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9, 2006

不是社論:盡吸人才 建珠三角成大香港

千呼萬喚,入境處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終在上週三出爐,並獲得良好反應。已有一名申請人在綜合計分中獲一百廿五分,有望成首位「優才」;而入境處自計劃推出後,平均每天接獲逾二百宗查詢,亦可見其吸引力。可惜優才計劃反應雖佳,但入境處「寧缺勿濫」、畏首畏尾,又自設限制把名額訂在一千名以內,在在顯示了他們的官僚和短淺眼光,反映他們對全球化趨勢的一知半解。

這樣下去,再好的優才計劃最終都可能雷聲大雨點小。因此,官員們必須先搞活思想,放開「大香港」心態,著眼未來香港/深圳的區域經濟發展,盡吸人才,始可以把一個好的優才計劃盡情發揮,為香港帶來最大效益。

入境處官員的畏首畏尾,反映在他們自設優才入境限額,和七年後才予優才居港權的規定上。這種表現,顯示官僚們根本不明白大勢所趨,仍緊抱不合時宜的保護主義,以為「寧缺勿濫」才是上策。錯了。全球化帶來的啟示是,在商業活動上,國家概念模糊化,跨國的區域經濟體(megalopolis)代之而起。跨國企業在全球搜刮人才,壯大自己的實力,只有這樣,才能稱霸全球。

最佳例子莫如各大球會對實力球員的求才若渴。且以球會車路士為例,這個「植根」英國的球會由俄羅斯首富擁有,旗下球員,絕非清一色英國人,反之,她向全世界搜羅人才──前鋒有德國的波歷克,中場是烏克蘭的舒夫真高──唯其如此,才能盡攬球壇精英,成為球場上的霸主。西班牙的皇馬,亦如出一轍。車路士可沒有設什麼輸入外地球員上限,倒是規定了英國人應佔的最少人數──即使落場踢時,可以一個英國人也沒有。

明白這個道理,就明白入境處的優才計劃,為什麼因為官僚的思想僵化而先天不足。在優才計劃公佈之前一天,政務司司長許仕仁轄下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亦發表了一項有關香港人口政策的諮詢文件。報告指出,隨香港生育率不斷下降、人口持續老化,未來香港可能面對沉重的挑戰,這包括勞動人口萎縮、長者的增加使醫療及福利開支高企、內地和海外人才擇木而棲等,最終減低香港的朝氣和活力。

由此可見,解決香港的人才不足,是刻不容緩的事。這一方面可從鼓勵甚至獎勵生育上著手,另一方面,就是輸入人才。生育率低是全球一線城市的共通點,倫敦和紐約的生育率雖然比香港略高,但好不到那點去。這些一線城市之所以能趷立不倒,和車路士、皇馬的策略並無二致:不問國藉,吸引最優秀的人才留為己用。如前所述,全球化模糊了國家的概念,由相鄰城市融合而成的各區域經濟體,比國家的發展更猛烈,甚至可以說帶動了整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最新一期《新聞週刊》以衞星圖片刻劃了地球上大約二十個大經濟體,其中有約一半位於美國,其於散落全球。這些區域經濟體僅佔全球約一成人口,但產生了世界上一半的經濟活動,以最大亦最歷史悠久的波士頓/華盛頓經濟體為例,她擁人口五千五百萬,生產近二萬五千億美元的經濟活動,為世上第四大經濟體,高於法國和英國。由此可見區域經濟融合的威力。

根據區域經濟融合的理論,人才滙聚時各人均可產生更大的生產力,這使得該地的經濟生產力呈幾何上升,在區域內意念流通更暢通、行動執行更迅速,又反過來使此地更具吸引力。人才滙聚的效果,甚至可以突破一些經濟學上的限制,例如曼克頓寸金尺土,樓價高得不合理,但仍有不少人前仆後繼,落戶於此。

