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28, 2007

公平競爭法 中聽不中用

講者:雷鼎鳴教授(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香港向以經濟自由開放、市場競爭激烈聞名。所謂「長安不易居」,這種弱肉強食的環境,雖然淘汰了成千上萬的參與者,卻使香港晉身一流城市。

  制定一套跨行業的「公平競爭法」,原意是鞏固香港的優勢,為中小企業鋪墊一個更公平的競爭平台,最終令消費者得益;但偏偏最反對制定競爭法的,就是中小企。其中出現了甚麼矛盾?

原意雖好 落實困難重重

  三大商會(香港中華總商會、中華廠商聯合會、香港工業總會)日前舉行「香港競爭政策公開論壇」,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作為主旨演講者,直指「一刀切」的跨行業反壟斷立法,效用成疑。

  雷鼎鳴開宗明義便說,沒有哪個經濟學家會贊成壟斷、反對競爭。但即使大力鼓吹競爭的佛利民,也不支持立法規管反競爭行為。無他,法例原意雖好,但全世界的競爭法都有流弊,在落實時亦往往弄巧反拙。

  首先,怎樣揪出要規管的對象、即「反競爭」的企業?以「市場佔有率」來界定彷彿很客觀,但這個「市場」的範圍卻很難劃。雷鼎鳴舉例說,有地產商的一手樓盤佔整個市場25%,有壟斷之嫌;但若把二手市場也計算入內,其整體市場佔有率即被攤薄至5%左右,因為二手市場比一手市場大得多。又例如一家麵粉商被指壟斷,那是以麵粉市場來決定呢,還是以食品市場來決定?這些定義,在法庭上「拗餐死」。更何況,真正佔市場份額夠大的企業,即使被控告,也有財力負擔一流的律師和經濟學家為自己辯護,和政府周旋到底,無懼立法。

  其次,含「反競爭」嫌疑的營商行為,存在不少灰色地帶。

  雷鼎鳴說,「捆綁銷售」惹人反感,如果你買某地產商的樓盤,被迫要僱用其指定的律師、搬運公司,那屬「壟斷」無疑,理應反對;不過,買一隻左鞋必然要連右鞋一起買、買一套西裝不能單買外套,這些在原則上也是「捆綁銷售」,難道也要反對嗎?

  而一些表面上是推廣的手段,例如買樓送全屋傢俬、存款送電器,事實上卻存在「捆綁銷售」行為,但法例卻奈何不得。

  其三,從一個角度看,賣家劃一定價是互相勾結,損害消費者權益;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卻可以是在激烈競爭下得出最有利消費者的價格。證據怎麼找?

  雷鼎鳴說,香港的中小企早已習慣激烈的競爭環境,並以靈活走位見稱;一旦就競爭法立例,恍如在他們頭上懸了一把刀,使他們擔心自己分分鐘不慎陷入「反競爭」行為中。而對於有壟斷嫌疑行業,競爭法的效用卻有限,中聽不中用。

個別行業立法 做出成績再擴大

  他建議,如果真的要立法,與其訂立跨行業競爭法,再就不同的營商行為或行業進行豁免,不如先收窄範圍,針對個別對市民最切身的行業立法,例如石油或超市,做出成績後,再把立法範圍擴大。這起碼可以減少令中小企感到不確定的因素。

  同場的另一經濟學家、城市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主任曾淵滄就說,有許多反競爭的行為,可以通過行政手段來遏止,比立法更有效、後患也更小。「日本有許多小鎮,從規劃上禁止興建大型商場,這就有效阻止了大型超市的進駐,且鼓勵小店開業。」

----------------------------------

壟斷「七宗罪」

  早在97年,政府已設立「競爭政策諮詢委員會」,檢討有關政策,並制定了《競爭政策綱領》;05年,港府再就應否立法規管壟斷行為,成立「競爭政策檢討委員會」,並於去年發表報告,列出7種法例應涵蓋的反競爭行為:

  1.操縱價格;

  2.串通投標;

  3.分配市場,減少市場競爭,抬高價格;

  4.銷售和生產限額,致價格上升;

  5.聯合抵制,向供應商或顧客施壓,使之不與另一名競爭者交易;

  6.不公平或歧視性的準則,提高進入市場的屏障,妨礙競爭;

  7.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阻礙或削弱其他公司進入市場的能力。

十一五行動綱領 欠缺了甚麼?


