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05, 2006

巴士阿叔熱爆媒介網絡堀金2006.6.3


專訪:林永君(慧科訊業有限公司創辦人及V.D.O. Corpration行政總裁)

個多月前,三十四歲的慧科訊業有限公司(WiserNews)創辦人林永君和朋友,還有幾個廿多歲的年青人食飯。席上那幾個年青人興緻勃勃地分享自己打網球的經驗,繪形繪聲,並相約改天一起切磋。這時林永君的朋友忍不住插嘴說上幾句,好等自己看起來和年青的沒有代溝。豈知朋友甫說完,年青人如恍然大悟:「哦,原來你在說真的網球!」

原來這群年青人在席上談過不休的,是電腦上的模擬網球遊戲,並非落場揮拍打的那種「傳統的」運動。林永君深受震撼。

26歲年輕人 不買報紙或唱片

他去年開始在中大新聞系兼教新媒體碩士課程,心中一直醞釀對傳統文本媒體(text-based media)的懷疑,認為科網形成後市場尚未真正走進新媒體(rich media,以影像和音效為主)時代。年青人一句話,讓他感到新媒體時代已經準備就緒,當中潛藏的商機無可估計。

林永君首先研究這群出生於八十年代、被稱為「網絡世代」(Net Generation)的年青人有什麼特徵,這是他的發現:
· 網絡世代一般不超過二十六歲;
· 他們約在中三時擁有第一部個人電腦,其時幾乎所有電腦已安裝了視窗95──即具備上網功能。
· 他們從雅虎等入門網站讀取新聞,可能從未買過報紙;聽音樂以MP3為主,幾乎不沾手唱片。

網絡世代的生活模式從根本上顛覆了整個傳媒生態。舉例,傳統媒介的載體和資訊密不可分:要聽歌,你需要買唱片;要看新聞,你得買報紙。但來到新媒體時代,載體和資訊可以完全分隔──用過iTunes的人都會明白,買歌可以不必買唱片;看新聞和買報紙沒有必然關係。此外,以文本為主的傳統媒介,跳不出以提供資訊為主的框框;但新媒體揉合影像和聲音,除資訊外,更可提供大量娛樂。由網絡世代帶動,文本時代已經夕陽西下,新媒體即將取而代之。

外地設點 香港作用最重要

過去新媒體之所以舉步維艱,因為寬頻尚未普及,影音的傳輸受到限制。但到今天,全球寬頻滲透率已超過百分之四十,其中以南韓和香港領先全球,內地和日本也不落後。林永君深信一切已準備就緒,他開始馬不停蹄地進行心中的藍海策略。

林永君的藍海是這樣的:他將成立一個靠廣告維持的網站,它有幾個組成部份──
· 內容供應:提供多段以數分鐘為限的片段,例如電影預告
· 影像編輯:網站提供一系列剪接和混音軟件,讓用家對片段進行編輯,並讓公眾瀏覽與評分
· 片段轉售:最受歡迎的片段可售予流動電話網絡供應商,轉售公眾

近期熱爆的「巴士阿叔」事件,是林永君藍海的最佳示範。目前林已在北京成立了技術部門,並在香港、東京和北京設點。他的意念並得到來自香港和日本的「天使投資者」(Angel Investors;創投基金一種)垂青,期望四個月後可以營運。

有別於十年前,香港廠家為了成本效益而把技術或後勤部門設在內地,林永君把技術部門設在北京並非為了省錢──他看中的是內地的龐大市場。只有貼近這個市場,才能掌握這個由消費者帶動的產業,賺取最大利潤。

但這不表示香港被邊緣化。恰恰相反,林永君說香港是他整個計劃中最吃重的部份。這有兩個方面:
· 北京的技術部門,由香港的資深設計師和管理人員領軍。原因有三:香港人具國際視野,有豐富的營商經驗;香港人的創意大大領先內地;香港人靈活,不但掌握了內地人的營商模式,最重要的,是香港人尊重知識產權,不會為個人利益出賣公司產品。
· 即使在東京和北京均已設點,林永君也不可能放棄香港,因為本地法治完善,資金籌集能力強勁,而且其創意工業領先亞洲。

Side Box(美國例子):幾元一份報紙 成就百億生意

今天的網絡世代是不超過廿六歲的年青人;八年前,也是廿六歲的林永君,得到政府創新科技基金資助,創立了他第一盤生意:慧科訊業有限公司(WiseNews)。

相信現今沒有一個大學生未用過Wisers;它更是各傳媒、公營機構、公關公司營運的一部份。這是一個典型知識經濟的產物:高增值、高度專業、高擴散(概念複製性強),並取代勞動和資本,以知識為產業結構的生產要素。

說穿了,慧科的服務概念極簡單。報紙的售價很便宜,資訊在香港泛濫至幾乎不值錢。慧科不是提供資訊;它提供的是資訊過濾服務。其增值在於:
· 以關鍵字和搜尋資料庫(search database)為客戶提供過濾條件(criteria)
· 把搜尋所得的資訊,作出分類(folder)和排序(order),方便閱讀

慧科自其五百多名客戶中收取月費維持運作,收入與其內容供應商──即中港台英美等地接近六百份媒體──分帳,締造雙贏。慧科向客戶收取的月費,由四千元至十萬元不等,關鍵在資訊處理的複雜度和分類的多少。林永君不便透露慧科的營業額,但據他研究,類似的公司在英美至少有三家: Lexis Nexis(倫敦),Thomson及Factiva,每間公司每年營業額超過十億美元(七十八億港元),除Factiva外,其餘兩家已上市。至於慧科,它在香港幾乎是獨市生意,並擁有先行者優勢,其發言人指其每月營業額接近一千萬港元。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