香港資訊流通量高、法制建全、行低稅政策,這正是香港吸引人才之所在,亦解釋了為何入境處優才計劃一出爐,即獲熱烈反應。只要香港大開中門,歡迎全球人才進駐,按區域經濟發展的模式,香港仍可繼續在世界舞台上佔一席位;反之,若香港故步自封,則無異自掘墳墓,不但把送上門的人才拱手相讓,甚至有可能令這個城市最寶貴資產──人才──外流,最終損失慘重。

此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不要擔心人口太多,最終會令香港負苛不來。所謂長安不易居,不能適應此地劇烈競爭的人,自然會向中心城市的週圍遷移──這並非壞事,反而可令一線城市週邊的二線城市亦發展起來,與之構成更緊密的經濟合作體。因此,香港不但不要懼怕和深圳進一步合作,反而要加快兩地的融合,例如和深圳市政府商議,放寬一線收緊二線,為香港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此不但對香港有利,深圳亦可得益,是相得益彰之舉。這樣,香港/深圳才有足夠實力和大北京,或上海/南京等中國其他區域經濟體競爭,不被邊緣化。
入境處的優才計劃,雖然走出了第一步,但其背後理念卻無異開倒車。要力保香港的競爭優勢、力爭對香港有興趣的人才不被拒諸門外,入境處不要再等一年後再作檢討了,宜立即取消入境限制,加快批核優才居港權之速度,人才之爭爭朝夕,再拖下去,對香港百害無一利。

不是社論:惟願孩兒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

慈故能勇
儉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

Saturday, June 24, 2006

混血優勢 盡吸人才 香港一定得2006.6.24


步入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是各大企業必爭之地。知名顧問公司麥肯鍚的報告顯示,在未來五年,內地需要75,000名具國際視野的實力派新血來配合各企業的業務增務,但目前中國具這樣條件的人才,僅3,000至5,000人。

人才供不應求,令一些企業以為銀彈政策是挽留人才的必殺技,麥肯鍚公司全球資深董事兼大中華區領導人高安德(Andrew Grant)指出,這是錯的──若有人為了錢加入這家公司,將來他也必將因為更多的錢而離開它。高薪養才此路不通,高安德說,恰如其反,企業不妨以較低的起薪點聘請新人,在三至五年後,才給予其合理的市場價格──彼時其薪酬增長應呈幾何級,而非綫性,上升。怎樣令初出茅廬的新人在三至五內脫胎換骨、展示飛躍的進步,並為企業帶來最大回報,高安德有絕招。

如果有看過近代企管聖經Good to Great(台譯:《從A到A+》;中譯:《從優秀到卓越》),或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推薦的暢銷書Tipping Point(《引爆點》),閣下可能對S-Curve這個概念不感陌生。簡單來說,不論企業的成長,或意念的傳播,皆非呈綫性以均速發展,它們發展的趨勢,是呈幾何級的S形。在事物發展初期,進度緩慢,增長不明顯,但當累積了一定「能量」或具體點說,累積了足夠的「臨界多數」(critical mass)後,事物會瞬間突飛猛進,以幾何級數上升,直至意念被社會充分吸收後,或企業已充分發揮本身潛力後,才出現平坦的高原期。細菌的繁殖便是一例。

高安德把這個概念套用在新人的職場發展上──他強調這不光是中國人獨有的發展趨勢,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並指出,在聘請新人的首二至三年,企業不能預期他們會帶給公司什麼回報。這個階段,是新人實力和經驗的累積期,也是企業的投資期。此情況在中國尤為明顯,因為相對歐美新人甫上班已準備就緒並蓄勢待發,內地新人通常只有60% ready(六成熟),他們需要更多培訓才能追上西方新人的起點。由於公司投放較多資源於人才培訓上,而新人又未能為公司帶來可觀回報,在這階段,工資宜少不宜多。

