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24, 2009

奧巴馬演說熱轉冷 政治計算精

專訪: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

是我們期望太高嗎?

1月20日,奧巴馬在寒風澟洌下,以萬民景仰的姿態,第一次以「美國總統」的身份發言。為了迎接這高潮的一刻,200萬置身其中的美國民眾屏息靜氣,無數守候在電視機與網絡前的世界公民急不及待。可惜奧巴馬的就職演說,似乎多了平實,少了激昂。

比較奧巴馬過去的演講,其就職演顯得太「冷」了。在競選期間,奧巴馬發表過許多令人熱血沸騰的演講,他最喜歡以一系列排比句,一步一步令群眾情緒逐級升溫,然後在關鍵時刻,振臂一呼:「Yes We Can!」(我們做得到!)。這種激昂的風格在11月的勝利演說中表露無遺:在演講的尾聲,他每講完一段話,就喊出「Yes We Can」,連續七次。可惜在是次就職演說中,奧巴馬卻捨棄了這個指定動作。

馬英九亂開期票 令民眾失望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相信,奧巴馬的由熱轉冷,是司編家們(spin doctor)精心策劃的結果:「若不斷把期望升溫,就會落得馬英九那樣的下場。」馬英九沒有做好期望管理,從頭到尾都在強調經濟『馬上好』,結果上任後無法立即交出成績,就教台灣人民大失所望。奧巴馬明知美國經濟問題深重,不能一蹴而就,唯有出手降溫。

「從政治化粧的角度看,這是聰明之舉;但從理想主義角度出發,卻無異於背叛選民。」蔡子強說。

另一個不同之處是,在是次就職演說中,奧巴馬揚棄了「Change」(改變;只出現過兩次),換上「Nation」(國家;共十五次),還強調美國進入了「負責任的新年代」(A new era of responsibility)。這篇演辭,感覺略為乏味。

「國家」、「責任」、「道德」等,都是比較保守的理念,與奧巴馬在競選時強調的那套破舊立新、改朝換代,截然不同。他在就職演說中使用這些右傾的字眼,反映了什麼?

蔡子強一語道破:「講『權利』,是選舉的語言;講『責任』,才是治國的語言。」他在一篇文章裏寫道。

蔡子強進一步解畫:「為了推翻現政府,選舉的時候當然要講『改變』;但主政後想改善政府,唯有叫民眾『堅忍』。」
這篇演辭的訊息是:美國的經濟太差,面臨的處境太艱難,國民必須延續先賢的立國精神,才能走出困境。蔡子強說,列根當年的就職演說,也傳遞了差不多的主題,但技巧更勝一籌(見另文)。

內容左右逢源 顯從政經驗淺

除了以「選舉語言」去解釋奧巴馬的風格轉變外,蔡子強說,其就職演說中表現出來的左右逢源(例如既說要把伊拉克交還給該國人民,又說對打擊恐佈活動不會猶疑;既說要逆轉正在變暖的地球,又說不會為自己的生活方式致歉),也反映了從政經驗尚淺的奧巴馬,尚未形成清晰的世界觀或強烈的治國理念,只好模棱兩可。

奧巴馬的就職演說無異可以更好,但比照中國領導人死板板的講話,已是雲泥之別。古代中國講究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但到了現代,惟恐講了什麼不該說的話被對手藉詞攻擊,政治人物的講話永遠小心奕奕,不偏不倚。蔡子強說,近年唯有總理溫家寶的講話較有人情味,使人感動。

「在中國,取悅群眾不是成為政治領導的途徑。政治人物想在黨內鬥爭中取得勝利,講話就不能有棱角。」蔡子強說。

在美國,一篇曠古礫今的演說足以打造出一位政治家──奧巴馬就是個好例子。但同樣情況若要發生在中國,看來還有一段路。

***

前人取經:列根演說更優雅 表達完整

和前人相比,蔡子強認為奧巴馬的就職演說只能算中庸之作,比起列根81年的就職演說,猶有不及:

「列根不單描述了當時美國的境況有多逼在眉睫,更開出處方:政府才是問題所在。他又以偉人來烘托殉國的小兵Martin Treptow,喚起國民的承擔精神。他的用字更優雅,文氣更連貫,價值觀與信念也表達得更完整。」

其實細心閱讀奧巴馬的就職演說,會發現它帶著不少前美國總統的影子:

-他在尾聲引述了立國那年,美國國父華盛頓在嚴冬中激勵子民的話。這樣的敘述手法,與列根在81年的就職演說中,以小兵Martin Treptow的故事作結,如出一轍。

-他說,這是「負責的年代」(era of responsibility),與甘廼迪的「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而要問你為國家做了什麼」,理念相同。

-列根說過,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克林頓則主張小政府,認為政府不是問題,也不要期望政府能解決一切問題;奧巴馬的講法和前兩者都不一樣,他說不要去討論政府過大還是過小,關鍵在於政府是否有效。

奧巴馬藉與過去對話,表現了他的務實。

延伸閱讀:
《美國總統的七門課》,大衛.葛根(David Gergen)著
《打造美國總統》,彭滂沱著
《新君王論II》,蔡子強著

Saturday, January 03, 2009

勞資以和為貴 免釀「工運年」

專訪:趙其琨浸會大學管理學系教授)、呂漢光(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好不容易送走2008年,2009年卻被形容為更難捱的一年。迎接市民的不但是財富縮水,更有可能是飯碗不保。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還預言,今年將是「工運年」,看來打算摩拳擦掌。


