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28, 2007

十一五行動綱領 欠缺了甚麼?


專訪:葉劉淑儀(匯賢智庫理事會主席)  

  特首曾蔭權率眾商界翹楚集思廣益,經過四個多月,配合國家「十一五規劃」的《經濟高峰會》行動綱領,終於以雷霆萬鈞之勢出台。坊間普遍認為這份「集大成」的綱領巨細無遺,但葉劉淑儀甫開腔便一語中的地指出:「美中不足,就是缺乏了新經濟!」

順應過去優勢 沒發掘新方向

  匯賢智庫理事會主席、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說,行動綱領只是順應了過去的優勢,沒有發掘香港的新方向,在資訊科技大行其道的環境下,我們卻缺乏推動新經濟的具體方案。

  她舉例說,專業服務、信息、科技及旅遊專題小組建議,香港要力爭成為區內的主要數據中心。可是,「如果做data inputting、data coding(數據輸入、數據編碼),香港根本冇得做。」訪問這天,葉劉淑儀剛剛自東莞參觀一家數據服務公司回來。負責人告訴她,在香港請一個人的價錢,在當地可以請99個。香港完全沒有成本優勢。

  這家公司稱自己位於東莞的廠房為「知識工廠」,年輕的操作員像製衣廠工人一樣,一天12小時,對着熒光幕「篤篤篤」,把來自客戶的各種資料,快速正確地輸入電腦。這種工作不但呆板,又要求高度耐性,哪有香港人願意做。

  「香港做這種中低檔的科技服務,根本沒有優勢。」葉劉淑儀說,香港法制好、知識產權保障完善,港人善項目管理,又有國際觸覺,大有條件發展新經濟。但專題小組的建議,卻不能把香港的潛在優勢發揮出來。葉劉淑儀說,對於新經濟,政府缺乏專才,對資訊科技了解不足,應多向業界取經。

  港府制定政策,向來都有諮詢業界,但多由官員做主導;「行動綱領」卻反其道而行,葉劉淑儀認為無可厚非。

  「官員的優點是踏實、效率高、熟悉程序,但處處量入為出,追求收支平衡,不能充分考慮長遠的發展。」行動綱領由商界角度出發,更着重戰略性研究,可補官僚之不足。

  葉劉淑儀向來有話直說,行動綱領的建議超過兩百項,她不諱言當中有的不可行,而有些重要的議題,卻芳踪杳杳。她認為政府「努力可嘉」,只是經驗所限,對於首次被納入國家的5年規劃,我們還未摸索出和中央的溝通之道。

參與「十二五」 游說發改委

  「發改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未必知道香港可以做甚麼,我們一定要告訴人家我們的強項是甚麼,我們要爭取……各部委只是負責執行,但發改委則制定將來的發展方向,影響力很大的啊。」葉劉淑儀指出,香港欲參與「十二五」規劃,一定要和發改委增加溝通。

  她覺得北京愈來愈像華盛頓,漸漸呈現出大國首都的格局。地方官員、私人機構,不約而同到這裏來進行游說,向國家爭取利益。

  這並非伸手「攞着數」。「我們要找一個宏觀角色,思考怎樣戰略性地配合祖國的發展,達到雙贏。」她舉例,香港向國家爭取進行人民幣業務,就是找對了方向:「人民幣業務不是白益香港人的啊。香港是人民幣邁向國際化的起點,很可能在第一個階段,就是和香港進行自由兌換。做好人民幣業務,有助人民幣走出世界。」這就是香港獨一無二之處。

﹏﹏﹏﹏﹏﹏﹏﹏﹏﹏﹏﹏﹏﹏﹏﹏﹏﹏

葉太有話說︰急專用通道 抨大橋芳蹤杳

  行動綱領中,葉劉淑儀認為「金融」那部分的建議最為具體和切實可行-畢竟這是我們的強項。但對部分其他建議,卻有話要說:

˙需以專用通道接駁廣深

  「無論學界或商界,凡着眼香港長遠發展的,皆感到憂心如焚,就是覺得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專用通道,才能和內地的高速鐵路接軌。沒理由在內地每小時行走350公里的,到了香港只走60公里吧。」葉劉淑儀贊成專題小組的建議,認為官員不可以傳統「量入為出、精打細算」的手法來斟酌專段的成本效益,要有長遠眼光,否則「全國都快,到了香港卻慢下來,就真是自我邊緣化了。」

˙不建港珠澳大橋會被孤立

  「有一個很重要的基建項目沒有被提及--港珠澳大橋。從整個泛珠三角區域發展的角度看,香港若不和西部接軌,一定會被孤立。這個重要性特區政府應該知道,問題是怎樣重新推動它。」

˙輸入內地貨車司機不可行

  「這根本不可行,簡直非常愚蠢!你說每個貨櫃(中港)成本差異是300美元,其中司機佔了若干,那其他呢?船公司呢?碼頭處理費呢?為甚麼不提這些?生意做得多,賺錢的是船公司、是貨櫃碼頭,為甚麼要犧牲工人的利益呢?」

  司機被市場淘汰,那叫無話可說;被滙豐銀行裁掉的資訊科技組員工,可以轉型,但「你想想貨櫃司機怎樣轉型?沒理由想搞好經濟,卻先扼殺自己一個行業吧。」
  (編按︰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局長葉澍堃,昨日表示無意引入內地司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