。這就證明香港根本就不需要任何重大的稅務改革。他說,好端端地卻去施手術,對社會來說,無異是一場「生場災難」(Eco-disaster),對民間、對商界、對政府,皆百害無一利。

他不諱言:「我為人靈活變通、見招拆招,倘突然發生什麼巨大變化,我一定不會受累;卻苦了那些不擅適應環境的基層。」

支持開徵新稅者大多有兩個理據:第一,香港稅基太狹窄,政府財政收入過份集中於一小撮納稅人身上,具風險;第二,引伸下來,因收入隨環境變化而不穩定,若遇上經濟衰退,政府可能入不敷支,屆時無論加稅或減福利,也不免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施永青對這兩個原因甚為不屑。首先,他不同意香港稅基過份狹窄之說。他認為,政府收取來自地產的間接稅龐大,基本上凡是在捱貴租、捱貴樓的香港人,都在繳稅;其次,他認為一個社會,最忌政府財政收入穩定。很簡單,財赤是一項重要的市場訊息,一旦發生了,政府就會有所警愓,增收入、減開支,應慳則慳,睇餸食飯。反之,若政府的收入穩定了,就會和市場脫節,傾向大花筒,亦不會在經濟衰退時照顧商界,急市民所急。

施永青苦口婆心地說,推政策要按實際情況行事,不是說理念完美就是好──打字機的設計就一點也不完美,但既然大家用得慣用得好,改它作啥?他說,香港的中產階級沒有擴闊,光擴濶了稅基,能起什麼作用?香港的核心問題,是要進行「換血」。香港在轉型,但未能隨社會轉型者眾,這才是大問題。擱著大事不管,卻來弄翻行之暢順的營商環境,施永青說他真的想不通。

Side-box:為何支持消費稅

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陳茂波:
1. 過去的成功不能代表未來也成功;我們應該未雨綢謬、居安思危
2. 若財政收入穩定,就可以在逆境時,保持競爭力
3. 消費稅並非只升不降

香港工商專業聯會公共財政小組副召集人阮肇斌:
1. 香港財政收入有結構性問題,需要稅務改革。有關建議得到信貸評級機構支持,有利投資
2. 政府過份依賴賣地及地產相關收入,其波幅太大,致收入不穩定
3. 擴闊稅基不等於加稅,只是穩定收入的一種手段
4. 多收的稅項可用作還富於民,保障低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