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18, 2007

科舉制度遺禍 中國科學落後

講者:施爾畏(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一提起中國科學的發展,沉重感便突然來襲。「洋務運動」、「科教興國」與近代飽受蹂躪的中國歷史糾結在一起,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但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施爾畏來中文大學就「中國科學發展」發表演說時,卻迴避了這些宏大的題目,轉而用他口中「零星生活中的反思」,刺激學生們思考:

* 廈門的胡里山炮台建於清光緒「洋務運動」期間,原有兩座購自德國的鋼炮,各值白銀六萬兩,有效射程可達六千多米。結果,一門鋼炮於「大煉鋼」期間被毀,另外一門,保存完好,僅發射過三炮。
* 鴉片戰爭時,一些皇親國戚建議把猴子掛上鞭炮,抛到洋人的軍艦上,對付敵人。結果共有十九隻猴子被選出來,卻沒有敢抛猴子的人。
* 一九五二年,中國自行生產了第一座蒸汽機車,宣稱這是「領先世界」的成果;同年,日本停止生產蒸汽機車,因為這已被淘汰。
* 為了量度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中國派了一個小隊攀上珠峰,安放測量標誌,然後再以幾何方式,計算其高度。當時,歐洲派了一架直升機直飛山頂,逗留三分五十秒後,得出珠峰高八千八百五十米的結果。

從這些小小的故事,不難看出中國科學發展的種種問題:效率太低、人才不夠、效益不足。施爾畏說,追本溯源,科舉制度正是扼殺中國科學發展的原因之一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士農工商」的說法:農民得到扶植、工人與商人被抑制、而讀書人則被鼓勵「學而優則士」,循科舉制度晉身朝廷,出任文官或武官,「書唸得特別好的,皇帝還會把女兒嫁給你,讓你當駙馬」,施爾畏說,這樣的制度大大鞏固了皇權的穩定。然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卻令唸科學的讀書人,與搞技術的工人老死不相往來,窒礙了科學的進步。

西方科學之所以能「大躍進」,與文藝復興時期,學者與工匠「爆炸性」的結合不無關係──只有當理論和實碊可以完美結合、相得益彰時,科學才可推動社會進步。

施爾畏說,中國科學發展不但有先天不足,近代又遭逢文化大革命的洗禮,發展大為滯後,可以說值到八十年代後,才開始真正發展起來。然而如今又面對兩個巨大的挑戰:資源和人口老化壓力。

由於過度開發與不重視環境保護,國內面對沉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壓力,是科學發展的一大隱憂;另一方面,由於「一孩政策」與人口老化,未來勞動力勢將出問題,屆時國家「還沒有富起來,人口已經老齡化」,施爾畏說。

國家「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知識技術產出,不以血汗工廠來賺取卑微的回報。但國內經濟發展火爆,據施爾畏所知,很多學生想投身商界賺快錢,而不以當科學家為志。如何建設「創新型國家」,不以衣服鞋襪換取外國的高科技產品,實在任重道遠。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