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9, 2006

活用任五招 無懼邊緣化(2006.04.29)

講者:任志剛(金管局總裁)

一手把「邊緣化」這個詞炒得沸騰的金管局總裁任志剛,過去兩週分別應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的邀請,為中大工商管理學院EMBA學生、高中學生和部份公眾人士舉辦了兩場私人講座,解釋他擔心香港金融中心地位被邊緣化的來龍去脈。

席上有唸高中的初生之犢,鼓起勇氣問任總,如果有一天中國不再以香港作為金融中心,我們在既無天然資源又無製造業的困境下,是否要靠旅遊維生?任總以最強硬的語氣回答:「你的假設是錯的。」他說,我們正在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鞏固而不懈努力,因為按基本法第109條的規定,我們有這個責任。作為中國境內最先進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可以做到像美國的紐約一樣,甚至做紐約做不到的事。

任總不諱言鄧小平是他其中一個學習對象,所以口袋裏總裝著一本鄧小平語錄。在講座中,他多次提到,鄧小平說過,「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做得好,經濟就可以活起來。可是,在共四十八章的「十一五」規劃中,僅第三十八章有半句話涉及金融;而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竟然在「十一五」規劃中音蹤杳然(在附件中有被提及),這怎不教任總為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憂心忡忡。

任志剛說,為保持金融中心的地位不被邊緣化,香港可以朝兩個方向走:
第一,繼續擔當內地和境外資金融通的中間人;
第二,調整角色,以適應內地金融活動的需要。

第一點港人已做得很好,問題是怎樣使其持續發展;至於第二點,任志剛指出,按他的觀察,內地資金融通的效率低,並過份集中於銀行渠道(股票和債券市場欠成熟),造成一連串問題:國民儲蓄率超過GDP的四成但投資渠道欠奉、外匯不斷流入引致人民幣有升值壓力、國家外匯儲備過高等。香港必需成為內地和境外投資者之間的平台,讓金融活動可以經香港順利進行,把儲蓄有效地轉介到投資上。他進一步提出五個具體方案:

第一,讓香港金融機構「走進去」為內地提供服務。就這點,CEPA起了關鍵作用,逐步放寬了香港金融機構進入內地市場的限制。任總鼓勵香港的銀行要積極利用這個優勢,開拓內地市場。年青人也要有進入內地工作的思想準備。
第二,香港作為內地資金「走出去」的大門。復活節前出台的QDII計劃正是沖這個目的而來的,香港金融界應大大利用這個機會,引進國內資金。
第三,香港金融工具進入內地。他期望內地應考慮把香港的金融的工具,特別是內地機構所發行的證券,引入到內地銷售。這可滿足內地投資者的需求,又令香港IPO中心的地位得以維持。
第四,香港金融系統加強以人民幣為貨幣單位的交易處理。任志剛說,貨幣只是方便買賣的工具,既然我們和內地進行金融活動,那以人民幣作結算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他說這方面在技術上沒多大問題,只要綠燈一亮,五個星期內就可以將人民幣加入香港的多貨幣即時支付系統,達到人民幣、港幣、美元和歐元四種貨幣都能在香港同步交收,這將會是全球唯一可以用四種貨幣作交易的金融中心。
第五,加強兩地金融基礎設施的聯繫。

任總深信,如果香港能朝這五方面發展,便可無懼邊緣化。怕的是內地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產生種種棘手的社會問題,令領導人疲於奔命,並拖慢經濟進程。

任總教你 BED SIDE Story
任志剛說,金融歸根咎底就是資金的融通,要令資金流通暢順,金融渠道必須多元化,即擁「BED」市場:
B- Bank銀行
E- Equity證券
D- Debt債券
如果資金融通過份集中在其中一個渠道上,一旦它發生任何意外,金融活動在無其他選擇下可以完全被中止,今整個經濟系統崩潰。任志剛說,內地就是太集中在銀行這單一渠道上;反觀香港,除債市稍遜外,銀行業和證券業發展都很成熟。