三到五年後,是新人的轉型期。在麥肯鍚,可能有大部份人會被請離場,剩下的繼續接受更高難度的挑戰;在其他公司,有實力的新人們開始尋覓新的發展空間,實力稍遜的,或已出現疲態,不宜更上層樓。這時才是企業使出銀彈政策的時機:對於那些準備就緒隨時飛龍在天的新人來說,他們的工資,可能是入職時的三倍──因為他們的實力、或說白一點、其市場價值,已騰飛了三倍。企業不應對他們吝嗇──這是「新人王」展示高投資回報的階段。有些「不識貨」的企業,在這個階段拒絕了實力新人的「草裙舞」,這不啻是他們的最大損失,可謂血本無歸。

除了發掘具潛質的新人外,高安德提醒內地企業萬不可忽視職業女性的力量,因為她們往往展現了比男性更強的實力。Girl Power(女性力量)在內地尤為明顯,原因有四:
1.「女子能頂半邊天」──自立國後,這句口號在內地社會人人瑯瑯上口。因此在文化上,內地應比西方國家更接受女性當權的思想。
2. 一孩政策使內地婦女即使在生育後,也沒有太大的負擔,加上夫婦二人上一代(即孩子的祖父輩)對獨生子的關愛,使她們可放心在職場上繼續打拼。
3. 幼兒托管服務在內地的收費,遠比在西方國家的經濟。
4. 她們來自家庭或經濟上的壓力較小。

不過,高安德亦補充,內地婦女比西方婦女對自我的要求更高。她們很多是完美主義者,渴望在職場和家庭中擔當完美的角色──完美的員工、配偶、母親和女兒。因此企業在聘用這批女將時,必須對她們更加體諒,給予她們更多彈性,助她們在家庭和職場上掌握平衡。高安德說,麥肯鍚中國自加強了這方面的關注後,女性員工的流失率大幅減少,員工願意留下的比率自20%攀升至50至60%。

最後,高安德提出了 “hybrid vigor”(混血優勢)這概念──而這也是香港人在被邊緣化的危機裏,所擁有的終極武器。高安德說,一頭狗跟一頭羊並不能進行交配,生出集二者優點的下一代;但兩頭品種相異的羊,卻可以。他打這個比喻的意思是說,西方人的管治模式或智慧,不能硬套在內地身上,因此西方人進入大陸市場,鮮有不碰釘的。但香港人卻不同了。香港人可能是全世界在接受西方思想影響下、文化上和大陸人最相似的「外國人」,我們混合了兩者的優勢:地理上擁成熟的市場環境,思想上具優秀的管理經驗,加上中國式的傳統觀念,在全球化浪潮中、在人人覬覦中國市場的今天,香港人具有不可取代的優勢。

雖然他斬釘截鐵地說香港人被邊緣化這一說法是錯的,但他強調,香港人要居安思危,特別是在人口政策上,應該更加進取和更加「揀擇」,要爭取更大的輸入人才主導權,盡量吸納優質人才,而不是過濾他們。他笑說,香港人自開埠以來就擅於搞貿易做生意,擔當中間人、轉口站的角色,到了今天,仍可發揮此優勢,只是交易的不是商品,是人才。

Caption: 高安德是紐西蘭的「羅德學人」(Rhodes Scholar),肆業於英國牛津大學。他九二年加入悉尼麥肯鍚,零三年被調往大中華區麥肯鍚,今為其領導人。

Friday, June 16, 2006

中印共創環球經濟新秩序2006.6.17

講者:S. Ramadorai(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行政總裁)

中國和印度,世上最古老的兩個國度,其友誼始於公元前二百年,延續了逾一千載。期間中國向印度提供了物質文明,輸出絲綢、瓷器和水果;印度則向中國提供了精神文明──佛教自傳入後,影響至今,善惡、因果、慈悲是大部份中國人自小就接受了的觀念,如今再被領導人引為抒緩社會貧富懸殊的一帖藥方。

