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04, 2009

股壇無新事 恐懼貪婪循環不息


一年將盡,又是為自己盤點的時候。

檢討得失的方法很多:人工漲了嗎?座駕又升級了吧?心思思想買的那個雙C皮包是否已成囊中物?男/女朋友仍是那個嗎?讀了多少本書、又捨棄了多少?曾許諾要狠心改掉的壞習慣,戒了嗎?

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但對不少人來說,最客觀的檢討方法莫過於檢視自己的投資組合:09年1月1號,你放了多少錢進股市,365天後,你還擁有多少?

股場如道場 考眼光定力

股場如道場。你把真金白銀放進去,考驗自己的眼光與定力,它必然回報你一個冷冰冰的數字,賺是賺,蝕是蝕,黑白分明,不容半分討價還價餘地。贏錢固然喜不自勝,但輸錢方知要檢討(「唉,早知……!」),每汲取一個教訓,就希望為下回添一份勝算。生活有時平靜得不起波瀾,但股市不同,每天波幅驚人,身在其中,頗有「股市方七日,世上已一年」的感觸。想鍛練自己對趨勢與人性的掌握?股市是最好的地方。

我將一連兩期,介紹兩本講股市的書。一本是經典,借一個傳奇的股票作手,探討人性;另一本是新書,講金融海嘯後的新格局,窺視規律。讀了這兩本書,不保證可以在場內贏錢,但至少,希望你對自己與對世界多一點瞭解。

3年多前我加入《經濟日報》,上司叫我看的第一批書之一,叫《股票作手回憶錄》,原著即《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是一本寫於20年代的老書了。關於這本書,上司只放下一句話:黎智英說他只看過一本講股票書,而那本書幫他賺了錢(註)。

世上竟有如此奇書?

故事這樣開始:只有14歲的Larry Livingston是股票行後生,他對數字異常敏感,不多久便從每天上上落落的股價中看出規律,小試身手後、21歲那年,他決定前往股市的英雄地:紐約華爾街……

書裡第一句引起我注意的話是這樣的:「華爾街上無新事……今天在股市發生的事,必然曾經發生,並將繼續發生。」(……there is nothing new in Wall Street……Whatever happens in the stock market today has happened before and will happen again.)

炒股票不成仙 便成仁

我想這就是本書歷久不衰的原因:它是一本探討人性的書,而人性不變,恐懼與貪婪,永遠主宰股市。大家還記得嗎?07年10月,「港股直通車」高唱入雲,恆指一舉衝破3萬點,那是何等歌舞昇平;轉眼間,09年3月,滙豐股價受金融海嘯牽連而節節倒退至33元,財經名嘴淚灑直播室,全城陷入愁雲慘霧……貪婪與恐懼,在股市中被無限放大,誰能做到「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

書中主人翁憑天賦闖進華爾街,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五、美國股市暴跌的一天,他一口氣賺了一億美元!這位炒股天才一生之中幾起幾落,可惜卻克服不了人性的弱點,沒有嚴守自己的投機誡條,最終因為輸光身家而吞槍自殺,獵犬終須山上喪。黎智英說,他憑本書贏了一役後已不再涉足股壇,因為悟出一個道理:「炒股票不成仙 便成仁」。

註:天窗出版社的中譯版《投機之王回憶錄》最近面世,由黎智英、林少陽寫序。

﹏﹏﹏﹏﹏﹏﹏﹏﹏﹏﹏﹏﹏﹏﹏﹏﹏﹏

書名: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

作者:Edwin Lefèvre

Monday, November 30, 2009

綠色經濟 市場政府都要出手

專訪:楊敏德(行政會議成員、溢達集團董事長)

今年1月才加入行政會議的楊敏德雖屬政圈新星,但在商界早已叱咤風雲。

在9月公佈的《財富》全球50大商界女強人中,華人只有6位,楊敏德是其中之一。

她另一個身份是國內環保組織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主席,並將出席下周於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會議。

本欄專訪楊敏德,冀透過她的視野,從官、商、民間組織三個角度,扼要瞭解綠色及低碳經濟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

說「綠色新政」或「低碳經濟」是未來最重要的趨勢相信絕不為過。

《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作者Thomas Friedman在新書《Hot, Flat, and Crowded》中寫道,減排、節能將是影響一國興衰的頭等大事。因為金融海嘯使多國經濟受創,氣候變化又令環境惡化、資源與生態岌岌可危,未來,哪一個國家可以掌握清潔、便宜、可靠的能源,就可以成為重振世界經濟的全球霸主。

美國當然不怠慢。奧巴馬上場後,先挑選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碳中和」能源研究的朱棣文為能源部長,又把替代能源或節能技術定調為關乎國力的產業戰略,接連出台相關政策,當中包括電動車、智慧電網、碳捕捉、再生能源等等。

中國也不示弱。編製中的「十二五規劃」將推出全方位環保新政,以更強力度推動以節能減排為主軸的綠色經濟,重點是加速轉型低技術產業,及大力發展新能源及與節能減排相關之新型產業。中國的環境污染已遠超負荷,油氣資源也不多,未來若不啟動低碳經濟,難以持續高速發展。

中美貿易衝突多 環保可合作

楊敏德說,中美之間在貨幣、貿易上的衝突很多,但是,「環保反而是兩國的合作平台。」作為全球排放溫室氣體數一數二的大國(各佔20%),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與研發新能源上有共同利益,「就是美國不來逼,中國也要加緊做……大家都在找路走。」她說,奧巴馬訪華期間發表的《中美聯合聲明》便顯示了雙方不少正面動作。《聲明》以三分一篇幅闡述兩國節能減排合作的工作,又推動兩地大學聯手研發再生、低碳能源。