所謂「SIDE」是任總用來衡量金融系統的簡寫:
S- Stability穩定性
I- Integrity忠誠度
D- Diversity多元化
E- Efficiency效率
任志剛指內地的D和E,即「多元化」和「效率」都不合格,因而產生上文所提及的種種金融問題。

Saturday, April 22, 2006

反日不如多了解日本

講者:北村隆則 (日本駐港總領事)

想像一下你家和鄰居已相識了差不多三十五年,兩家既是文化背景相似的朋友,又是生意伙伴,還經常到對方家裏作客。可是,儘管交往如此頻密,你們卻互相仇視,口角不斷,憎到出面。這有可能嗎?

聽起來荒謬,可這正是中日兩國關係的縮影。中日雙邊貿易額去年達2271億美元,連續兩年超越美日貿易額;日本在中國的直接投資在去年僅次於香港,達六十五億多美元;還有,去年有多達四百萬中日居民到對方國家旅遊,比零一年增長了百分之五十。但歷史問題像一根刺,扎在中日人民心中,使雙方對對方的不滿度,分別高達六至七成。日本駐港總領事北村隆對中日之間的糾紛直認不諱,但他在上週於香港大學的講座中表示,只要雙方增加民間交流,加強在能源和環境議題上的合作,兩國關係可望走向成熟。

中日關係戰後自一九七二年起開始正常化。七八年中國改革開放,日本率先宣佈全力支持,包括提供「官方發展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ODA)累積達2000億港元。八十年代是中日的美好年代,七成日本人表示喜歡中國。可是從踏入九十年代至今,中日之間波瀾不斷。

九二年,鄧小平南巡標誌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決心,內地經濟高速增長,民間逐漸形成一股愛國甚至民粹主義。其中共產黨抗日的功勳再度被高舉,日本人認為這不多不少形成中國人民對日本人的負面印象。

對日本來說,隨中國的崛起,九十年代卻是他們面臨連串經濟衰退的開始。九一年的波斯灣戰爭,同時觸發了日本走進國際舞台的希望。但日本企圖在國際上爭取地位的舉措,卻被許多國家視為軍國主義的復僻。

在這種背景下,「教科書篡改」和「靖國神社參拜」成為一年前中國反日風暴的導火線,不難理解。但看問題要看多角度,在中日關係的審視上,也不例外。以教科書篡改為例。北村隆則指出,有關戰爭歷史的教科書中譯本可以在日本外交部的網頁內找到,它們並沒有迴避日本的戰時惡行。

反日不如知日。日本最近主動提出,組織中日學者共同研究涉及兩國關係的近代史,緩和教科書問題;中國亦頻頻接待訪華的日本團,冀從民間層面促進雙方的認知和交流。北村隆史任日本駐港總領事前,曾駐日本中國大使館,當被問及港人與內地人對日本看法的比較時,他說,香港人好和平,社會比較成熟。這句話可圈可點──比對港人多次大規模的和平示威,內地可借鏡之處不少。這點,相信是香港值得驕傲的地方,也是香港作為名符其實的國際中心、可以為修補兩國關係出一分力之處。

日本十七校 用右翼教科書
部份日本右翼組織如「新歷史教科書創造會」的成員,成立教科書出版社,重新詮釋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的角色。此舉挑動了中韓人民的不滿,大力反對,指他們欲在日本中小學歷史教科書中隱去日本侵略的罪行,淡化戰爭對中韓人民的傷害,「漂白」歷史。目前日本採用這套教科書的學校,除智障和弱能學校外,只有十七間,僅佔整體學校0.1%。

Saturday, April 08, 2006

中印高速崛起 美國也被邊緣化?(2

講者:Clyde Prestowitz (美國華府智庫「經濟策略研究所」總裁,原列根政府美國貿易談判代表)

內地經濟高速發展,港人漸意識到將被邊緣化的危機。強如美國,面對製造業和服務業外判成風,加上十億印度人口在訊息工業特別是軟件設計上的蠢蠢欲動,也發現其絕對優勢正在逐漸轉弱。華府智庫「經濟策略研究所」總裁Clyde Prestowitz警告,美國必須正視國家債台高築和貿赤高企的問題,否則很有機會因為一個微不足道的觸發點,在全球化的骨牌效應下,產生一發不可收拾的金融危機。

