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4, 2007

胡錦濤重視弱勢 謀持續繁榮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世人對大同世界的追尋,今古皆然。”

講者:石齊平(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員、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客座教授、鳳凰衛視評論員)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十七大政治報告的主旨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

  這樣一句長達31個字的「主旨」,對香港人來說,頗有無從入手之感。

  兼任鳳凰衛視評論員的石齊平教授,在香港中華總商會「十七大的啟示」研討會上,教大家把注意力放在兩個詞上:⑴小康社會,和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小康社會』是目標,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是路徑。」石齊平作出簡單的解讀。

毛澤東時代:三劑瀉藥

  1917年11月7日,蘇聯在「十月革命」成功後,進入共產主義時代,歷時74年,至1991年結束。在這一段時間,整個社會由兩種價值操控:計劃經濟和公有制。

  哲學家馬克思指出,18世紀冒起的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和效率,但卻過分強調優勝劣敗,致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針對此一缺陷,馬克思建議重塑兩個價值:社會公平和社會公義。可是蘇聯卻在實行這兩種價值中,不知不覺地踩入誤區。為了公平,實現了平均分配、計劃經濟;為了公義,社會資源因此不允私人擁有,結果產生公有制。

  「兩者皆違背市場經濟的精神,亦因此不鼓勵個人的積極性。」石齊平說。

  但計劃經濟和公有制的問題在初期並沒有顯示出來。50年代蘇聯朝太空射發第一枚人造衛星時,甚至震懾全球。順理成章地,當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成立時,就把蘇聯的一套也引進來了。

  結果從1949年到1978年,中國不但吸收了蘇聯的「計劃經濟」和「公有制」,還加上了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

  「光頭兩樣就足以把生產力和人的積極性都綁死了!而文革更徹底地『去私化』,把個人的『私』妖魔化。

  「中國吃的這三副藥,都是瀉肚子的藥,結果瀉得一塌糊塗、奄奄一息。」石齊平繪影繪聲地說。

鄧小平時代:兩副補藥

  但中國命不該絕。1978年,被打倒了三次的鄧小平,以74歲的高齡,再度復出。鄧小平17歲時,曾遠渡重洋,赴法國留學,浸淫在這個國家期間,他對市場經濟深有體會。再加上回國後,親身經歷了社會的衰敗,鄧小平心中更加清楚要為國家的未來,下一個重要決定。

  卒在79年的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的方向。

  「『改革開放』實際上就是『市場經濟』,可是不能明說,因為社會的意議形態包袱仍很重……也不能貿然衝向『公有制』這堵牆,只能在牆角挖幾個洞,開出一條活路。」石齊平說,把特區搞起來後,中國又費了相當功夫,終在今年年初,通過象徵保障個人私有財產的「物權法」。

  「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石齊平引用《經濟學人》報道物權法在中國通過那期的封面標題說。「市場經濟」和「私有制」正是兩帖撥亂反正的大補藥,幸好中國「體質特別好」,沒有出現如拉美國家般走向市場化時出現的大亂子。

  「因為中國人有一種『見錢眼開』基因,所以挺得住。」石齊平說完,引來哄堂大笑。

胡錦濤時代:一煲靚湯

  從1978年到現在,經過了「發展是硬道理」、「先富一部分人」後,中國國力日盛、外儲急增,但市場經濟造成的缺陷,也跑出來了-環境被嚴重污染、生態遭肆意破壞、貧富懸殊加劇……

  領導人開始問一個問題:「當前的繁榮是可持續的嗎?」石齊平說,解決之道是要照顧弱勢社群,即重建公平公義,也就是文首提及的,「社會主義」。

  從十六大開始,胡溫已不斷提出一系列相關價值:「小康社會」、「節約社會」、「環境友好社會」、「科學發展觀」、「以民為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生態文明」等等。

  石齊平說,以上種種價值,統統被放在一起,熬成四滴精華靚湯:社會主義。

  也就是說,中國一方面不再犯馬克思否定市場經濟和私有制的錯誤,但同時也不忽略弱勢社群,「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石齊平說。

  演講尾聲,石齊平朗朗唸出孔子的《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世人對大同世界的追尋,今古皆然。

3 comments:

賭徒 said...

社會主義要有三個最基本的條件,「計劃經濟」、「公有制」及「社會福利」。

- 老鄧由79年『改革開放』開始放棄『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之路。
- 上年中共修憲,容許私有化國有財產。
- 有病無錢醫,無書讀的情況,在國內處處可見。何來社會福利?

三個基本條件都不存在了,這就是中國特式的社會主義。呵呵~

試舉例,一粒橙需要是有橙色皮、圓形及軟的果肉。現在這粒中國特式的橙變成紅色皮、蘋果形及硬的果肉。究竟中國特式的橙係橙還是蘋果呢?

賭徒 said...

>>鄧小平17歲時,曾遠渡重洋,赴法國留學,浸淫在這個國家期間,他對市場經濟深有體會。再加上回國後,親身經歷了社會的衰敗,鄧小平心中更加清楚要為國家的未來,下一個重要決定。

依段係你寫的,還是石齊平教授講的?如果是石教授的說話,就錯得好離普,不能原諒。

當年鄧小平係法國認識無產階級,同時加入共產黨的。如果鄧小平覺得市場經濟是好過共產主義,點解會捨資本主義加入共產黨呢?

我記憶中,老鄧對資本主義改觀是在1979年出訪美國時,看見美國城市井井有條的繁榮景象,這時才發覺改革開放才是出路。

Leona said...

賭徒:
那是石齊平教授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