第二個千禧年來臨,古老的巨人被喚醒,中國成了躍飛的龍,印度則是插上翅膀的象,雙雙成了西方人眼中「金磚四國」(另包括巴西和俄羅斯)的之一。環球軟件服務業之首、亞太區資訊科技龍頭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TCS)行政總裁Mr. S.Ramadorai,日前來港出席講座,以中印的合作與機遇為題,大談兩國在經濟發展上,如何共跳探戈,更上層樓。

開宗明義,S.Ramadorai列舉了三項中印為全球提供的機遇:
1. 世界級企業。舉例,TCS就是一所植根印度、但在全球五十三個國家設點的跨國企業,它不但與微軟組成聯營公司(Joint Venture)進行投資,更透過網路為先進國家提供工作機會。
2. 龐大的中產消費群。誰能抗拒擁有十億人口的新興市場?
3. 分工合作。中國的製造業,和印度的服務業,如太極陰陽,互相輝映,相得益彰。

但中國和印度亦各自面對阻力不小的挑戰,雙方如何捨短補長、互補不足,將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在印度,
1. 基建設施遠遠落後先進國家。
2. 監管、特別在金融市場方面,尚有不足。較早前發生的小股災便暴露了其缺陷。
3. 女性和年輕人的就業率不足,適合他們的工種欠奉。

至於中國,則存在金融市場發展欠成熟和國民英語欠佳的問題。S.Ramadorai認為,如兩國加強交流,特別是着重兩者成功經驗的分享和求同存異,對雙方均有莫大裨益。他進一步指出,目前資訊科技業佔了印度人均生產總值(GDP)的百分之五,預計三年內將達百分之七;但當中國59%的出口來自製造業時,印度的製造業卻僅佔全國出口之15%,他深信印度需要在這方面加把勁,因此他們向中國取經的地方多著。

S.Ramadorai預測,隨全球化的深化,意念、人才、物流與資訊的流通將更發達,令全球均大為得益。此外,服務業和製造業的界綫會越來越模糊,因此中印這對結緣已千年的朋友,可藉此強強聯手,共同打造環球新秩序。

S.Ramadorai認為,人才不足是兩國發展的瓶頸,因此以TCS為例,他們早就進佔大學校園,聘請最好的畢業生並為他們提供最密集的在職培訓,冀製造更多專業人才服務公司。因此,目前為青島市政府提供諮詢服務的TCS,被問及給予了客戶什麼意見時,S.Ramadorai笑言:“I ask them to produce more guys so we can absorb them.”(我叫他們培養多些人才,那我們便可以盡情吸納)。

至於怎麼看美國在中印之間的角色,S.Ramadorai一派商人口脗:「不過是為了多做些生意而已!」。他說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對印度,美國的最終目標是希望多賺錢,擴大其資本家的世界版圖。他避談了美國在中印之間掀起微妙制衡關係的意慾。

Friday, June 09, 2006

港深合作之機遇­ 2006.6.10

講者:劉遵義(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早在港深合作的討論還沒有今天的白熱化時,位於沙田的中文大學,其實已開始悄悄地和深圳「一體化」了──中大和深圳市僅廿多分鐘車程,中大學生往深圳買書購物,可以說比到銅鑼灣還方便。難怪中大校長劉遵義和深圳常務副市長劉應力於週二的公開講座中,多次提到中大要在深圳建第二校園,好使兩者親上加親。

港深兩地的合作,不限於學術或高等教育上。
劉遵義以「港深合作之機遇­」為題,指出兩地合作的多種可能性,及為增加兩地交流而作出一些極具參考價值的建議。

劉遵義說,找合作的夥伴,兩者越不一樣越好,這樣雙方的優勢互補才越強,而產生的利益也越大。他說香港的優勢在於:
高等教育,人才培訓;
良好法規,重視企業的監管和透明度,及知識產權的保護;
優秀和成熟的資本與金融市場。

深圳則擁有高科技人才和產業。港深兩地配合,可成為南中國,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服務中心,提供金融、後勤、運輸、設計及營銷、廣告、旅遊、教育等高增值服務。

