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07, 2006

香港人的 蘋果橘子經濟學


五分鐘聽一席話
專訪:陳德廉(前香港大學經濟及金融學院院士)

Freakonomics(中譯《蘋果橘子經濟學》)自去年面世以來,一直高踞亞馬遜網上書店之銷量十大。作者Steven D. Levitt是芝加哥大學經濟系講座教授,在書裏,他先提出一些看來毫無關連的獨立事件──如二十年前一位墮胎被拒的年輕母親Norma,和九十年代美國罪案率呈現的驚人跌幅──然後逐步建構起其因果關聯來。聽起來天馬行空,但看下去卻頭頭是道,頗能自圓其說。

這是芝大經濟學派的魅力。港人熟悉的經濟學家張五常,亦曾問道於芝大,並在那裏從事博士後研究,完成聞名的畢業論文《佃農理論》。前香港大學經濟及金融學院院士陳德廉,是張五常的學生,他亦頗得恩師真傳,自稱從事「流氓經濟學」,摒棄晦澀難明的術語和數字,融經濟學理論於日常生活中。剛跳出象牙塔的他,順手拈來兩個個案,娓娓道來香港人的「蘋果橘子經濟學」。

個案一:為什麼演唱會門券的價格可以企硬,永不劈價?

即使反應欠佳,演唱會門券卻從不在開場前減價求售,這看來是一種有損消費者利益的價格壟斷──但陳德廉認為,這反而是一種保障消費者的措施。

一般來說,演唱會的場地負責人會在大半年前,開始製定來年演唱會的時間表;而作為演唱會的製作人,亦樂意提早賣飛,憑售票反應來決定是否加場。如此一來,消費者冒的風險最大,因為購票時間距離表演時間越遠,他們越不確定自己的行程。一個人如果買了票,臨時卻缺席,只好把票放售。

若因為反應不理想,而臨時以折扣發售門券,那麼那些已經買了票卻未能出席的消費者,就不能用原價來出售他們手上的票──他們必蝕錢。陳德廉認為,為了平衡消費者和演唱會製作人的利益,在儘量提早售票的情況下,保持價格不變,那樣即使持票人想臨時出貨,也不必平售轉讓,這樣就可以把消費者負擔的損失減到最小。

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保障消費者的考慮,比如說即使不能出席今天的演唱會,持票人仍可憑票另選日期的話,那麼演唱會製作人就不妨在門券銷路不佳的情況下減價,盡量賣票,能賺多少賺多少。機票就是一例。因為除即日有效的折扣機票外,正價機票的有效期一般長達數月,那麼即使有乘客上不了今天的飛機,他也可以改搭明天的飛機,不必急於把票賣出去;而航空公司為了在最後關頭把滯銷的機票賣出去,亦大可減價求售。

個案二:為什麼連銷店裏不同碼數的成衣,價錢卻一致?

大號成衣不僅耗布量多,而且因為布寬是固定的,裁片越大,所產生的可用碎布越少,加倍令大號成衣的成本較小號成衣高。這樣說來,大號成衣的售價應該比小號的高才對;但成衣的售價卻不問碼數,彼此均等,為什麼?

同時,陳德廉還觀察到另一個「不合理」的現象。按競爭理論,只有市場壟斷者才有資格令貨品的售價不合理地高,因為他不必顧慮售價或供求會對產品的銷量造成任何影響。但眾所週知,成衣零售商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但產品的售價卻較其成本高出許多,溢價驚人,這似乎有違經濟學的常理。

想了三年,終於讓陳德廉找到一個合理解釋。他的看法是這樣的:在第一批新衣推出市面時,零售商不肯定它們會否受歡迎,承受的風險很大。如果將同款式中,所有碼數的成衣售價劃一,那麼它們的受歡迎程度,就更能從其銷量中反映出來。想像一下,若大號成衣售價高,而其銷量也滯後,你不能十分確定那是由高價造成的,還是因為購買大號成衣者真的較少。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季初的成衣售價,一定比季末高許多──因為作為首批測試顧客反應的產品,零售商已肯定將來能減價,因此第一批貨往往溢價驚人。

一旦掌握了第一批成衣的銷量後,零售商就可以更準確地調節這款新衣的碼數比例,生產第二、三批成衣,並逐步減價。

唯有款式不變、無懼潮流更替的成衣,才可以純綷地以用布量,即以衣服的大小,來訂價。有這樣的例子嗎?
答案是校服。

自日常生活的觀察中,若多抱假設和懷疑,加上證據搜集和分析,可以透視出許多經濟理論來。陳德廉補充,不要滿足於一方面的自圓其說,應嘗試找出反證(在以上的例子中,即機票和校服),才可以使一個理論更加完善。

預告:陳德廉將於下月開始,在完成其印度之行後,為本欄撰文,讀者密切留意。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