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01, 2007

法總統爭霸 形象塑造勝實際



專訪: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被喻為50年來最難分勝負的法國總統大選,將於本周日(5月6日)舉行投票。外界普遍把這次選舉視作世紀性的左右對決,但右派的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在強調愛國等傳統價值之餘,矢志改革,甚至被質疑「他真的是對(右)先生嗎?」(Is he Mr. Right?);而左派的羅瓦爾(Segolene Royal),卻有其保守一面,她的「慈母」形象,深受青年歡迎。這真是旗幟鮮明的左右之爭嗎?

  「不見得。」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沈旭暉說。「和冷戰時代兩大陣營各據一方不同,今次選舉並沒有明顯意識立場之別,選舉的意義其實聚焦在中間。」

球星施丹 整合法國矛盾

  民眾想變又不想大變的心思,初選結果已略見端倪。首先,是次投票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五,是數十年來法國總統大選中最高的,顯示很多人認同選舉的重要性,想藉此表達對現狀的不滿;另外,雖然整體上選民的取向較為右傾,但選票卻頗平均地流向三位主要候選人:薩爾科齊得31%,羅瓦爾有26%,中間派候選人貝魯(Francois Bayrou)獲19%;極右派候選人勒龐(Jean-Marie Le Pen)只有一成支持率,「顯示民眾知道,過激的作風可監督政權,但最終不會成為主流,也不可能執政。」

  法國目前問題多多:失業率高企、貧富懸殊、國家債台高築、經濟增長緩慢,還有新移民與少數族裔問題,「針對現有的問題,看來誰當總統都不見得好。」

  沈旭暉說,薩氏主張嚴格限制新移民,作風強硬與美國總統小布殊那套接近,毫不討好;羅瓦爾建議由提高社會保障入手,緩解社會矛盾,但又似乎沒有針對問題的癥結落藥。

  05年底和去年3月,法國接連發生騷亂,肆事者主要就是失業的青年-法國青年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二十,非裔青年的失業數字更高達百分之四十-「不論誰當總統,都不能防止任內不會再發生類似事故。」沈旭暉說。既然左右兩派都沒有萬全之策,難怪每五位法國選民中,有一位把票投給走中間路綫的貝魯。

  事實上隨選舉進入倒數階段,貝魯的角色更見吃重。由於薩爾科齊和羅瓦爾的支持度旗鼓相當,貝魯支持者的選票,將左右大局。沈旭暉說,「我們可以看到,在講數的過程中,貝魯第三條路的思想,可以分別灌輸入其餘兩黨中。」

  在種種社會不穩定中,沈旭暉認為法國去年的騷亂其實早五、六年就應該發生;是球星施丹營造了短暫的和諧:「在過去幾屆的世界杯中,施丹的突出成就整合了法國社會的內部矛盾。他是少數族裔(阿爾及尼亞人),但他成功、富有,就像一個spin doctor,超越了左右派別的施丹,獲得大多數人認同。」

拿破崙Vs聖女貞德 勢中間靠攏

  如此看來,不論是自比為「拿破崙」的薩爾科齊,還是被喻作「聖女貞德」的羅瓦爾,他們高舉的左╱右大纛(音︰毒,古時軍隊或儀仗隊的大旗),其實是形象塑造多於實際,無論誰執政,都會盡量向中間靠攏,未必會為法國帶來革命式的巨變。

﹏﹏﹏﹏﹏﹏﹏﹏﹏﹏﹏﹏﹏﹏﹏﹏﹏﹏

電視辯論難左右大局

  囿於嚴格的競選規定,薩爾科齊和羅瓦爾並未在初選中正面交鋒,因此外界對今天(5月2日)的公開辯論相當重視。特別是二人支持度非常接近,當短兵相接後,其中一方可否穩佔上風?

  沈旭暉認為,近代總統大選的電視辯論,沒有一次可以影響選情,「無根基的新人尚且有機會一展身手,但當兩個候選人都是相對老練和為人熟悉的政客時,電視辯論很難帶來令人意外的結果。」

  沈旭暉說,如果電視辯論真的還像尼克遜對甘迺迪(註)那個年代般具關鍵性影響的話,獨立候選人佩羅特(Ross Perot)就應該在92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脫穎而出。

民眾分辨 實力和口才

  當時共和黨老布殊尋求連任、民主黨由克林頓出戰,而來自德州的億萬富豪佩羅特,則以獨立候選人身份,躋身最後三強。「佩羅特的表現異常優秀,形象好、口才佳,電視辯論能發揮的優點,他都做到了。」可是事後的民意調查顯示,佩羅特並無因為電視辯論而得到絲毫好處,民意甚至乎稍為掉頭向下。

  「這顯示當破格的辯論表現成了常規後,民眾已分割了候選人的實力和口才,不再受辯論左右個人決定。」沈旭暉說。

  註:06年,美國舉行了史上第一次總統電視辯論。在這之前,尼克遜和甘迺迪的支持度不相伯仲,但一場辯論卻扭轉了局勢。熒光幕前,談笑風生的甘迺迪把大病初癒的尼克遜完全比下去。雖然收聽電台的聽眾大多支持尼克遜,但七成自稱受該次辯論影響的選民,卻投票給甘迺迪,使後者最終以些微差距入主白宮。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