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17, 2009

聆聽《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




  五月,一位生於1948年的財經界老行尊接受一本年輕人雜誌訪問,談到世代交替時,老實不客氣地說:「點解我要讓個位出來呢!對不對?我這個位置月入十幾萬,坐得好舒服,點解要我走啫?!我不單止不走,更專登不讓你上來!」

  他還坦言嬰兒潮「話晒事」是理所當然的,「你們在香港一定唔夠我們玩,第一,遊戲規則是我們set的;第二,我們在香港搵老襯搵了幾十年,財雄勢大;還有……我們是一群人,不單止這一群,連官都是自己人,都是同一代,都有共同語言的嘛!We act the same, we think the same!」

面對激烈競爭 容易迷失自我

  我們不知道這番話是真心的,抑或只是長輩以激將法逼年輕人面對現實:上一代並非「老奉」要讓位,你必須自己努力爭取上位。當這篇訪談文章迅速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時,我暗下決心:無論如何,一定要把書趕出來,好好回應這番話。

  那本書,就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前述老行尊的一番話,並非空谷足音,它可能表達了「Baby-boomers」對下一代的普遍想法:年輕人不長進、不能捱苦、難以委以重任,總之無眼睇。

  香港的年輕人真的如此不成器嗎?我不同意。

  無疑我們成長在一個物質比較富裕的年代,沒有怎樣捱過苦,但這不代表我們不思進取。我們沒有改善生計的逼切需要,所以追求的目標比較虛無縹緲,也需要多一些時間來想清楚到底自己想要甚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鬱悶、會苦惱、會沮喪,我們需要長輩的理解與支持,但許多長輩卻認為我們「不知所謂」。

  我們又面對超乎上一代想像的競爭,30、40年前,香港經濟剛起飛,各行各業求才若渴,你只要稍微有一點相對優勢(比如說,懂簡單英語),要找一份工作不太難。接着隨社會的進步,你也就平步青雲了。但我們不一樣。我們從幾歲大便要習慣競爭,否則進不了好的小學、好的中學,甚至上不了大學,最終找不到一份好的工作。少許「相對優勢」哪裏管用,我們必須一生下來就「好打得」,懂不同樂器與兩文三語只是最低要求,還要既獨立又善於交際……(下刪一千字)。大人要求我們是全人,我們開始迷失自己。

港建制沒放手 青年人難上位

  年多前敝報《國是港事》版開了一個欄目叫「新香港人」,通過幾位博客,收集年輕人對社會和自己的反省,目的正是希望閱報的「大人」有機會聽聽「細路」的心聲。一年下來,「新香港人」累積了80多篇文章、近 300個網上回應,我們從中精挑細選,再加上新文章與部分讀者留言,輯錄成《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

  我們不期望一本小書會為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至少,我們希望上一代可以聽聽我們怎樣想。正如為本書寫序的呂大樂教授道:

  「香港是一個沒有輪替的社會:政治上明顯如此,政治以外也不見得比較好。基本上,在過去十多年裏,我們不斷重複自己,而且重複到一個令人覺得極其納悶的程度。香港社會需要在各方各面重新開放……將代際輪替閱讀為社會流動渠道淤塞,年輕一代爭取『上位』遇上阻力,是片面的理解。真正的問題在於目前香港社會建制沒有放手,學懂欣賞新生代的專長、念頭,讓後者有更多機會憑着新感性付諸實踐。簡單的說,是還未聽清楚他們有何主張,便已經決定沒有必要聽下去。這種態度是當前香港社會求變的一大阻力。」

﹏﹏﹏﹏﹏﹏﹏﹏﹏﹏﹏﹏﹏﹏﹏﹏﹏﹏

  書名:《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

  作者:鄧曉楓、葉宇堃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