若說潔淨的能源將是未來決定國力的關鏈,那既是對手又是合作夥伴的中美兩國,誰較被看好?按楊敏德的看法,美國能為中國提供正面與反面的教材。

免走美國舊路 高消費高耗能

「凡大型基建,由上而下的推動肯定是最有效的,所以中國要做(新能源),肯定做得好快;但要做徹底,就要學美國市場經濟那套。」楊敏德說,美國環保產業發展得最好的地方,是加州,為甚麼?因為那兒有最多風險投資人(Venture Capitalist)。經濟增長要靠資本作投入,VC既有錢又有冒險精神,願意押注在風險高但潛力也高的項目上,如此便能吸引相關研究人才,源源不絕從事環保創新。

相對中國,國內不乏環保產品的生產商都以為別人作嫁衣裳居多,企業本身的技術提升很少,而且這些產品多往外銷,「除非開啟了內銷市場」,否則只帶來污染,環保的成果卻享受不到,不划算,「也談不上是甚麼環保產業」。楊敏德說。

此外,上而下的催迫很易重蹈過去粗放式經濟發展的老毛病:地方太著重GDP表現,結果本末倒置。以風力發電為例,內地已出現重複建設與產能過剩問題,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發現有20-30%風電機組空轉,加上電網設備的不配合令供應鏈脫節,既得不到新技術的好處,更浪費不少資源。

美國的市場經濟值得借鏡,但楊敏德說,其消費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卻不能照搬到中國來。比如說國家今年已躋身全球汽車銷售量最高國家,若人們一直富下去,相關消費增加,汽車帶來的空氣污染勢必更嚴重。「關鍵是在經濟模式上,我們能否實現蛙躍式(Leapfrog)進步。」免重蹈難以持續的高消費、高消耗之路。

綠色生產 海嘯下反接更多單

綠色經濟有利國力發展,對企業亦如是。溢達從事紡織業,該行業耗能、耗水量大,又會造成污染。溢達把這難題轉化為機遇,致力將綠色融入生產過程,以環保來提升競爭力,結果獲得客戶欣賞,金融海嘯後反而接到更多定單,「一間好公司,應該是環保做得最好的公司。」楊敏德強調,「做環保不一定要付出更高成本:如果工人得到的培訓好些、營業部下單清晰些,減少程序出錯、做錯,省下來的支出就可以更換更環保的機器。」環保原來可以從管理下手。

﹏﹏﹏﹏﹏﹏﹏﹏﹏﹏﹏﹏﹏﹏﹏﹏﹏﹏

六大產業解構︰香港可助內地 示範綠色產品

在推動綠色、低碳經濟上,環保組織對香港的表現大為不滿——作為人均生產值在全球名列前茅、人均製造溫室氣體超過世界平均的富裕城市,香港並無減排承諾(按《京都議定書》框架,發達國家承諾在2012年,達到比1990年減排5%的目標)。楊敏德說推動環保是長期工作,不能「立即有分加」,還要激發全民投入,殊不容易,「不是cannot,是how,要做到為止。」指標要訂,但須經過充分討論,不是上而下的硬指令。

她說香港發展環保產業大有可為,「比如國家發展電動車,我們就是個理所當然的show-case(示範),展示中國產品;在傳統貿易上,如果美國要向中國出售綠色技術,我們又可居中撮合。香港法治成熟,是很大的優勢。」

Friday, November 20, 2009

胡溫可學奧巴馬 搞網絡外交


奧巴馬果然是位網絡總統。

許多人知道奧巴馬訪華首站便與上海青年坦誠對話,展示親和力,但很少人知道奧巴馬的外交大使們對網絡民意重視不遜於總統,早就為他的訪華打了頭陣舖好路:事前邀請全國十多位博客進行吹風會,並歡迎他們攜帶電腦進場全程直播,一副君子坦蕩蕩的姿態。比起中國政府的前控制後審查,此招真是贏人又贏陣。

奧巴馬掀動 新時代網絡外交

事後其中一位有參與吹風會的博客胡泳,以「新時代外交與網絡運用」為題如是寫:「或許我們可以把奧巴馬政府推動的潮流命名為『網絡外交』(network diplomacy)……更多『非政府行動者』通過各種方式介入外交決策過程,影響民意,分享國際政治權力,民間機構的重要性並不亞於政府於部門……『網絡外交』也指外交人員充分應用新的互動工具,發揮信息的利器作用,並推動對己方之外交政策有網絡社群的形成。」他還說,「駐華使館對Web2.0應用的稔熟讓我非常吃驚」,這包括開設博客、設立Twitter帳號、登錄開心網等。

雖然奧巴馬衝口而出的「我從未用過Twitter」令他那兩百多萬Twitter跟隨者傷心了一陣子(我也是其中之一),但大家對奧巴馬團隊掌握 Web2.0的純熟毫不懷疑。他們重視與年輕人的互動、吸納網民的意見、有組織地動員群眾為競選出力。連奧巴馬自己也承認,他能登上總統寶座,網民的滴水穿石功不可沒,所以他鼓勵信息自由流通,呼籲不要限制互聯網的使用。

一些內地博客成了美國駐華公館的入幕之賓,但同時也是內地政府的眼中釘。際此讀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陳婉瑩、錢鋼主編、獨立記者翟明磊編著的《中國猛博》,尤為感慨。

猛博無懼 哪怕一再被屏蔽

這本書訪問了17名有影響力的內地博客,並收錄了他們部分精采的博文,可讀性很高。陳婉瑩說,書名為「猛博」,因為這些博客們「大膽無懼,憑浩然之氣勇猛向前」。他們大膽,因為他們敢於發表文章、投身公民運動,觸碰當局最敏感的神經;他們勇猛,哪怕博客被屏蔽了一次又一次,仍一往無前。這些博客裡,有港人比較熟悉的少年作家韓寒、有後來被捕的維權律師許志永、也有窩居小鎮的平民畫家如李小乖。