Clyde Prestowitz上週在瑞信亞洲投資論壇上以他的新書《三十億新資本主義者》(見「延伸閱讀」)為題發表演講,指中國、印度和俄羅斯這三個佔全球一半人口的國家,經歷了長期衰落後,正以猛虎撲兔的恣態大力發展經濟,欲搶佔美國的領導地位。特別是印度,她在一九四七年脫離英國獨立後,憑藉在殖民地時期累積的豐富資產──廣大的英語人口、受西方教育的領導人才、資本主義的基本體系和優秀的硬體設施──儼然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服務中心,並開始威脅到美國本土人才的就業機會。他預言,世界東西方權力分佈即將大逆轉。Clyde Prestowitz更引用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來說明美國年青人對未來的憂心忡忡。

一個冬天,Clyde Prestowitz和任職高階軟件設計師的長子在加州滑雪,兒子遊說父親和他合資在當地發展一家剷雪公司。他忍不住大叫,為什麼兒子會對如此平凡的行業產生興趣?兒子說:「爸,他們總不成把雪運到印度去吧。」Clyde Prestowitz費了好一段時間,才明白兒子的意思──越來越多大公司打算把業務外包到印度去,以節省成本,令即使從事高增值行業的人才,也開始擔心起自己的生計來。

印度的服務業,逐漸有了中國製造業的規模。Clyde Prestowitz描述,有一次他到印度的電子城參觀,沿途見到川流不息的馬路上「應有盡有」,除轎車外,還有駱駝、大象、牛…可是,當他抵步後,眼前的景象卻讓他大吃一驚。他以為自己進入了先進的廿二世紀,偌大的建築物仿似大學城,衣著隨便的年青人舉目皆是,牆上貼滿標語:「我充滿自信!」、「加油!」、甚至「贏!」,令人感到朝氣勃勃。年青人接受了語音矯正訓練後,用地道的口音在這裏接聽美國客戶的來電,禮貌週週。事實上除了客戶服務外,印度還承包了來自美國的稅務、醫學檢驗等後勤工作。和美國相隔十一個時區的印度,可以說使「一天工作四十小時」變成可能。

對比八十年代日本單一個國家的飛躍進步,現今中印俄的轉變在經濟上可謂帶來前所未見的質變。互聯網和全球速遞服務壓縮了時間和距離,為全球經濟和國際貿易帶來結構上的改變。Clyde Prestowitz說,有了互網聯,世界的確是平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是傾斜的:美國幾乎是唯一的消費者,國民淨儲蓄近乎零,國家開支大部份花在醫療和個人需要上,教育的投資日趨萎縮;其餘的國家,特別是亞洲各國,則是生產者,他們製造、出口、儲蓄、投資,不斷累積財富,經濟快速增長。

世界進一步傾斜、美國國債和貿赤再高倨不下的話,Clyde Prestowitz相信美元貶值並非不可能,但很多美國人仍然自我感覺良好,缺乏應有的危機感。為促進美國經濟,他對總統有以下建議:
l 加稅
l 控制貿赤
l 減少國民消費的誘因
l 加速發展電訊網絡(他曾在南韓目睹一個乘客在火車上用3G電話高談闊論,任火車進出山區和隧道,訊號都不曾中斷,爾後對方還用手機看起電視來。他說,在華盛頓打電話,斷訊三、四次是等閒事,能在火車上不間斷地通電話是奇蹟。)
Clyde Prestowitz說美國步向滅亡不是危言聳聽──當鐵達尼號撞上冰山時,船上的人還在得意洋洋地互相稱許。

延伸閱讀:
Clyde Prestowitz, Three Billion New Capitalists: the Great Shift of Wealth and Power to The East, Basic Books (May 3, 2005)
克萊德.普雷斯托維茨著,陳俐雯譯,《全球經濟新霸主》,商智文化

