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2, 2010

籌辦亞運 要增效益說服力

港府計劃申辦二零二三年亞運,需投資四百多億港元。主辦體育盛事所費不菲,衡量標準應是此舉能否提升運動員實力,提升香港城市形像。港府的初步構思似乎仍欠說服力,令公眾擔心舉辦亞運並非物有所值。

衡量效益 運動員與香港形象

民政事務局建議投入逾四百億港元舉辦亞運,其中包括一百多億營運及資本開支,及三百多億場館興建成本。要說服市民這不是為辦而辦的大白象工程,港府須證明舉辦亞運有助提升本港運動員水平,和提升香港的國際大都會形象。若能達到這兩項標準,申辦亞運才具效益。

去年香港舉辦東亞運,目的之一是通過主場優勢,燃點香港運動員鬥心,贏取更多獎牌,藉此向他們作出最大的鼓勵。

但香港健兒的表現在亞洲區內不算頂尖,而亞運的競爭水平遠較東亞運高,即使亞運移師香港舉行,是否就能鼓舞運動員奪獎、提升運動員表現?同樣令人懷疑的是,香港普羅大眾投入運動的軟件、硬件皆不足,即使藉亞運興建更多場館,是否就能推廣運動文化?

要提升運動員水平、普及公眾參與運動,香港需要全面的體育政策,而非僅僅著眼一場體育盛事。若要藉亞運帶動香港運動風氣,那港府要作出配套,究竟未來十三年內調撥多少資金、培育多少不同範疇的年輕運動員、如何有計劃地爭取獎牌等。沒有這些配套,單是籌辦亞運對提升香港體育水平難大有幫助。

此外,香港是否需藉亞運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建設?上海舉辦世博除增國際知名度外,更要藉此重建舊區、粉飾市容、舖設鐵路等。但香港基建已成熟發展,未必須透過盛事帶動建設。其次,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最大的賣點向來不是體育,如何能藉舉辦亞運提升香港形象,港府還需詳加解釋。

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發揮盛事效應,港府必須燃起市民參與二零二三年亞運的熱情,若市民冷待,不支持不投入,效果只會事倍功半,公帑將不能用得其所。

成功籌辦 必須民間熱誠投入

港府有意申辦亞運,目前公眾反應一般,官熱民冷,乃因市民未看到亞運對香港有何效益。體育場地應該建,本地運動員亦應多鼓勵,但港府須拿出更強的理據,爭取公眾支持,說服市民舉辦亞運,將如何提升香港運動員水平、提升香港形象,否則只怕落得吃力不討好的下場。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