陳婉瑩形容這些博客為「公共知識分子」,說「他們是獨來獨往的一群,以『公共批評』作為武器」,並引用薩依德(Edward Said)的話,稱讚他們「其存在的理由就是特別代表所有那些慣常被遺忘或罔置不顧的人們和議題」。

不知道奧巴馬團隊禮待博客的以身作則,能為當局起到多大的示範作用,但中國的領導人並非真的不懂與時並進--1年前胡溫就已在《人民日報》官方網站《人民網》上設立了「雜錦八寶FANS圈」,發放2位領導人的活動消息,又設立留言區讓人們暢所欲言。我看見「胡哥」、「寶哥」等暱稱此起彼落,深信胡溫粉絲們的熱情,不下於公開「I got a crush on Obama」的熱女郎。期望當局不會只挑好聽的來聽,而能真正擁抱網絡洪流,尊重民意。

----------------------------------

書名︰《中國猛博》

主編︰陳婉瑩、錢鋼

編著︰翟明磊

Friday, November 06, 2009

欲與紐倫看齊 培養文化精英


去年一月的《時代》雜誌以「三城記」(A Tale Of Three Cities)為封面專題,打造了一個新名詞:紐倫港。

我一直懷疑,香港真的有實力與紐約和倫敦並駕齊驅嗎?不錯,三者都是港口城市、人才樞紐、金融中心,經濟發展在區內獨佔鱉頭。但說到文化質素,香港如何與前兩者媲美?要知道,從古老的阿特蘭大到今天的倫敦或紐約,所有大都會也同時是知識與文化中心──也就是精英與知識份子集中的地方。容我以偏概全吧,一個精英與知識份子集中之地,總養得起一本有質素的雜誌吧?如果說《紐約客》(The New Yorker)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分別代表了紐約與倫敦的精英階層,我一時間還真想不出香港有哪本高質素(而銷量好)的雜誌,可以和前兩者分庭抗禮。

現居紐約的Malcolm Gladwell是個典型的intellectual。他是《紐約客》的職業寫手(staff writer),寫過三本風靡全球的書(The Tipping Point、Blink、Outliers),幾個月前來香港演講,門票竟可索價$6,000一張。最近出版的新書《What The Dog Saw》,是他從自己十三年來發表在《紐約客》的文章裏,挑出最喜歡的十九篇來結集成書。這些文章都是佳作,想知道紐約最好的雜誌達到怎樣的水平,可以從此書開始。


小問題出發 微言大義

Malcolm Gladwell的讀者都知道,這位作家最擅長「微言大義」:從一個小小的觀察或問題出發,抽絲剝繭地縷述背後因由,引人入勝。本書也貫徹了這種風格。

我很喜歡的其中一篇文章「Why Some People Choke and Others Panic」便是一例。Choke和panic都是指人們在巨大壓力下的表現失準,當中有分別嗎?原來大有文章:球手經過長期反覆練習後,發球、接球都成了本能,球怎樣來,腿便怎樣動、手便怎樣揮,完全身念合一,不必細想,一氣呵成。可是一旦緊張起來,便再也不能揮灑自如,動作僵硬一如新手,最後一步步落後比賽──這是”choke”。飛機失事時,機師腦中一片空白,只餘本能反應(如在黑暗中尋找光源),無法集中精神逐一執行飛行指令,結果墮機身亡──這是”panic”。”Choke”是指忽然失去本能反應,結果無法流暢地完成所需動作;”panic”則是指只剩下本能反應,結果無法執行曾經學習過的動作。經驗越多,發生panic的機會越少,但卻不能阻止choke的發生,結果不少運動員,包括世界一流的好手,都因為臨場失準而飲恨。討厭的是我們無法「選擇」在什麼時候會choke,什麼時候會panic,結果在壓力下束手無策。

還有不少文章,顛覆我們的常識。比如人們以為火箭「挑戰者號」升空爆炸實屬意外,但作者細心研究後發現,這不是個別失誤事件,而是一連串看似無關痛癢的小問題同時發生所釀成的悲劇,是制度問題;又如大企業迷信人才,不惜一切招攬及留住明日之星,結果卻縱容出一群狂妄之徒,招致滅亡,Enron就是其中的表表者。


投身廣告被拒 寫作一嗚驚人

眾多文章裏,最感動我的,是作者那短短的幾頁自序。Gladwell說,他從來沒有想過當作家,一心當個廣告人。畢業時,他投考過十八所廣告公司,結果被拒絕了十八次,寫作乃不得已的出路。誰會想到,他後來竟憑一支筆名成利就?他尊重寫作到一個地步是,為了求真,他可以在寫choke & panic那篇文章時,登上小型飛機,要求機師重演小甘迺迪墮機前的動作。我想起書中一篇講「天才」與「大器晚成」的故事:某人在三十歲那年決定放棄薪高糧準的律師工作,開始寫作,結果熬了十八年才一鳴驚人。如果同樣的故事發生在香港,我想像不到主角會承受多大的社會與家庭壓力。香港曾是一個充滿活力、容許失敗、鼓勵「馬死落地行」的城市,但從什麼時候起,我們的社會開始害怕轉軌、不再包容主流以外的選擇、人們拒絕冒險?這可會是香港失去動力的原因?如果有一天,香港出得了一位Malcolm Galdwell,我們就真的距離「紐倫港」不遠了。

Friday, October 23, 2009

知識經濟 美國能港人也能


有人形容,今年的施政報告,是一份「缺乏VIP的『三無』報告:即沒有遠景(vision)、創新(innovation)和計劃(planning)」(見10月21日《國是港事》版評論文章:「三無報告 揭六大產業空殼」,作者為凌鵾),真是一語中的。

