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30, 2007

年青人從政 先學拆解難題

講者:王易鳴(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

七十年代,大學畢業生甫踏出校門,便步進建制,眼前是一片坦途。
三十年來,當年的天子門生紛紛攀上社會尖峰,運籌帷握;可是這一代的大學畢業生,選擇彷彿多了,機會卻好像更少,對茫茫前路感到徬徨的,大不乏人。

七五年自港大社會科學院畢業的王易鳴,長期從事青年工作,自然理解年輕人的憂慮。在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的傑出校友演講上,她為自己的小師弟、師妹們打氣:「不要後悔今天選擇了社會科學系;將來如果你再取一個專業的學位,你會比許多人棒!」

王易鳴是七十年代尖子的典型,這些年來足跡遍佈不少公營機構,履歷輝煌,得到的專業學位和榮譽學位同樣地多。雖然當年母親很納悶女兒為什麼挑上了社會科學院,而不是法律、醫科或工程,王易鳴卻不以為然:「我覺得我們比純理科或純文科生優越多了。」當時香港正在蓬勃發展,法制、醫療、房屋等社會架構都在草創階段,許多社會科學院的畢業生比同輩有更強的社會觸覺與熱誠,適逢其會,得以參與政策的制定,逐步踏上精英的台階。

但時移勢易,今日香港已是一個成熟的大都會,當年社會需要的人才和今天已大大不同。王易鳴說,這對非「專業」的社會科學學者帶來不少衝擊:
l 科目越分越精細,以往可以參與政策制定的學者,今天也許只合做分析或評論。
l 跨學科是大勢所趨,譬如要有一些理科基礎,才能弄懂溫室效應;這也許造成身分危機。
l 一些基本的觀念受到質疑,如「家庭」不限於一父一母的組成,單親和同性家庭也出現了。
l 大量民間團體冒起兼參與政事,社會科學學者的權威不再。

要正面回應這些衝擊,王易鳴建議社會科學家可從三個層面上發揮專長:
l 從香港的角度出發:解決貧富懸殊、政制改革、公民參與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l 香港與中國關係:香港人可以對國家貢獻良多,在經濟發展、房屋政策等方面,尤需借鑒港人的經驗和意念;
l 國際上的香港:我們不光是偏隅華南的一個小城,更是國際的金融中心,故港人不妨站得更高,思考各種全球化議題。

席上有人問到,許多出色的學者並非一流的政治家,而從政者又往往議題先行,忽略社會科學家的進言,那如何一展抱負呢?

王易鳴坦率地回應:「你可以參選呀!」此外,她說千萬別放棄自己的堅持,如果有機會向政府表達意見,要一語中的,不但嚴謹分析,更要提供解決之道:「當官的都沒有耐性,因為你講的問題他統統知道;他要的是答案。」

在演講上王易鳴反覆強調的,是社會科學家對時事和人際關係的敏銳觸覺,她說:「我可以不吃早餐,但是不能不看報紙。」她認為這種「嗅覺」是社會科學家的優勢。

「知識、創意、人際關係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缺一不可。」末了,王易鳴如此忠告年青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