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08, 2007

港粵融合不足 難拼上海長三角


專訪:馮玉麟(麥肯錫公司香港區總經理)

特首曾蔭權連任後誓言,五年之後,大家談起亞洲區的國際金融中心,只會想到香港,而非新加坡或上海。
這個想法是否一廂情願,關鍵不單在香港,更在我們的競爭對手──特別是上海。

港人可能不察覺,當珠三角地區(廣東、深圳和香港)仍因為一國兩制和心態問題,未能好好整合發展時,長三角地區(上海、蘇州和浙江)的GDP,早在零五年已超越珠三角。

九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需要上海作為龍頭。鄧小平便說過:「…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當珠三角在區域競爭中已被拋離時,以長三角為腹地的上海,是否更具挑戰香港的實力?

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香港區總經理馮玉麟說,長、珠的區域競爭情況很複雜。以行業來說,兩者並非此消彼長,因為中國市場夠大,許多企業不介意在兩地都設點;但單就金融業來說,挑戰就大了,「不少企業開始想在國內上市,趨勢漸漸明顯。」馮玉麟說。

去年年底,當香港股市總市值首度突破十三萬億時,深滬兩地的總市值僅在八萬億;但半年不到,截至四月三十日,深滬總市值已暴增一倍至十六萬億,僅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總市值,已超過十二萬億,要超越香港目前的十四多萬億,指日可待。

因為中央的協調和祝福,長三角地區以上海為龍頭,已無異議;但港粵之間,既意識到有合作的需要,但又在暗地裏較勁,協作效應明顯不足。

「龍頭之爭沒有意思,不如尋找有沒有雙贏的方案,例如可否吸引企業以深圳為後勤總部、在香港搞投資?通關快一些,不是互惠互利嗎?」馮玉麟說,「Integr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go(整合是唯一的出路)。」

馮玉麟認為,香港必須加強本身的優勢,「否則,我們不被上海趕過,也有可能輸給新加坡。」他特別強調人才的重要,因為許多跨國集團認為作為人才樞紐,是香港最吸引之處,可惜香港雖然有爭奪人才的意識,卻不夠主動:「我們說要吸引內地專才來港,但撫心自問,我們為他們做了多少?」馮玉麟說,他有許多商業上的朋友,決定是否往一個國家工作時,最關注的是子女的教育。可是香港的國際學校很多,卻從沒有一所為內地人度身訂造的學校。不少內地專才,寧可回到上海去工作,起碼小孩可以唸好國語。

關於區域競爭,危機意識要有,但也不必妄自菲薄,從大局來看,香港對中國的角色仍然重要:「在歐洲,英國發展再好,也不會取代法國。法國仍有其獨特的地位。」馮玉麟說,香港是中國的窗口,過去數十年助外國企業打進中國,未來我們亦應藉這個窗口,把中國的企業推上世界舞台。

一孩政策的重大隱憂
今年的五一黃金周剛過去,國家商務部指全國消費總額達3,200億人民幣,較去年增長15.5%,中央以黃金周來催谷內需的原意漸見成果。麥肯鍚一份有關中國經濟的最新研究亦支持這個發現,指目前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個人消費,佔零零至零五年GDP增長的百分之四十四。

馮玉麟指中國的中產階級與成熟的西方國家很不一樣:「他們非常年輕,介乎廿多至四十來歲,喜歡潮流用品如手提電話鈴聲;思想開放,消費力旺盛,渴望買樓買車。」

這個冒起的階層相對節儉的上一代大大不同,但亦帶來隱憂:「國家的儲蓄可能減少、有通脹壓力。」這相對美國人不顧一切的消費模式,可能還有一段距離,但對經濟的影響不可不察,畢竟內地的社會保障遠不如美國。

而且,由於「一孩政策」的實施,這群現今正處黃金時代的中產,十多廿年後可能要面對非常大的負擔,「未來中國沒有收入的人口會很大很大,這些中產上有高堂下有妻小,問題很大。」馮玉麟說。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