慳電膽券 唯一創新措施
本來報告中尚有一個相對創新(innovative)的點子:派發100元慳電膽現金券,以鼓勵市民替換耗電量較大的鎢絲燈泡,提倡環保意識。可惜這唯一創新的意念,卻被說成是利益輸送,如此一來,整份施政報告,幾乎就乏善足陳了,可惜。

施政報告另一重點,乃貫徹經機會早前的建議,發展六大產業。明白無法靠金融一行單天保至尊,是特區政府的一大進步;但特首對產業發展、知識型經濟的掌握與了解有多深,我卻有點懷疑——眾所周知「做好呢份工」是特首的座右銘,但勾勒遠景與進行計劃?似乎不是曾先生的強項。

香港要發展六大產業,因為香港的經濟需要轉型。經濟需要轉型,因為我們已步入知識經濟時代,不改革,無法維持優勢。甚麼是知識型經濟?讓我們從新書《後海嘯時代 知識經濟求生術》說起。

知識經濟不重土地 重腦力

本書是增訂本,內容比4年前的版本更新了整整一半,目的是以更多後海嘯的例子、變化,來闡釋知識經濟的潛在規則。作者說,「知識經濟的特點是土地不重要,腦力代替勞力,冒險精神更重要,而且知識的更新速度快,複製成本低,對手跨地域、跨行業而來,令競爭變得異常激烈。」

在新經濟下,舊的致勝規則未必有效,尤其像香港這種已發展至屬全球頂尖級別的城市,受知識經濟的衝擊更大,一不小心,很容易變得像日本那樣沉疴不起、因循守舊,被更有活力的城市迎頭趕上。因此香港的經濟必須轉型,即「由工業經濟依賴工業生產,轉型為知識經濟的以高增值、高技術為核心的服務業或高科技行業」。

利用「長高闊」 做知識鬥士

作者認為,美國雖然受金融海嘯衝擊最深,但她卻是眾發達國家中經濟轉型最成功的——美國在「知識經濟行業如資訊科技、生物藥業、創意文化等,仍保持明顯領先優勢」,在「企業改造、政府政策、社會心態、商業文化」等領域,都已隨知識經濟的要求調整過來,相信仍可領先全球好一段時間。

香港能像美國那樣,成功轉型嗎?說難也不難,因為我們具備一些和美國相若的條件:香港是移民城市,港人富冒險精神;而且我們重視速度、靈活多變,符合知識時代的要求。作者說,「知識經濟最重要的不是研發新科技知識,而是蒐集、消化、吸收、運用新知識的能力」,這條件與港人的文化與個性,暗中契合。

要發展六大產業、成功經濟轉型,香港已走對了第一步。將來要穩步向前,關鍵不是喊口號,而是把握我們的基礎優勢:專業、自由與法治,並源源不絕吸納人才。作為香港700萬人之一,我們未必可以改變社會,但我們可以用「長(長遠眼光)、高(企高兩級)、闊(學得更闊)」(見本書第9章「知識戰士靠你發揮」)來鞭策自己,以求在知識經濟的洪流中,立於不敗之地。

書名︰《後海嘯時代 知識經濟求生術》

作者︰曾仲榮(《經濟日報》副總編輯兼總主筆)

Saturday, October 03, 2009

黑天鵝世界裡 不要做火雞

講者:Nassim Nicholas Taleb(《黑天鵝》The Black Swan作者)

2007年出版的《黑天鵝》(The Black Swan)一書因為去年的金融海嘯而名噪一時,其作者、紐約大學傑出教授、在金融市場打滾21年的Nassim Nicholas Taleb亦因此成為國際大紅人。

紅人數日前應中央政策組之邀來港演說,題目為「黑天鵝危機仍在」,內容一如其書,論點精闢獨到,不管我們是否已安然度過金融海嘯,都值得捧場。

黑天鵝現象是甚麼?市井地形容,那是「以為不會發生的事竟然發生了,並招致難以想像的巨大後果。」,「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正是「黑天鵝」現象的表表者,難怪向來特立獨行的Taleb其後被吹捧成先知。

統計學入門告訴我們,只要樣本夠大,一些出現機會極小的「異象」、「異數」(outliers)完全可以被置之不理,因為它們無法對整體結果構成重要影響(Law of Large Numbers)。

少數異象 也可左右大局

這個觀點沒有錯,但現實是在一些情況下,「異象」不但不能被忽略,還會左右大局。

Taleb以出版業為例解釋:每年面世新書成千上萬,但市場上一半書籍的銷量,往往只被5至35本書囊括。

再舉例:若把世上所有人口的財富作出比較,將赫然發現全球一半的財富,可能只被幾個超級富豪(例如微軟創辦人蓋茨)所壟斷。

這情況在金融市場尤為突出,Taleb曾做過小實驗,分析了超過2,000萬個數據(如白銀、期油價格),證實那些「萬中無一」的意外,對價格的波幅影響最為深遠。

黑天鵝特性 無先例可援

這說明了我們同時活在兩個世界裡:在其中一個世界(Mild Mediocristan),單一個案不會對整體構成甚麼影響、一切有跡可尋也有法可依;但在另一個世界(Wild Extremistan),個別或極端事件卻可以對整體造成極大影響(贏家通吃)、過去不曾發生的事未來可能發生(「黑天鵝」的特性就是無先例可援),令人完全束手無策,我們絕不能忽視看似不可能發生的「意外」。

「正如你不可能在一天內減掉一半體重,卻可以在一天內蒸發一半財富。」Taleb說得再簡單沒有了。金融市場正是第二種世界的表表者,一間銀行哪怕能連續一百年錄得盈利,它都可以在一夕間消失。

好,就算我們知道自己活在兩個法規截然不同的世界,那又如何呢?問題就出在這裡:在第一個世界裡,由於一切有跡可尋,所以過去的經驗可以套用在未來;但在第二個世界裡,將發生的事卻完全無法被預測。如果我們把第一個世界的經驗照搬到第二個世界去,即以為我們有能力對未來作出預測的話,將大錯特錯。

讓我再用一個Taleb舉的例子來說明:火雞的故事。

一隻被飼養的火雞,每天按時進食、運動,日日如是。根據統計學,牠每按照這樣的規律多生存一天,其重複這樣生活的可能性就愈大。若根據統計學,牠將毫無疑問地重複這樣的生活直到永遠。這隻快樂的火雞一直抱著這樣的想法活了999天,牠卻在第1,000天、感恩節前夕,被殺了!