按劉遵義的觀察,未來十至二十年,兩地環境將會出現以下的主要變化:
人民幣有望於十年內達到自由兌換,屆時港人可能不再持有港幣,改用人民幣;
環球貿易增長將會從目前GDP增長的三至四倍,遞減至與之相若。換言之,貿易將不再是香港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隨中國加入世貿的深化,貨物經香港進入內地的意願將大減,一度是香港支柱的轉口貿易,恐遭邊緣化。

為促進港深進一步合作,劉遵義向深圳市提出「放鬆一綫,拉緊二綫」的建議。
他說,深圳市可以考慮將邊防檢查站北移至二綫,使港人可以自由往返香港和深圳一綫地區。屆時香港可以保持入境檢查,而把出境檢查取消,依賴深圳市做好二綫的邊防檢查,令兩地進一步融合。這樣,深圳幾可成為與港媲美的自由港。
深圳市更可進一步考慮讓香港車輛進入深圳,使兩地人流物流更暢旺。

除了在官方層面的增加融合外,劉遵長說,香港人應該多說點普通話,而深圳人也應該多說些英語,令雙方的溝通更佳。

就港深兩地的人才共融,深圳市常務副市長劉應力也打了一個很好的比方。他說,在內地,最精英的人才都往北京、上海去了;可是,深圳有的卻是創新的人才──這和香港不謀而合。一般海歸派(留學返國生)回到故鄉發展,是因為一份「回家情結」;但到深圳來闖天下的海歸,卻因為一份「創業情結」。這份冒險精神和香港人的打拼精神一脈相連。

劉應力稱他們很明白香港人到深圳工作時,對治安的擔憂和關注。他表示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視這方面,並會增加公安部門的人手。他指深圳市的犯案率正在下降,而市政府則會繼續不懈努力。

Monday, June 05, 2006

巴士阿叔熱爆媒介網絡堀金2006.6.3


專訪:林永君(慧科訊業有限公司創辦人及V.D.O. Corpration行政總裁)

個多月前,三十四歲的慧科訊業有限公司(WiserNews)創辦人林永君和朋友,還有幾個廿多歲的年青人食飯。席上那幾個年青人興緻勃勃地分享自己打網球的經驗,繪形繪聲,並相約改天一起切磋。這時林永君的朋友忍不住插嘴說上幾句,好等自己看起來和年青的沒有代溝。豈知朋友甫說完,年青人如恍然大悟:「哦,原來你在說真的網球!」

原來這群年青人在席上談過不休的,是電腦上的模擬網球遊戲,並非落場揮拍打的那種「傳統的」運動。林永君深受震撼。

26歲年輕人 不買報紙或唱片

他去年開始在中大新聞系兼教新媒體碩士課程,心中一直醞釀對傳統文本媒體(text-based media)的懷疑,認為科網形成後市場尚未真正走進新媒體(rich media,以影像和音效為主)時代。年青人一句話,讓他感到新媒體時代已經準備就緒,當中潛藏的商機無可估計。

林永君首先研究這群出生於八十年代、被稱為「網絡世代」(Net Generation)的年青人有什麼特徵,這是他的發現:
· 網絡世代一般不超過二十六歲;
· 他們約在中三時擁有第一部個人電腦,其時幾乎所有電腦已安裝了視窗95──即具備上網功能。
· 他們從雅虎等入門網站讀取新聞,可能從未買過報紙;聽音樂以MP3為主,幾乎不沾手唱片。

網絡世代的生活模式從根本上顛覆了整個傳媒生態。舉例,傳統媒介的載體和資訊密不可分:要聽歌,你需要買唱片;要看新聞,你得買報紙。但來到新媒體時代,載體和資訊可以完全分隔──用過iTunes的人都會明白,買歌可以不必買唱片;看新聞和買報紙沒有必然關係。此外,以文本為主的傳統媒介,跳不出以提供資訊為主的框框;但新媒體揉合影像和聲音,除資訊外,更可提供大量娛樂。由網絡世代帶動,文本時代已經夕陽西下,新媒體即將取而代之。