專訪:葉劉淑儀(匯賢智庫理事會主席)  

  特首曾蔭權率眾商界翹楚集思廣益,經過四個多月,配合國家「十一五規劃」的《經濟高峰會》行動綱領,終於以雷霆萬鈞之勢出台。坊間普遍認為這份「集大成」的綱領巨細無遺,但葉劉淑儀甫開腔便一語中的地指出:「美中不足,就是缺乏了新經濟!」

順應過去優勢 沒發掘新方向

  匯賢智庫理事會主席、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說,行動綱領只是順應了過去的優勢,沒有發掘香港的新方向,在資訊科技大行其道的環境下,我們卻缺乏推動新經濟的具體方案。

  她舉例說,專業服務、信息、科技及旅遊專題小組建議,香港要力爭成為區內的主要數據中心。可是,「如果做data inputting、data coding(數據輸入、數據編碼),香港根本冇得做。」訪問這天,葉劉淑儀剛剛自東莞參觀一家數據服務公司回來。負責人告訴她,在香港請一個人的價錢,在當地可以請99個。香港完全沒有成本優勢。

  這家公司稱自己位於東莞的廠房為「知識工廠」,年輕的操作員像製衣廠工人一樣,一天12小時,對着熒光幕「篤篤篤」,把來自客戶的各種資料,快速正確地輸入電腦。這種工作不但呆板,又要求高度耐性,哪有香港人願意做。

  「香港做這種中低檔的科技服務,根本沒有優勢。」葉劉淑儀說,香港法制好、知識產權保障完善,港人善項目管理,又有國際觸覺,大有條件發展新經濟。但專題小組的建議,卻不能把香港的潛在優勢發揮出來。葉劉淑儀說,對於新經濟,政府缺乏專才,對資訊科技了解不足,應多向業界取經。

  港府制定政策,向來都有諮詢業界,但多由官員做主導;「行動綱領」卻反其道而行,葉劉淑儀認為無可厚非。

  「官員的優點是踏實、效率高、熟悉程序,但處處量入為出,追求收支平衡,不能充分考慮長遠的發展。」行動綱領由商界角度出發,更着重戰略性研究,可補官僚之不足。

  葉劉淑儀向來有話直說,行動綱領的建議超過兩百項,她不諱言當中有的不可行,而有些重要的議題,卻芳踪杳杳。她認為政府「努力可嘉」,只是經驗所限,對於首次被納入國家的5年規劃,我們還未摸索出和中央的溝通之道。

參與「十二五」 游說發改委

  「發改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未必知道香港可以做甚麼,我們一定要告訴人家我們的強項是甚麼,我們要爭取……各部委只是負責執行,但發改委則制定將來的發展方向,影響力很大的啊。」葉劉淑儀指出,香港欲參與「十二五」規劃,一定要和發改委增加溝通。

  她覺得北京愈來愈像華盛頓,漸漸呈現出大國首都的格局。地方官員、私人機構,不約而同到這裏來進行游說,向國家爭取利益。

  這並非伸手「攞着數」。「我們要找一個宏觀角色,思考怎樣戰略性地配合祖國的發展,達到雙贏。」她舉例,香港向國家爭取進行人民幣業務,就是找對了方向:「人民幣業務不是白益香港人的啊。香港是人民幣邁向國際化的起點,很可能在第一個階段,就是和香港進行自由兌換。做好人民幣業務,有助人民幣走出世界。」這就是香港獨一無二之處。

﹏﹏﹏﹏﹏﹏﹏﹏﹏﹏﹏﹏﹏﹏﹏﹏﹏﹏

葉太有話說︰急專用通道 抨大橋芳蹤杳

  行動綱領中,葉劉淑儀認為「金融」那部分的建議最為具體和切實可行-畢竟這是我們的強項。但對部分其他建議,卻有話要說:

˙需以專用通道接駁廣深

  「無論學界或商界,凡着眼香港長遠發展的,皆感到憂心如焚,就是覺得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專用通道,才能和內地的高速鐵路接軌。沒理由在內地每小時行走350公里的,到了香港只走60公里吧。」葉劉淑儀贊成專題小組的建議,認為官員不可以傳統「量入為出、精打細算」的手法來斟酌專段的成本效益,要有長遠眼光,否則「全國都快,到了香港卻慢下來,就真是自我邊緣化了。」

