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30, 2007

不是社論:不是煲呔贏選舉 是梁家傑輸

香港第一次有泛民代表出選的特首選舉曲終人散,曾蔭權以六百四十九票高票當選,而梁家傑則僅獲一百二十三票,比他取得的提名票還少。泛民對這樣的選舉結果應大失所望,因為他們既無法在選舉工程中贏得民望,亦保不住中間派選委的支持。

泛民放下道德包袱,高調參與特首選舉,原本是一次必賺的盤算:對泛民來說,可借選舉直接向政府提出普選訴求,打擊管治班子的威望;公民黨則可藉此提高知名度,提升民主派的聲望,甚至確立其泛民中的領導地位;對梁民傑而言,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二零一二,提早晉身「特首後選人」之列,可助他累積經驗和人氣,以期在下屆選舉中挾更大的優勢捲土重來。

但令泛民始料不及的是,即使在這種必勝的盤算下,他們竟也輸得一敗塗地。這點可以從民調中梁家傑的支持度中反映出來。

泛民的鐵干支持度約在三成左右,若陳方安生代表民主派出戰特首選舉,可取得百分之二十七、八的支持,一旦超過三成,將被認為有實力擔任特首一職。「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若曾蔭權在選舉中失手,而泛民搶攻成功,其民望可超過百分之三十五,把政府的支持度削弱至百分之五十五;若雙方皆有超水準表現,打成平手,泛民的支持度可維持在百分之二十五,曾蔭權百分之六十五;相反,若曾蔭權打出水準,而梁家傑未能交出功課的話,其民望可直插至百分之十五,使曾蔭權得享百分之七十五的超高民望。

在整個競選過程中,梁家傑的支持度只徘徊在百分之十八至二十二,從未突破民主派的固有鐵票,反而更為接近上述三種情況中,泛民表現較差的最後一種。這反映了泛民非但無法爭取廣泛市民的信任,更流失了一定的中間支持者。

這說明泛民在從未想過輸的心態下,先後自選委選舉的成功,和一百多張提名票中嚐到甜頭,而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忽略了民主派的缺陷:他們根本交不出一份像樣的政綱。

民主派向被詬病為只懂破懷,不懂建設,這次既然有機會和執政者站在同一舞台上較勁,當藉此向市民展示其執政能力,以扭轉能破不能立的形象。可惜其政綱空洞馬虎,反而自曝其短,對比曾蔭權有姿勢(十大矛盾論),又有實際(承諾減稅)的政綱,亦相形見拙,無法取得務實的市民或中間派選委的支持。這是泛民選舉工程最大的敗筆。

此外,泛民的政改方案又指特區官員的任命毋須經過中央批准,這根本脫離現實的說法,搞亂焦點。

梁家傑聲稱自己代表「無權、無勢、無錢」的基層市民,可惜這和他用袋巾、穿皮鞋競跑等舉止格格不入。特首候選人如此放不下身段,實在很難取得基層市民的認同。再加上其「寄生蟲」、「港英餘孽」、「大學生是一嚿飯」等言論,似乎無的放矢,更難予人好感。

西方成熟的民主社會有一句話:不是反對黨贏了選舉,是政府輸了它(oppositions do not win elections, governments lose them),指反對黨如何憑擢破政府的錯處、顯示自己的實力,而取得選舉的勝利。可惜在香港回歸後第一次有競爭的選舉中,反對派的表現卻恰如其反,倒是曲綫增加了小圈子選舉的認受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