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10, 2006

效法矽谷 跨科技經濟門檻

講者:Prof. Henry Rowen(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學者)

毫無疑問,香港需要經濟轉型。可是香港社會向來功利,R&D(科研)僅佔GDP的0.6%(零四年),和中國的1.44%、新加坡的2.25%、南韓的2.64%相比,瞠乎其後。科研從缺,要走知識經濟之路,困難重重。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學者Prof. Henry Rowen ,研究了太平洋兩岸共六個地區的科技發展形勢,有些策略,值得香港借鏡。

匯賢智庫理事會主席葉劉淑儀,週初邀請了她在史丹福的老師Henry Rowen出席午餐會,分享他研究日本、南韓、印度、北京、台灣和新加坡六地創新科技發展之經驗。Henry Rowen已屆八十一歲高齡,多年來遊走學界、政界,又參與智庫,是高新科技創業的專家。他概述了這六個地區搞高科技的經驗,指各地發展的步伐不很一致,以下是部份重點:

日本:科技和生產的技巧十分優越,但輸入外國技術較少。Henry Rowen指日本曾是最具創業家精神的國家,可惜在二戰後有點裹足不前。

印度:和一般美國人不同,Henry Rowen沒有對印度流露推祟備至之情,他稱讚印度起步雖遲,但速度驚人,唯其官僚架構臃腫,是世上「最不可救藥」的政府。

北京:在所有研究地區中,內地的法制較為落後,對知識產權的保障亦不足,但人才充沛,中關村鼓勵外國企業投資,帶動了國內的資訊科技發展。

台灣:創投基金發展最佳,八十年代推動工業發展,大搞新竹科技園,鼓勵競爭,方向正確。

新加坡:過去甚為依賴跨國企業帶動科技發展,今逐漸傾向發展本土創意,不假外求。

Henry Rowen又談到大學和政府的角色。他說,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大學的角色並非想像中那樣重要。因為很多大學急功近利,追求快速可見的研究來耀武揚威;但政府責無旁貸,必須大力支持教育、制定良好法規、鼓勵創意、發展基建。他說,和香港一樣,矽谷也是「高收入、高成本」的地區,面向國際市場,科技發展興盛。香港有條件成為矽谷,最少有兩點可以效法:

1. 輸入人才。有與會者提到本地大學生大都不搞科研,如何令這方面長足發展?Henry Rowen說,美國人其實也不愛工科,所以大學錄取了大量中國大陸學生;新加坡也是這樣,地方雖小,但廣納世界人才。寄語香港在人才爭奪戰中,切莫怠慢。
2. 發展創意服務(innovative service)。在矽谷,創新科技蓬勃,許多配套服務亦應運而生,譬如知識產權的交易平台。這方面,香港其實甚有優勢。許多內地廠商,需要輸入外地技術或專利權,但內地法律制度不建全,合約精神沒有保障,交易很難談妥。香港卻可以利用本地可靠法制的優勢,以中介人角色拉攏技術交易的雙方在香港簽約,既滿足了內地廠商的技術需要,又確保出售技術的公司有所保障。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