外地設點 香港作用最重要

過去新媒體之所以舉步維艱,因為寬頻尚未普及,影音的傳輸受到限制。但到今天,全球寬頻滲透率已超過百分之四十,其中以南韓和香港領先全球,內地和日本也不落後。林永君深信一切已準備就緒,他開始馬不停蹄地進行心中的藍海策略。

林永君的藍海是這樣的:他將成立一個靠廣告維持的網站,它有幾個組成部份──
· 內容供應:提供多段以數分鐘為限的片段,例如電影預告
· 影像編輯:網站提供一系列剪接和混音軟件,讓用家對片段進行編輯,並讓公眾瀏覽與評分
· 片段轉售:最受歡迎的片段可售予流動電話網絡供應商,轉售公眾

近期熱爆的「巴士阿叔」事件,是林永君藍海的最佳示範。目前林已在北京成立了技術部門,並在香港、東京和北京設點。他的意念並得到來自香港和日本的「天使投資者」(Angel Investors;創投基金一種)垂青,期望四個月後可以營運。

有別於十年前,香港廠家為了成本效益而把技術或後勤部門設在內地,林永君把技術部門設在北京並非為了省錢──他看中的是內地的龐大市場。只有貼近這個市場,才能掌握這個由消費者帶動的產業,賺取最大利潤。

但這不表示香港被邊緣化。恰恰相反,林永君說香港是他整個計劃中最吃重的部份。這有兩個方面:
· 北京的技術部門,由香港的資深設計師和管理人員領軍。原因有三:香港人具國際視野,有豐富的營商經驗;香港人的創意大大領先內地;香港人靈活,不但掌握了內地人的營商模式,最重要的,是香港人尊重知識產權,不會為個人利益出賣公司產品。
· 即使在東京和北京均已設點,林永君也不可能放棄香港,因為本地法治完善,資金籌集能力強勁,而且其創意工業領先亞洲。

Side Box(美國例子):幾元一份報紙 成就百億生意

今天的網絡世代是不超過廿六歲的年青人;八年前,也是廿六歲的林永君,得到政府創新科技基金資助,創立了他第一盤生意:慧科訊業有限公司(WiseNews)。

相信現今沒有一個大學生未用過Wisers;它更是各傳媒、公營機構、公關公司營運的一部份。這是一個典型知識經濟的產物:高增值、高度專業、高擴散(概念複製性強),並取代勞動和資本,以知識為產業結構的生產要素。

說穿了,慧科的服務概念極簡單。報紙的售價很便宜,資訊在香港泛濫至幾乎不值錢。慧科不是提供資訊;它提供的是資訊過濾服務。其增值在於:
· 以關鍵字和搜尋資料庫(search database)為客戶提供過濾條件(criteria)
· 把搜尋所得的資訊,作出分類(folder)和排序(order),方便閱讀

慧科自其五百多名客戶中收取月費維持運作,收入與其內容供應商──即中港台英美等地接近六百份媒體──分帳,締造雙贏。慧科向客戶收取的月費,由四千元至十萬元不等,關鍵在資訊處理的複雜度和分類的多少。林永君不便透露慧科的營業額,但據他研究,類似的公司在英美至少有三家: Lexis Nexis(倫敦),Thomson及Factiva,每間公司每年營業額超過十億美元(七十八億港元),除Factiva外,其餘兩家已上市。至於慧科,它在香港幾乎是獨市生意,並擁有先行者優勢,其發言人指其每月營業額接近一千萬港元。

不是社論:金磚四國 以俄為尊

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經濟表現凌厲,其中以中印最獲投資者青睞,短期有望繼續被看高一線。但若從長綫觀望,則俄羅斯因為擁有豐富能源,並且在普京領導下積極改善官僚陃習,可望在全球以能源為主調的列強競爭中,東山再起。