˙不建港珠澳大橋會被孤立

  「有一個很重要的基建項目沒有被提及--港珠澳大橋。從整個泛珠三角區域發展的角度看,香港若不和西部接軌,一定會被孤立。這個重要性特區政府應該知道,問題是怎樣重新推動它。」

˙輸入內地貨車司機不可行

  「這根本不可行,簡直非常愚蠢!你說每個貨櫃(中港)成本差異是300美元,其中司機佔了若干,那其他呢?船公司呢?碼頭處理費呢?為甚麼不提這些?生意做得多,賺錢的是船公司、是貨櫃碼頭,為甚麼要犧牲工人的利益呢?」

  司機被市場淘汰,那叫無話可說;被滙豐銀行裁掉的資訊科技組員工,可以轉型,但「你想想貨櫃司機怎樣轉型?沒理由想搞好經濟,卻先扼殺自己一個行業吧。」
  (編按︰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局長葉澍堃,昨日表示無意引入內地司機。)

Tuesday, January 09, 2007

民望與執政聯盟 特首不能少


專訪:王家英(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副教授)

汲取董建華的經驗,特首曾蔭權深明搞好民望才有利施政,故上任以來,亮出強政勵治的口號,落力塑造幹練形象,個人評分力保在六十分以上,羨煞多少領導人。

但商品及服務稅(消費稅)的夭折、學券制的反高潮,卻使人發現他的高民望不一定有助政策的落實。問題出在哪裏?

「民望絕非首長唯一的關注;他同樣需要重視政治基礎。」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副教授王家英舉例說,九十年代中美國總統克林頓的民望如日中天,但由於他無法掌握國會的多數,致一度出現沒法出糧予公務員的窘境,因為國會不通過預算。

同樣,曾蔭權的民望雖高,但他卻從未真正掌握過議會的過半數,所以在施政上,步步維艱。

王家英說,零五年曾蔭權挾高民望履新,以全民政府為定位,「逐條議案和不同的政黨商議,搞合縱連橫」。但這種「舖舖清」的做法沒有延續性,難以和政黨建立穩定的關係,故遇上富爭議的政策,如消費稅諮詢時,政府原有的盟友可以比反對派更快發炮攻擊政府,令市民覺得政府沒有想像中的強勢主導,對其失去信心。

及後政府調整定位,搞親疏有別,但口號歸口號,政府和政治盟友間的關係,看不出有多好。

「民望和執政聯盟,是兩條腿走路。」王家英說,政府搞執政聯盟,不單單是分餅仔、搞權力分配,更必須在政策蘊釀中,邀請盟友參與,作出多邊溝通,這樣才能取得政治上的配合,使切合民眾需要的政策,在議會中得到落實。否則,若政府政策長期得不到議會的支持,民望亦會受壓。

去年特首的得分,由四月份的高位拾級而下,正因為日子一久,市民發現政府有很多政策遭否決,曾蔭權的能力,予人不外如是之感,甚至只是「會搞民望的董建華」。

王家英說,經濟暢旺,社會怨氣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特首取得高民望;但若環境一旦急速惡化,「曾蔭權的處璄,可能比董建華還差」,因為除廿三條一役外,董建華一直有民建聯與自由黨的奧援,政府和政治盟友之間關係較緊密。

趁現在社會氣氛好,王家英認為曾蔭權應積極部署建立執政聯盟,這一方面有助減少特首未來施政受到的制肘,另一方面,亦對特首的更替和普選起關鍵作用。

「尤其是普選後第一、二屆政府,北京都希望他屬意的建制派,包括民建聯、自由黨,可以主導政局,使政治上不會失控。除非政府能建立穩定強大的親建制聯盟,否則,怎樣面對普選?」王家英說,一日政府表面仍四分五裂、貎合神離的話,中央亦無足夠信心在普選後可以主導政局,沒有這個信心,對普選的開放步伐,也就會採取比較保守的態度了。

前瞻特首民望
王家英預期,經過一段日子的走下坡後,曾蔭權的民望,有機會在一月份反彈:「上一、兩個月的負面消息已出得七七八八了,我估計未來曾蔭權的得分,應可在六十、六十一分,到六十四、五分之間上落。」他說,六十五分左右是曾蔭權得分的瓶頸,若未來有什麼利好的政策、政網出台,為特首造勢,有機會攀得到,但要持續衝破至零五年上任時七十分的高位,卻不容易。