火雞可能會抗議:為甚麼?這是從未發生的!但現實便是如此:過去不曾發生的事,不等於未來也不會發生。一如金融市場的操作。假設你一直押注在一些你認為「以往不曾發生而將來也不可能發生」的事上,當這件事一旦成真,你將毫無招架之力,這就是金融海嘯殺傷力驚人的原因了。全球化與互聯網,更對這現象推波助瀾,使「黑天鵝」愈來愈多。

伯南克 看不見風暴的機師

Taleb把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形容為「看不見風暴的機師」,因為他用第一個世界的方法,來處理第二個世界發生的金融災難,無法對症下藥。

「美國應該消滅債項,而不是把它延續下去。」Taleb說。他反對複雜的金融槓桿產品、認為不應有甚麼「大得不能倒下」(too big to fail)的金融機構,脆弱的就讓它在未成氣候前自然死亡,容許市場自然調節。

「黑天鵝」的確令許多人聞風喪膽,但亦有不少人押注在這些看似不可能的意外上,與大部分人對賭,結果一擊即中,賺得盤滿缽滿。

「錯的不是屠夫,重點是不要成為火雞。」Taleb告誡大家。

Friday, September 11, 2009

巨企倒下的「死亡5部曲」


金融海嘯發生一年了!

一年前,舉世見證着Bear Stearns從「財富五百」(Fortune 500)中消失、百年老店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一夜崩塌、房貸巨頭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接連破產……然後危機如火燒連環船般殃及池魚,震央從美國蔓延全球。

看着巨擘一一倒下,我們得到甚麼教訓?

曾任教哈佛商學院、作品(Built to Last與Good to Great)被商管學生與企業主管奉為「聖經」的Jim Collins,最近出版了新書How The Mighty Fall(暫譯:《巨人如何倒下》),正好給我們一些啟示。

過去Jim Collins與研究團隊專挑出類拔萃的公司總結其成功之道,如今時移勢易,研究對象也只得從以往被捧上天的公司中,找出沉沒了的鐵達尼。

盲目擴張招庸才 自亂陣腳

大家不妨猜一猜,當這些牽動多人生計、資金上落「分分鐘億億聲」的巨企步入「死亡5部曲」(Five Stages of Decline,詳見下文)前,有甚麼徵兆?

和鐵達尼的沉沒一樣,答案是:無。

我想起了黃仁宇寫的《萬曆十五年》——1587年,這表面上看來無關痛癢的一年,卻標誌着大明的盛極轉衰,亦埋下中國隨後數百年厄運的種子。

Jim Collins引用托爾斯泰的名言(「All happy families are alike; each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謂,雖然巨企倒下的原因個個不同,但大致依循着一個「死亡五部曲」的框架:

第一階段:目空一切(Hubris Born of Success)

第二階段:盲目擴張(Undisciplined Pursuit of More)

第三階段:漠視危機(Denial of Risk and Peril)

第四階段:藥石亂投(Grasping for Salvation)

第五階段:隨風而逝(Capitulation to Irrelevance or Death)

有點像中國人講的「盛極而衰」,巨企崩塌的首兩個階段,表面看來非但毫無頹喪之像,還表現得相當亢奮:領袖好大喜功、涉獵其他業務、企業版圖一天天地擴大。Jim Collins說,一般人以為那些像恐龍似的一成不變的巨企才會因跟不上時代更迭而被淘汰,其實野心勃勃、為變而變的企業一樣危危乎。他說,「說2008 年華爾街的崩潰是因為缺乏野心或動力,這講不過去吧。」

為甚麼盲目擴張會引來衰敗?讀過《Good to Great》的人都知道,Jim Collins認為一家偉大公司最根本之道,是擁有最好的團隊(Right people at the right seats)。然而在盲目擴張下,企業的成長遠超它能招攬的人才,結果,一些不那麼優秀的人便有機可乘,而企業為了補人才之不足,惟有從制度上加強監管,結果令到架構日趨官僚,並令本來優秀的人才在意興闌珊下離開。

亂中求存 回歸基本鞏霸業

當敗像呈現時,很多公司會垂死掙扎、更換CEO(尤其是引入「明星」管理人)、大搞形象工程……結果自亂陣腳,加快衰亡。其實愈亂愈要定——回歸基本步,重拾當年建立雄圖霸業的堅實文化,一步一腳印地把形勢穩定下來,再謀後動——一言蔽之,就是要留得青山在。

雖說世上沒有日不落之國,也無永不倒下的企業,但Jim Collins認為衰亡不是必然的,有好些企業不但沒有被危機擊倒,反而能在危機中成長,不斷從瓦礫中站起(多難興邦?)。把「死亡5部曲」放大,可以用來看帝國之興衰,把它縮小,也能帶來做人的啟示。如果你的企業或人生面對四面楚歌、危在旦夕,仿似捲入漩渦,請記住邱吉爾講過的話:

「(……)never give in, never give in, never, never, never, never - in nothing, great or small, large or petty - never give in......」