Saturday, April 01, 2006

合作利之所在 中美關係可轉好(2006.04.01)

講者:貝克James Addison Baker (前美國國務卿)

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在即,中美官方對是次訪問的性質各自表述,而人民幣滙率亦成焦點。但前美國國務卿貝克認為,國際間一廂情願地視中美衝突為必然,實在低估了兩國維護共同利益的決心。他說,若中美之間發生任何齷齪,其後果不但影響兩國人民,更會波及全球。他相信中美關係將逐步向好。

貝克上週四出席香港美商會及香港總商會合辦的午餐會時指出,要審視目前的中美關係,必須從宏觀的角度去分析。認為中美之間必然發生衝突,一方面忽略了兩國在經濟及戰略上的合作關係,另一方面低估了兩國領袖求同存異的能力。他說,找敵人的最佳方法莫過於主動挑一個,認為中國崛起會危害美國地位無疑增加兩國之間的不信任,把中美關係複雜化。

貝克說,現有兩種現象塑造了全球局勢。第一,是美國的一國獨大。蘇聯解體後,世界上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在軍事、經濟、科技、文化上可堪與美國匹敵。世界分成兩個敵對陣營的情況已不復見。第二,是中國的崛起。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平均以每年約百分之十的速度飛快增長,可謂史無前例。在這種形勢下,視中美之間發生衝突是無可避免的。但貝克強調,我們不可不考慮兩國在共同利益上的合作關係。

貝克所說的中美共同利益體現在四方面。
第一,是經濟方面。中美兩國不但是主要的貿易伙伴,更重要的是,雙方都相當重視全球經濟的穩定。開放的貿易和投資環境對雙方都有利。而這種經濟上的合作關係,更會隨中國經濟的成熟而日趨穩定。另一方面,隨兩國之間經貿往來日多,雙方發生衝突時的代價便更大,這樣,兩國為了各自人民的福祉,必然傾向以和平手段去解決一切可能發生的矛盾。
第二,是能源方面。隨中國漸成強大的石油輸入國,中美之間在石油儲備和維護石油輸出國區域穩定的目標亦漸趨一致。例如伊朗的核武計劃威脅著波斯灣局勢穩定,中美兩國在此形勢下,會盡力避免波斯灣國家發生任何核武競爭。貝克認為,這亦將會是中美合作上的一次考驗。
第三,是反恐。紐約的九一一事件可以在倫敦、新德里甚至香港重演。雖然中美之間對美國出兵伊拉克可能存在分歧,但在情報交換和針對反恐的立法上,雙方可以合作的範圍很廣。
第四,是北韓問題。一旦北韓政府發動核武襲擊,南韓和日本必緊隨其後。這不但會造成人命上的傷亡,更會動搖整個東北亞洲的局勢。貝克相信中國作為六方會談的成員之一,必會盡力阻制這個危機發生。他認為此將會是中美與各國未來緊密合作的重點。

當然,貝克也承認中美之間的分歧也很多──台灣問題是其中之一。要減少磨擦,兩國必須多進行對話與溝通,此不但應表現在元首之間,兩國也應鼓勵民間多進行學術和科研交流,促進雙方關係。中美的地位無法被對方取替,兩國只要以遠大的眼光衷誠合作,亞洲以至全球必有所得益。

Side box

面對中美之間的龐大貿赤,美國不斷有聲音向中國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否則向中國入口美國貨品徵收高達兩成七五關稅。貝克認為,貿易保護主義不能使國家得益,而且,即使人民幣上升一成,也只能令美國貿赤減少百分之一,因為中國佔美國貿易份額太大。說中國操縱人民幣滙率只會把經濟問題政治化。他又引八十年代日本的崛起為例,說當時也有人說日圓價值被低估,又指日本將取美國代之,成為全球大國,但這些都沒有發生。貝克相信中國也希望人民幣滙率由市場決定,並最終達致自由兌換,但這些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在壓力下逼使中國這樣做。透過對話和外交方法去解決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