  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呂漢光對前景的展望,沒有主流那樣灰:「09年沒有香港人想像中差的!」他的樂觀,來自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當全世界的經濟增長只有『0』的時候,中國卻在全力『保八』,期望有7至8%正增長,香港受惠於中國效應,今年經濟不會太差。」

  他認為人的心理預期使經濟比實際更差,港人不必反應過敏:「恒指跌幅比道瓊斯指數還低,難道我們的經濟比美國更糟嗎?有銀行倒閉了嗎?不見得。」他相信只有個別行業如餐飲、旅遊和高消費零售會艱苦經營,失業與企業倒閉情形會比較嚴重。

  浸會大學管理學系教授趙其琨卻對未來前景,尤其失業問題,感到擔憂:「過去20年,香港失業率的按季波幅都在0.3%之內,但我預計未來兩至三季,跌幅將擴大至0.5%。」他擔心未來緊張的勞資關係,將成為引爆香港社會福利問題的導火綫,影響社會和諧。

  無論如何,就業市場勢必成為今年主導議題之一。在裁員、倒閉、失業的陰霾下,政府、僱主與僱員,各自該如何應對?

政府:誠信威望 應大力改進

  「不要再說甚麼『最壞的情況還未來臨』了!」呂漢光慨歎,現在市民最缺的是信心,高官卻一味強化負面預期,為甚麼不多給予正面信息呢?

  「滙豐銀行月前宣布增設50億美元中小企貸款資金,其中5億用於香港。高官應該大力宣傳這些好消息,並鼓勵其他銀行效法。」的確,作為本地龍頭銀行,滙豐此舉不但可助其中小企客戶度過難關、減少本身呆壞帳、搶佔市場,更有利社會,在逆市下是很有戰略眼光的一着。

  趙其琨也對政府的表現感到失望:「在僱主、僱員、政府三方中,政府本來起着緩衝、潤滑的角色,可是如今特區政府勢弱,在商界利益與基層福祉之間,無從平衡。」他認為政府必須大力改進誠信與威望,努力運用其中間人角色,說服商界減少裁員。

  此外,呂漢光還敦促政府要多在內地下功夫:「應該在每個國家『五年計劃』前兩三年就開始游說工作——不是要把香港放進國家的計劃裏去,而是要動腦筋思考香港怎樣去配合其他省市的需求,主動去提供服務。」

僱主:公開盤數 讓員工了解

  趙其琨認為,僱主在97與03年逆市時要求僱員共度時艱,04年經濟好轉時卻沒有兌現與僱員共享成果的承諾,造成今天勞資關係薄弱的惡果。

  「做生意向來注重兩條底綫:營業額與盈利。但商界不妨略為放寬對盈利的最低要求,好令員工安心些。只要他們多做,營業額上升了,自然能帶動盈利好轉。如果非減薪、凍薪不可,就要承諾不裁員。」趙其琨希望企業的人力資源部有勇氣和智慧說服僱主不要裁員,要建立同舟共濟的僱傭關係,而非純綷的買與賣。

  呂漢光比較同情僱主,認為目前勞資關係緊張,是因為雙方對前景的看法有落差:「老闆比較前瞻,一旦手上沒有單,就知道未來數月情況會很險峻;員工只曉得今天仍有工開,怎會明白老闆的擔憂?」想消弭這種落差,呂漢光覺得僱主不必「收埋盤數」,要坦白讓員工了解公司的狀況,爭取員工支持。

  「只要肯攤開來說,不要動不動就對立起來,雙方斡旋的空間就大得多。譬如說以無薪假來代替裁員,一樣可以節省勞工成本。」呂漢光說。

僱員自強 最低工資應爭取

  大環境倘若不順遂,個人力量如此單薄,怎能扭轉乾坤?呂漢光期望打工仔自強,趙其琨則寄望政府不要放棄爭取「最低工資」。

  「不要當自己是打工仔,要把工作當成自己的生意來看,才能激發個人的積極性。」呂漢光說,當OT(加班)少了,就把多餘的時間用來增值吧。不一定讀甚麼文憑,只要多為自己的出路籌謀、多留意就業資訊,也是投資的一種。

  趙其琨說即使經濟轉壞,也不可擱置「最低工資」,因為貧富懸殊與社會流動性不足,得通過「最低工資」來保障大部分基層。但他強調,「前提是必須有充分的福利配套,以保障最弱勢的社群,免他們反被僱主以『最低工資』為藉口,而首先遭殃。」

  對政府、僱主與僱員的角色,兩位學者的觀點或有不同,但在對政黨的態度上,卻相當一致。

  趙其琨說:「今年不致成為『工運年』,但工會活動勢趨活躍,運輸與飲食業尤甚……希望政治組織不要有風駛盡 ,勿單看自己的利益或選票。」他最怕再有甚麼突發性的天災人禍,令社會承受不住。

  呂漢光說:「市民對前景人人自危,因為政黨與工會不斷強化經濟轉差的負面信息……政黨應少搞分化,放下僱主必然剝削僱員的心態,才有望令雙方和衷共濟。」可惜要有成熟的政黨,先要有成熟的選民。這是否短期內可以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