中國是世界工廠,出口強勁,熱錢紛紛炒作人民幣升值;印度資訊科技業一日千里,其服務業漸見中國製造業的規模,亦有機會在知識經濟中突圍而出。可是金融體制始終是內地發展的障礙,貪污官僚亦拖著國家發展的後腿;而印度最近爆發的小股災,亦揭示了她在金融監管上的不足之處。但最大問題是,中印的能源儲備,不足以支持兩國長期穩定發展。

中國每天石油消耗達七百萬桶,其中由中東進口的超過一半。目前石油價格高企,布蘭特期油每桶已升穿七十美元,國家能源負擔日益沉重,並且尚未找到完善解決之道,令國家主席胡錦濤也得頻頻出訪,四處尋油。印度的清況更堪虞,按Oil & Gas Journal零六年一月的估計,她的天然石油蘊藏量僅及中國的三分之一,即少於六十億桶,分分鐘出現能源危機,拖慢社會發展進程。

在此形勢下,俄羅斯因為幅員廣大,石油、天然氣和煤礦含量豐富,在全球能源爭奪戰中,有機會乘勢而起。

眾所週知,小布殊以反恐為名南征北討,實際上是覬覦中東國家豐富的油藏,期望盡握石油,一統天下。阿富汗已成美國囊中之物,伊朗顯然是下一個目標。按美國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零四年年報顯示,美國石油儲備約為二百億桶,天然氣含量則接近二萬億平方公尺。至於俄羅斯,自蘇聯解體後,由於許多中亞國家紛紛獨立,油儲已大不如前,但其石油儲備仍高達七百二十億桶,為世界第八;天然氣含量接近十七萬億平方公尺,全球第一。基於這項優勢,俄羅斯至少可從兩方面扭轉全球局勢:

第一,藉油氣價格高企,增加國家庫房收入,令國家經濟自谷底反彈。有分析指列根時代為打擊前蘇聯,曾拉攏伊拉克等產油國,壓低國際市場的石油價格,令蘇聯最大輸出收入大減,致改革經濟乏力。反過來說,如今時移勢易,能源價格有升無跌,油價將升至百元一桶的說法高唱入雲,俄羅斯如能把握此項優勢,可望大發石油財,借此助力發展國家經濟。

第二,利用其他國家對俄羅斯能源輸出的依賴箝制之,並換取最大利益。四分之一歐洲石油由俄羅斯供應,若俄國向歐洲說不,威脅中斷供應,歐洲亦奈何不得。另一明顯例子是中國。由於能源儲備有限,供應緊張,而中東的海上石油運輸又被美國所箝制,中國一直希望和俄國達成協議,舖設油管,循陸路石油東送。可是俄羅斯卻攞出一副你急我唔急的恣態,屬意價高者得;加上日本這個程咬金,中俄之間能否水到渠成,仍充滿變數。即使最後如願以償,然因為中國的命脈掌握在俄國之手,將來發生年初烏克蘭「斷氣」的情況亦未可知。

除此以外,不得不提俄羅斯總統普京,近日在國內雷厲風行的反貪運動。貪污腐化消耗國家競爭力,輕則大大影響經濟發展,重則引致亡國。俄國一項民調顯示,普羅大眾每年得額外付出三十億美元「換好處」,解決日常生活問題;工商界每年送出的紅包更上千億美元,不可謂不駭人。普京近日鐵腕肅貪,已落馬的俄國高官從海關系統、聯邦安全局到內務部均有,可見其決心。

另一方面,為掌握石油行業,早於去年夏天,普京已向俄國首富霍多爾可夫斯基、尤斯科石油公司總裁開刀。下一個目標,是把國營油氣公司Gazprom上市,藉此改革國企陃習,增加效率。

由此可見,俄羅斯欲借能源此軟實力力谷經濟,捲土重來,投資者若看好金磚四國之前景,不得不察此要點,甚或避重就輕,調整投資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