至於梁家傑,王家英估計在曾蔭權未宣佈競選連任前,梁的支持率短期內可再上升百分之五左右,至百分之廿七、八,即陳方安生的水平,但不超過三成。「因為超過三成,將被認為有實力擔任特首一職。」可是市民對梁家傑的管治能信心不足,他又沒有招攬足夠的政治人才組成自己的班底,予人單打獨鬥的感覺。何況他得到的支持中,不少來自對現任政府的反彈票,不是對他的信任票。

「畢竟選特首不是選明星。」王家英說。

Monday, January 01, 2007

全球化顛覆權力 你是主角

講者:哈佛商學院教授肯特教授(Dr. Rosabeth M. Kanter)

《時代》雜誌破天荒地挑選「你」(You)──全世界的網民──作為本年度的風雲人物,確認了看似微不足道的云云眾生,竟也有顛覆權力、稱霸世界的能量。其實早在全球化伊始,就已有不少人提出,結合互聯網的力量後,傳統由上而下的權力結構,將會面臨根本改變。哈佛商學院教授肯特女士(Dr. Rosabeth M. Kanter),是其中一個前瞻這趨勢的人。

肯特是殿堂級學者。她曾擔當哈佛商業期刊(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編輯,又當選過「世界最有權力的五十位女性」之一,獲榮譽博士學位二十二個。她上週應香港美國商會邀請發表午餐演說,大講全球化,沒有「世界是平的」之類的艱深理論,卻用親身經歷,講了三個小故事,畫龍點睛地勾勒了一些全球化的特質。

肯特深信,一九八九年是舉足輕重的一年。這年發生的連串國際事件,掀起全球化的序幕,柏林圍牆的倒塌是其中之一,因它促成歐洲共產主義的結束。在圍牆倒下不久,肯特和一位在匈牙利掌管經濟的部長晚膳。這位部長滔滔不絕,引用數據,大談貿易流量、油價、匯價等對國家經濟的影響。部長夫人是一位企業家,她只說了一句話:「我好想去購物(We want to go shopping)!」能無拘無束、想到哪購物就到哪購物,她期待已久。

肯特發現,部長的口若懸河,不及夫人一句就道出了全球化的精髓:一切將以消費者為中心。
過往生產商和服務供應商決定售賣什麼產品,消費者沒有主導權。可是隨全球化不斷推進,地域限制大大縮小,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到處消費,世界成了一個巨大的商場;消費者掌握的資訊越來越多,而企業面對來自全世界的競爭,也不能再閉門造車,必須迎合消費者的口味,才能突圍而出。

另外,全球化也促進了人才的流動和合作。肯特舉例,外人可能不知道,可是一直以來,IBM的埃及員工,和IBM的以色列同儕合作緊密──他們只要不談宗教和政治就可以了。

由此亦可見跨國企業對國際的影響,可能比一些國家還大。因為這些企業在世界各地都僱用了大量員工,又向他們灌輸差不多的企業文化、價值、理念。背景截然不同的人,因為受聘於同一集團,由此變得越來越相似。

最後,由於資訊交流自由,員工對僱主有什麼不滿,可以在很短時間內一傳千里,令企業不得不增加透明度,重視員工的訴求,使傳統的黑箱作業式企業管理,不再管用。肯特舉了一個例子:美國一家電信公司為了節省成本,決定減少能源的消耗,於是管理層想出一個法子──關掉熱水爐,不供應熱水。如此一來,每一個員工每天至少被提醒兩三次,公司對他們有多差。員工的不滿日益累積,並到處宣揚,這家公司不倒霉才怪。

延伸閱讀
肯特專長企管策略和領導力的研究,又鑽研在全球化框架下,企業面對的挑戰和變化,至今擁著作(包括合著的)共十六本,包括以下數本:
1. Confidence: How Winning Streaks & Losing Streaks Begin & End – 肯特的最新作品,比較優秀和失敗企業之不同。
2. The Change Masters – 被《金融時報》喻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企管著作之一。
3. When Giants Learn to Dance –肯特的得獎作品,研究IBM,AT&T,柯達等大企業,如何面對資訊時代的挑戰。後來IBM的前行政總裁Louis Gernstner也「回敬」了一本暢銷書:Who says that Elephants can’t Dance?(誰說大象不會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