﹏﹏﹏﹏﹏﹏﹏﹏﹏﹏﹏﹏﹏﹏﹏﹏﹏﹏

書名:《How The Mighty Fall》

作者︰Jim Collins

Friday, August 28, 2009

網上成本低 用「免費」開拓商機




06年暢銷書《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作者、科技雜誌Wired編輯Chris Anderson,上月一出新書《FREE》(暫譯《免費》)便先聲奪人。

首先他得到另一才子、《Tipping Point》與《Outliers》等書的名作者Malcolm Gladwell「垂青」,對方以一篇水準甚高的書評向《FREE》的理論基礎提出質疑,遂引發一場頗文明的筆戰,引起不少讀者注意。

網絡免費下載 登暢銷書榜

其次為表「言行一致」,Chris Anderson宣布該書可利用Amazon的電子書Kindle及於網站Scribd免費下載(省下US$26.99!),此噱頭大收宣傳之效,使該書一舉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

更重要的是,「免費」之勢由網絡席捲現實,報業正是首當其衝的一員。金融海嘯下全球多份報章不約而同因為廣告收入劇減而精簡人手、瀕臨倒閉(或已經倒閉),而予取予攜的新聞網站或免費報紙卻一枝獨秀,更令人關注免費對報業生態的衝擊。

作者指免費此一銷售手法由來已久,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更比比皆是:買米送食油、訂購雜誌送贈品、簽24個月合約可獲手機零機價……然而大家心知肚明,免費通常只是引人上釣的餌,顧客最終還是要付全部代價,「先免後費」,因為世上並無免費午餐。

然而,當數碼化愈來愈深入日常生活,「完全免費」似乎真的不再是神話──我們上YouTube聽歌看戲、用Gmail收發郵件、於facebook和新相識眉來眼去……真的不費一文錢--問題是,這些服務供應商如何從中取利?這樣的模式會長久嗎?

網上資源平 經營成本續減

作者說,過去,經濟學有所謂scarcity(有限)的說法:土地、食物、原材料等,終有耗盡的一天,而且因為供應有限,所以價格不可能是零。

但數碼世界卻充斥abundance(無限),更因為科技的一日千里,使網上的資源愈來愈便宜。記憶(storage)、處理(processing)、頻寬(bandwidth)的成本每年以倍數下降(Moore's Law),經營者的成本只會與日俱「減」。

Google就是把免費運用得出神入化而財源滾滾的表表者(它市值200億美元,08年盈利比任何一家美國的汽車或航空公司都多)。其經營手法一言蔽之,就是先以免費策略搶佔市場,再從中取利(「by handing out a lot of things to make money on a few」)。

Google的核心業務是甚麼?是搜尋器。而且愈多人上網、網絡世界愈複雜,它的運算愈準確(和以前的搜尋器剛好相反)。換言之,Google的目的,就是用盡一切方法,包括提供大量免費而有用的網上資源(電郵、地圖、搜索、文書處理等)使人們上網的時間愈來愈多、對它的依賴性愈來愈大、向它提供的個人使用習慣與資訊愈來愈豐富,使Google的搜尋愈來愈精準。然後Google便可以提煉這些信息,壯大它的廣告業務!而且不要忘記:即使免費用戶與日俱增可能造成負擔,它的經營成本只會隨着科技的發展愈來愈低(舉例,每18個月,Google為你提供電郵的成本,將下跌一半)。

當然,不是所有產業都可以複製Google的這套免費模式致勝,而且正如Malcolm Gladwell所質疑的:Google的成本真的可以視作零嗎?以YouTube為例,雖然上載一條影片的成本極低,但將之乘以750億卻是個龐然大數。

報業「微收費」 「山大斬埋有柴」

Gladwell引述Credit Suisse的分析報告,估計在今年內,單是頻寬成本(bandwidth)就會花掉YouTube3.6億美元。

對報業來說,Google這種幾近以本傷人的免費模式,對市場的衝擊尤為迫切--每一個報業老闆都在問:過去的收費/訂閱模式是否必死無疑?兩年前梅鐸買下《華爾街日報》時,無視90萬訂戶帶來的堅實收入,揚言取消訂費,但他終於後悔。目前《華爾街日報》的部分內容完全免費,以保持流量,而另一方面,鐵桿訂戶數量雖少卻維持了收入的穩定。

傳媒大亨還有新實驗:微收費(micropayment)。和訂閱模式不同的是,讀者只須為個別詳盡閱讀的新聞付出很低的價錢便可,經營者期望「山大斬埋有柴」。

收費、免費、微收費,哪個會主導未來?Chris Anderson盡管提出了免費模式的觀察,未必可下定論,還待時間去驗證。

﹏﹏﹏﹏﹏﹏﹏﹏﹏﹏﹏﹏﹏﹏﹏﹏﹏﹏

書名︰ 《FREE》

作者︰Chris Anderson

Wednesday, August 26, 2009

拓內地航空市場 鞏港「大城市」地位

講者:太古(中國)有限公司主席 陳南祿

  考考你的常識:威尼斯、長安(今西安)和羅馬這3個偉大的歷史名城,有甚麼共通點?

