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2, 2008

助廣東國際化 港粵締雙贏

專訪:謝國樑(中國銀行高級經濟研究員)

  凶險的外圍環境如大軍壓境,經濟衰退逼在眉睫。港府除了強調能做的不多外,似乎只知「金融中心」和「背靠祖國」兩條出路。而後者,卻被視為與「伸手攞着數」無疑。

  剛巧上周新加坡國務資政吳作棟訪港,他說,50年後,香港會變成一個更中國化的城市,而新加坡則會成為一個更國際化的都會。

  這對於自詡為「亞洲國際都會」的香港來說,真是當頭棒喝。

  香港之於內地,真的不值一提嗎?

  不是。

  三位商界人物接受本欄專訪(共分兩期),告知港人不必妄自菲薄,只要把握以下優勢,我們仍然舉足輕重:

  第一,是制度的優勢。

深化前店後廠 提升制度振經濟

  港人可能習以為常,但我們在行政管理、合約精神、行業標準等各方面的優秀制度,每教內地人歎為觀止,是他們甚重視的一環。

  中國銀行高級經濟研究員謝國樑年中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香港的制度優勢,可助內地尤其廣東省克服未來發展的瓶頸,該觀點值得參考。

  過去粵港採取「前店後廠」的合作模式,兩地經濟成就斐然。若要深化這種關係,謝國樑認為瓶頸不是資金或技術,而在如何使廣東的制度與規則走向規模化與國際化。

  「一個國家的管治水平提升一個均方差(standard deviation)(註1),可令該國的人均收入提升300%,即制度對經濟發展具有『三倍紅利』。」廣東省若要得到制度的提升,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向香港取經。

  粵港兩地在制度上有巨大差異,而香港的優勢,來自健全法治;三權分立;經濟金融運作與監管制度規範;行政透明度高;司法具公信力;和產權制度明晰,交易成本低。

  此外,香港又是國際金融中心,資金流通,國際機構與人才集中。

  「(這些優勢)可以充分配合廣東企業利用國際市場及國際人才進行融資、資金運營以及提升公司管治水平的需要。

  「促進粵港營商與做事規則規範化、國際化的目標是要促進珠三角地區工商業運作按國際慣例辦事,與國際市場接軌,推動珠三角企業朝國際化發展,提升粵港地區的整體營商環境。」謝國樑在文章中指出。

  當廣東不斷學習香港,兩地逐步從經貿投資向制度層面上深化後,得益的不止廣東。因為廣東擁有接近1億人口的龐大消費市場及蓬勃的工商業,可為香港的金融服務業提供擴展的腹地,兩地合作,才有望和紐約、倫敦並駕齊驅。

「教識徒弟無師傅」 思維太狹隘

  有人認為讓內地學習我們的制度優勢,不一定能為本港帶來經濟效益;而且「教識徒弟無師傅」,將使香港的剩餘價值不保。但謝國樑並不同意:

  「這種思維太狹隘。內地學習了香港的制度後,兩地融合加強,他們才會利用香港這個國際金融和商務中心的平台,享用各種服務。」而粵港之進一步融合,可以完善整個大珠三角的區域實力,謝國樑說,那末我們在面對長三角、環渤海、以至世界其他經濟區域的競爭時,才有能力一較高下。

  而且,內地要轉移香港的制度,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舉例,內地反貪部門向本港廉政公署取經數十年,但進步很小。為甚麼?

  因為這不是單成立一個部門、一個機構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牽涉社會文化、官員任命與升遷、法律等整個制度的配合,難度很大。

  但港人的優勢,正正在於我們既有西方制度的成功經驗,又懂國情與內地文化,這種獨特性,就不是隨便一個「國際猛人」可以取代的了。(二之一)

  (註1:來自世界銀行經濟學家Daniel Kaufmann與Aart Kraay的研究;一個均方差的制度差距,約為智利與印度在制度上的距離。)

2 comments:

許港生 said...

香港人,要不就是夜郎自大,要不就是妄自菲薄,極端得很。

我總覺得,生於變革中的一代,其實應該高興還來不及。沒有變革,沒有挑戰,社會資源和地位又怎能夠重新洗牌,新一代又怎能夠憑自己的實力寫下新的一頁?

不卑不亢,不驕不餒,既知道一山還有一山高,也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樣的話,即使在驚濤駭浪中也能繼續揚帆遠航。 :)

Leona said...

港生,這個題目本來還有"下半場"的,可惜因故延期了;希望不久能刊登

很想藉這文章,告訴港人不必妄自菲薄
但港人心態,與對局勢的了解,還是必須與時並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