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14, 2008

A Tale of Three Cities - a sequel

“「偉大的城市不是被設計出來的。這是點滴的累積、地理的優勢、歷史的意外。這是個有機的過程,我不相信它可以被複製。」”

講者:Michael Elliot(《時代》雜誌編輯)

  為《時代》雜誌撰寫「三城記」(A Tale of Three Cities)、封面專題「紐.倫.港」(Ny-lon-kong)的編輯Michael Elliot,上周來了香港。他出席香港美國商會的午宴,席間不但再度點評了三城的優勢,也談到了它們最大的危機。

  雖曰「亞洲國際都會」,但誰都知道,香港的實力,尚未足以和紐約與倫敦並駕齊驅。能叨光成為三城之一,只因為香港好福氣,恰巧沾上了四大優勢:

國際都會條件 非人工可打造

  (1)港口城市——Michael Elliot說,如果你不能望到大海,你就不能成為世界級的大都會。紐約、倫敦、香港,都曾是繁榮的海港。大海帶來了商旅,商旅牽動了一連串服務業——法律、物流、會計、金融——由此應運而生。

  (2)人才樞紐——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紐約更是其中的表表者,這裏有超過三分一(34%)人來自外地,比倫敦的31%稍多;而香港更是活脫脫的移民城市,大部分人口均自中國遷來。不同種族、文化、歷史的交雜,豐富了這些城市的DNA,使之充滿活力。

  (3)全球商貿——世界三大股票市場分別位於紐倫港三地,它們是全球商貿的中心。

  (4)都會精神——錢不是一切。這些城市的文化質素、創新精神、公共服務,都必須達到世界一流的標準,才能保持鰲頭獨佔。但這正是香港最弱的環節。

  綜合這四點,一個世界都會顯然不能被「設計」出來。Michael Elliot說,一些城市如杜拜,很想把自己打造成另一個紐倫港,他們找最好的建築師、建最好的機場、引入世界名店、甚至買下一個球隊,但是,「偉大的城市不是被設計出來的。這是點滴的累積、地理的優勢、歷史的意外。這是個有機的過程,我不相信它可以被複製。」Michael Elliot說。

  紐倫港雖然得天獨厚,但十年後能否保持領先地位?Michael Elliot說三城各有自己的憂慮:

對手非內地 教育環保須改善

  紐約——「紐約已經享受了二十年的黃金盛世,但此地種族問題複雜,非裔地位較低,西班牙人教育機會不多,都是隱患。」

  倫敦——「基建設施可能追不上發展步伐。」

  香港——「這端視能否在亞太地區保持強勢地位。內地城市不是香港的挑戰,它們要好幾代才能追上香港。但香港有本身問題,例如教育制度和空氣質素。」

  他還補充道,香港在各方面的發展並不平均:「金融,很好;傳播,不錯;科技,不那麼好;專業服務,滿意;空氣質素,可怕;教育,難說。這中間有些因素,會令人才對此地不再戀棧。」Michael Elliot認為,香港是一個「中國人的國際城市」,地理位置優越,大有條件成為整個亞太區的大學樞紐,應從這方面多作盤算,以吸引最優秀的人才。

  Michael Elliot還提到,前英國駐港總領事柏聖文離職前曾回應「紐倫港」之說,謂香港文化水平有待改善、英文水準日漸低落,這是對香港的當頭棒喝。

Saturday, June 07, 2008

吸兩岸資金 三通可利香港

"撇開短期影響不談,郭國全說,一個和平穩定的兩岸局勢,將對整個東南亞包括香港有利。"

講者:郭國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經濟顧問)

  扁下馬上,兩岸關係迅速趨暖。「胡吳會」(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後,兩會(海協會╱海基會)復談在望,周末包機與開放觀光亦箭在弦上。兩岸三通是大勢所趨,向以中介人自居的香港,看來斯人獨憔悴。香港應該怎麼走?

◆局勢和平 可增總體經濟量◆

  周一舉辦的「香港論壇」,以「兩岸三通的機遇與展望」為題,廣邀中港台政商名人集思廣益。談到香港前景時,各人竟不約而同以「短期負面影響難免,長遠卻有利」為主旋律。

  如此眾口一詞,聽來頗有「安撫」的意味。政府經濟顧問郭國全是首位發言人,在兩岸三通的前提下,他如此為香港把脈:

  「全球化令各國經貿往來密切,不管三不三通,從實際效果上看,三通根本在逐漸發展中。」

  他舉例,「以通郵為例,——電郵、漫遊、電話會議——兩岸不是早就互通了嗎?」

  郭國全認為三通後,短期內香港某些行業,如轉運、貿易與旅遊,會受到衝擊,但情況不會如想像中嚴重。以轉運為例:

  「兩岸經香港轉運的貨物,其實只佔整體轉運量的7%,所以香港轉運港的地位,不會一下子消失……我相信南中國其他港口的發展,對香港轉口貿易的影響可能比三通更大。」

  他補充,中國與全球許多國家都沒有貿易限制,然不少貨物也經過香港轉口,可見轉運未必和三通有關,「而是有需要這樣做。」

  三通便利兩岸人流,香港的航空及旅遊業或會受挫,但換個角度看,「當多了內地遊客去台灣時,說不定也會多了人繞道香港?」郭國全說。席上有發言人附和,謂業界已經有人赴台,探討把旅客南接香港的可能性,反應迅速。

  撇開短期影響不談,郭國全說,一個和平穩定的兩岸局勢,將對整個東南亞包括香港有利。香港的中介地位雖然有可能受損,但卻可思考如何促進新的區域合作、產業轉移與分工布局,以提升三地的總體經濟量。他指出香港至少有兩個方向:

  其一,是金融中心。郭國全回應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的開幕致辭說,目前在港上市的台資共有60間,將來兩岸通商日多,期望更多台資選擇來港上市,壯大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實力。

  其二,是總部經濟。香港的配套設施完善,憑法治、會計制度、資金自由流動等優勢,是兩岸設立總部的理想之地。

◆北上覓商機 港台最佳拍檔◆

  總之,港人不必擔心三通有可能帶來的短暫影響,反而應着眼長遠如何因應格局變化,重新適應,拓展新方向。

  郭國全作為政府經濟顧問,觀點或稍欠驚喜,但「三地共融」的看法卻得到商界支持。席上另一發言人、「上海姑爺」瑞安集團主席羅康瑞作為最早揮軍北上的港商,認為台商大可和港商合作,共同開發內地市場:

  「香港是在內地發展的先頭部隊,做了不少基建工作,熟悉國情,台商若想進入內陸地區設廠,最好和港商合作。」他舉例,在旗下的「上海新天地」中,「最賺錢的餐飲公司,全來自台灣!」

  羅康瑞看好三通後的發展前景,因為中港台三地的GDP相加,與日本接近,隨合作日多,將來引爆的市場潛力,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