  答案:它們都曾是交通要塞。

  一千年前,當商賈絡繹不絕地往返於絲綢之路時,長安城多麼繁華似錦。

  但隨着海、空交通發展起來,絲路冷清了,長安也黯淡了。一個大城市的命運,就這樣和它的樞紐地位交織在一起。

助賺外滙就業 推廣旅遊

  太古(中國)有限公司主席陳南祿,最近在香港集思會一個探索世界大城市興衰的研討會上,便以「大城市」為題發表了這個看法,並檢視香港未來優勢何在。

  從歷史回到現在,如今世上最繁盛的大都會--倫敦、紐約、法蘭克福、香港、新加坡--無一不是航空樞紐。而它們都擁有一間強而有力的本地航空公司。

為甚麼航空公司對一個大城市如此重要?出身國泰航空的陳南祿解釋箇中原因:

  1.賺外滙。「航空公司有如把一張張空凳開往不同地方,再把一機機外滙載回來。」陳南祿說,去年國泰的860億收入中,75%來自外滙。

  2.投資、建總部、成為重要僱主。國泰一共在香港僱用了26,000名僱員,對本地經濟貢獻不少。

  3.推廣旅遊。

  4.承擔社會責任。陳南祿記得,沙氏期間有一架由香港往台灣的客機,只得一名乘客,而該乘客最後還沒有登機!而當時來往香港與美國的,更只有國泰一家航空公司,「只有本地的航空公司才會為你捱義氣啊!」他說。

  關於航空公司如何協助把一個城市打造成樞紐,陳南祿舉了一個例子。

  由香港往斯里蘭卡哥倫坡(Colombo)的本地乘客向來不多,為甚麼兩地之間可以有直航?

  原因是航空公司把巴黎、倫敦或法蘭克福等地往哥倫坡的乘客都集中到香港來,如此便能湊上足夠人數,承擔得起這條航綫,並方便了港人。這就是由一間航空公司的「網絡優勢」(network strength)帶來的「乘數效應」(Multiplying Effect)。

  「你把世上所有『死前一定要去的地方』之旅客人數加起來,都不及法蘭克福一地的遊客多,為甚麼?就是因為這些『勝地』的交通不方便,大大影響了到訪人數。」由此可見強大本地航空公司,如何對樞紐城市產生貢獻。

優化機場 拓展內地市場

  陳南祿說,當年新加坡不得已獨立時,為了掙扎求存,總理李光耀宣布要建一座世界一流的機場,就是明白欲晉身為大城市,必先成為重要交通樞紐的道理。

  香港國際機場每年迎送4,800萬乘客,世界排名第五。陳南祿說,香港是個「天賜的交通中心」:

  「如果以香港為中心,用五小時的飛行距離為半徑劃一個圓圈,可以到達所有亞洲的大城市,並覆蓋世上一半人口。」

  話雖如此,我們仍需精益求精,力保樞紐之地位,並從三方面鞏固優勢:

  1.優化機場設施

  2.壯大本地航空公司

  3.發展旅遊業等配套政策

  其中,龐大的中國市場更是個不可忽視的寶藏。

  陳南祿說,西歐國家包括英國、荷蘭、德國等,每年約有35至40%人口乘搭國際航綫;在亞洲,日本的比率是12%、韓國為10%,「在中國,比例可能低於1%!」換言之,這個13億人口的市場增長潛力十分驚人。

----------------------------------

大城崛起︰楊汝萬闡述「香港未玩完」

  陳南祿在國泰浸淫多年,自然加倍覺得航空公司對大城市舉足輕重。

  當日研討會上另一位講者楊汝萬教授,則從更宏觀的角度,補充了這個說法。

三大興盛要素 地理創新政治

  楊汝萬說,一個一時無兩的大城市之崛起,通常有三個因素:

  (1)地理。城市的地理位置發揮着永恒的作用。珠西一帶的江門、佛山、肇慶,位處水路交通要塞,曾經千帆並舉,在明朝末年盛極一時。但後來隨着陸、空交通發達,這些城市也隨之衰落。

  (2)創新的經濟與技術。一個大城市,必須有新的立足點,創造財富:「工業革命時,英國曼徹斯特因為紡織業而成為大城市;1910年代,美國的底特律因為汽車業而崛起;1920年代,上海作為多個外國的租界,凝聚了大量人才和資本;1960年代,矽谷冒起,帶旺了三藩市。」楊教授一口氣列出多個這樣的故事,不一而足。

  (3)政治環境。曾為「東方之珠」的上海,40年代因為政局轉變而一落千丈,直到90年代浦東發展才重拾光輝。

  數百年前,西安(當年的長安)亦因為政治中心的轉移而漸漸失色;德國的柏林,也在希特拉時期位處高峰,最後因二戰而衰。

不能吃老本 還看產業創新

  把這些條件套用在香港上,楊汝萬認為,「香港未玩完」:「香港交通中心的地位穩如泰山,海運、空運都很發達;政治方面,由於『一國兩制』要成為台灣的楷模,所以未來政治環境亦不容有失;但在創新方面,則要更加爭氣,不能食老本了。」不知道「六大產業」可會是個好開始?

Monday, August 10, 2009

Malcolm Gladwell教你 看巨變由小開始

講者:Malcolm Gladwell(The Tipping Point作者,《紐約客》The New Yorker記者)

暢銷書作者Malcolm Gladwell首度訪港發表演說,四小時的講座盛惠門票$6,000(註1),單憑這點已先聲奪人。
值不值得?
其實不必深究。一場演講的破天荒高價,只不過反映知識經濟的主要特徵:知識有價。而且名氣越大,財富越鉅。
「書中自有黃金屋」,Gladwell先生為這句中國古話下了最佳註腳。

6,000元聽講座 Gladwell顯身

從2000年開始,Gladwell共出版了三本書:The Tipping Point(2000),Blink(2005),Outliers(2008)(見「延伸閱讀」)。三本都是曾高躆《紐約時報》榜首的暢銷書,其中首兩本單在美國,便各自賣出了超過200萬本,令Gladwell名利雙收。

本次演講共有兩個講題,各長一個半小時。題目一是Gladwell的首本名作「The Tipping Point」(引爆趨勢),題目二為Understanding the Financial Crisis(解構金融海嘯;見另文),Gladwell以說故事的形式,娓娓道來人性弱點如何捲起世紀海嘯,風格與他的幾本著作類似,毫不欺場。

