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太古(中國)有限公司主席 陳南祿
考考你的常識:威尼斯、長安(今西安)和羅馬這3個偉大的歷史名城,有甚麼共通點?
答案:它們都曾是交通要塞。
一千年前,當商賈絡繹不絕地往返於絲綢之路時,長安城多麼繁華似錦。
但隨着海、空交通發展起來,絲路冷清了,長安也黯淡了。一個大城市的命運,就這樣和它的樞紐地位交織在一起。
助賺外滙就業 推廣旅遊
太古(中國)有限公司主席陳南祿,最近在香港集思會一個探索世界大城市興衰的研討會上,便以「大城市」為題發表了這個看法,並檢視香港未來優勢何在。
從歷史回到現在,如今世上最繁盛的大都會--倫敦、紐約、法蘭克福、香港、新加坡--無一不是航空樞紐。而它們都擁有一間強而有力的本地航空公司。
為甚麼航空公司對一個大城市如此重要?出身國泰航空的陳南祿解釋箇中原因:
1.賺外滙。「航空公司有如把一張張空凳開往不同地方,再把一機機外滙載回來。」陳南祿說,去年國泰的860億收入中,75%來自外滙。
2.投資、建總部、成為重要僱主。國泰一共在香港僱用了26,000名僱員,對本地經濟貢獻不少。
3.推廣旅遊。
4.承擔社會責任。陳南祿記得,沙氏期間有一架由香港往台灣的客機,只得一名乘客,而該乘客最後還沒有登機!而當時來往香港與美國的,更只有國泰一家航空公司,「只有本地的航空公司才會為你捱義氣啊!」他說。
關於航空公司如何協助把一個城市打造成樞紐,陳南祿舉了一個例子。
由香港往斯里蘭卡哥倫坡(Colombo)的本地乘客向來不多,為甚麼兩地之間可以有直航?
原因是航空公司把巴黎、倫敦或法蘭克福等地往哥倫坡的乘客都集中到香港來,如此便能湊上足夠人數,承擔得起這條航綫,並方便了港人。這就是由一間航空公司的「網絡優勢」(network strength)帶來的「乘數效應」(Multiplying Effect)。
「你把世上所有『死前一定要去的地方』之旅客人數加起來,都不及法蘭克福一地的遊客多,為甚麼?就是因為這些『勝地』的交通不方便,大大影響了到訪人數。」由此可見強大本地航空公司,如何對樞紐城市產生貢獻。
優化機場 拓展內地市場
陳南祿說,當年新加坡不得已獨立時,為了掙扎求存,總理李光耀宣布要建一座世界一流的機場,就是明白欲晉身為大城市,必先成為重要交通樞紐的道理。
香港國際機場每年迎送4,800萬乘客,世界排名第五。陳南祿說,香港是個「天賜的交通中心」:
「如果以香港為中心,用五小時的飛行距離為半徑劃一個圓圈,可以到達所有亞洲的大城市,並覆蓋世上一半人口。」
話雖如此,我們仍需精益求精,力保樞紐之地位,並從三方面鞏固優勢:
1.優化機場設施
2.壯大本地航空公司
3.發展旅遊業等配套政策
其中,龐大的中國市場更是個不可忽視的寶藏。
陳南祿說,西歐國家包括英國、荷蘭、德國等,每年約有35至40%人口乘搭國際航綫;在亞洲,日本的比率是12%、韓國為10%,「在中國,比例可能低於1%!」換言之,這個13億人口的市場增長潛力十分驚人。
----------------------------------
大城崛起︰楊汝萬闡述「香港未玩完」
陳南祿在國泰浸淫多年,自然加倍覺得航空公司對大城市舉足輕重。
當日研討會上另一位講者楊汝萬教授,則從更宏觀的角度,補充了這個說法。
三大興盛要素 地理創新政治
楊汝萬說,一個一時無兩的大城市之崛起,通常有三個因素:
(1)地理。城市的地理位置發揮着永恒的作用。珠西一帶的江門、佛山、肇慶,位處水路交通要塞,曾經千帆並舉,在明朝末年盛極一時。但後來隨着陸、空交通發達,這些城市也隨之衰落。
(2)創新的經濟與技術。一個大城市,必須有新的立足點,創造財富:「工業革命時,英國曼徹斯特因為紡織業而成為大城市;1910年代,美國的底特律因為汽車業而崛起;1920年代,上海作為多個外國的租界,凝聚了大量人才和資本;1960年代,矽谷冒起,帶旺了三藩市。」楊教授一口氣列出多個這樣的故事,不一而足。
(3)政治環境。曾為「東方之珠」的上海,40年代因為政局轉變而一落千丈,直到90年代浦東發展才重拾光輝。
數百年前,西安(當年的長安)亦因為政治中心的轉移而漸漸失色;德國的柏林,也在希特拉時期位處高峰,最後因二戰而衰。
不能吃老本 還看產業創新
把這些條件套用在香港上,楊汝萬認為,「香港未玩完」:「香港交通中心的地位穩如泰山,海運、空運都很發達;政治方面,由於『一國兩制』要成為台灣的楷模,所以未來政治環境亦不容有失;但在創新方面,則要更加爭氣,不能食老本了。」不知道「六大產業」可會是個好開始?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1 comment: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