還記得什麼是Tipping Point(引爆點)嗎?
直覺上,我們以為改變總是個緩慢、漸進、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間必須傾盡人力物力來改轅易轍。但Gladwell說,大部份翻天覆地的改變(transformation)並不漫長,而是一觸即發的,且多由看來不值一提的因素主導而成。那個從無(或很少)到有的一瞬間,就是tipping point。

舉例,九十年代初,紐約市曾以高罪案率而惡名昭彰,居民亦已接受了這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必然代價,並深信除非引入大規模的變革,否則將束手無策。但奇怪的是,從93年到96年的三年間,紐約市的罪案率竟奇蹟地暴跌:謀殺案下降三分二,嚴重罪行大減一半。追查之下,Gladwell發現警方並非出動了什麼驚天動地的手段,他們只是勤於打擊一些看來微不足道的罪行:禁止公眾地方塗鴉、嚴拿垃圾蟲、搜捕地鐵瞞票等,孰料這卻把不少嚴重罪行消滅於萌芽之間。

類似例子不勝枚舉:柏林圍牆倒塌、金融風暴...都是由不大起眼的原因迸發出超乎想像的結果,「巨變的關鍵就是:它往往發生於一瞬間。」Gladwell說。

要把一種行為或產品,在短時間內從不為人知打造成風行之物,還需要兩個要素配合:(1)改變人們的既有想法,(2)利用有社交影響力的人作推手。

以蘋果電腦為例。蘋果的iPod並不是第一部MP3音樂播放器,也不是最好的,它之所以能以雷霆萬鈞之勢席捲整個市場,因為它不把自己定位為予人感覺複雜的「電子產品」,而以超簡潔的外型與用法,自我定位為「潮物」。同樣,iPhone不以「手提通訊裝置」自居,反而標榜它是反映自我的玩意,便能成功取悅市場。在打破舊有框框方面,Gladwell 盛讚蘋果電腦「美妙絕倫、天才!」

交際好手 難被社交網絡取代

如果看過The Tipping Point的話,對以下這個字應該頗有印象:Connectors。
Connector是指很有「社交影響力」(social power)、朋友來自各行各業、彷彿沒有人他不認識的超級交際好手。他們是形成tipping point的靈魂。全靠他們「咩人都識」,才可以把一些陌生的意念,在短時間內滲透各階層。

Gladwell說,Connectors的精髓不是「識得人多」 (know many people),而是「識得不同類型的人多」(know many kinds of people),他們可以進入不同的社交圈子,涉足「不屬於自己的世界」(belong to the world they don't belong to),擁有超強的社交手腕與交際網絡,是整個tipping point的推手。

說到這裏,引起我的好奇。The Tipping Point面世(2000年)時,Facebook、Twitter等網上社交網絡仍未誕生,Connectors自然都是身邊認識的人。但今時今日,一個在網絡世界受萬人擁載的「明星」(比如說超過1,000個FB「朋友」,或過萬Twitter「跟隨者」),是否和現實世界的Connector一樣,擁有同樣強勁的社交影響力?

Gladwell對此有保留。他認為,人際關係的兩端分別是「親密度」(intimacy)和「數量」(size & breadth),即設想你畢生只有兩個朋友,你們之間的關係必然很緊密;若你的朋友數目超過1,000的話,其中點頭之交應大不乏人。因此,關於社交影響力,「這不是多與少的問題」,而是如何對「大部人」都產生「一些」影響力。Gladwell認為,網上朋友∕追隨者成千上萬的,未必有時間和所有人建立有意義的連繫,亦難和現實中的Connector相提並論。

對tipping point這個題目著書立說,Gladwell說,他希望這可以幫人們建立正面的「趨勢」──畢竟,只要你懂得竅門,再巨大的轉變,都可以由小事開始。

註1:主辦機構Next Chapters透露,200多名聽眾中,付全數門票的不足三成,其餘大多享有一些優惠。另外,由於他們與不同的商會合作推廣是次講座,故此不少聽眾是以企業為報名單位的(佔七成),出席者亦以管理層為主,如香港總商會總栽方志偉、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饒恩培、數碼通總栽黎大均等。

***

三部著作 全登榜首

Malcolm Gladwell寫了三本書,而大部份讀者,都把它們全部看過。對這三件作品,Gladwell自己有這樣的看法(引述自維基百科):

「我希望讀者從The Tipping Point知道,再大的改變都是可以發生的;至於Blink,我想讓人認識直覺的重要性;說到Outliers,是想探討「整體」對成功多麼重要。成功人士之所以突圍而出,並不是純綷因為本身的努力;這是許多人與許多環境因素造成的。」

Gladwell:海嘯是一場精英的失敗

「這不是一場由無知造成的災禍。製造海嘯的人都是非常聰明的人。這是一場精英的失敗。」Gladwell說。

為什麼這麼聰明的人會造成這麼大的問題?原因就是他們過份自信。

Gladwell引述一些心理實驗指出,當一個人擁有的訊息越多,他對事件正確判斷的機會並不會進步很大,但他「認為」自己對的機會,則越來越高。換言之,認知和判斷之間的落差(mis-calibration)越來越大。

人性另一弱點是,當我們認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很高時,就會誤以為自己在其他方面都一樣優勝(illusional control)。這兩種過份自信的情況發生在「有識之士」身上尤其多,而華爾街更是聰明人聚集之地,毋怪乎引發的問題更複雜:

「成功帶來自信、自信帶來更大的成功、更大的成功引起過度自信…結果出現災難。」Gladwell說。

雖然Gladwell同意大部份快樂的成功人士都有幾分自視過高,但關鍵是不要走向極端。

「我們應為金融世界注入一點謙遜。」這位來自紐約的精英如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