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Malcolm Gladwell(The Tipping Point作者,《紐約客》The New Yorker記者)
暢銷書作者Malcolm Gladwell首度訪港發表演說,四小時的講座盛惠門票$6,000(註1),單憑這點已先聲奪人。
值不值得?
其實不必深究。一場演講的破天荒高價,只不過反映知識經濟的主要特徵:知識有價。而且名氣越大,財富越鉅。
「書中自有黃金屋」,Gladwell先生為這句中國古話下了最佳註腳。
6,000元聽講座 Gladwell顯身價
從2000年開始,Gladwell共出版了三本書:The Tipping Point(2000),Blink(2005),Outliers(2008)(見「延伸閱讀」)。三本都是曾高躆《紐約時報》榜首的暢銷書,其中首兩本單在美國,便各自賣出了超過200萬本,令Gladwell名利雙收。
本次演講共有兩個講題,各長一個半小時。題目一是Gladwell的首本名作「The Tipping Point」(引爆趨勢),題目二為Understanding the Financial Crisis(解構金融海嘯;見另文),Gladwell以說故事的形式,娓娓道來人性弱點如何捲起世紀海嘯,風格與他的幾本著作類似,毫不欺場。
還記得什麼是Tipping Point(引爆點)嗎?
直覺上,我們以為改變總是個緩慢、漸進、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間必須傾盡人力物力來改轅易轍。但Gladwell說,大部份翻天覆地的改變(transformation)並不漫長,而是一觸即發的,且多由看來不值一提的因素主導而成。那個從無(或很少)到有的一瞬間,就是tipping point。
舉例,九十年代初,紐約市曾以高罪案率而惡名昭彰,居民亦已接受了這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必然代價,並深信除非引入大規模的變革,否則將束手無策。但奇怪的是,從93年到96年的三年間,紐約市的罪案率竟奇蹟地暴跌:謀殺案下降三分二,嚴重罪行大減一半。追查之下,Gladwell發現警方並非出動了什麼驚天動地的手段,他們只是勤於打擊一些看來微不足道的罪行:禁止公眾地方塗鴉、嚴拿垃圾蟲、搜捕地鐵瞞票等,孰料這卻把不少嚴重罪行消滅於萌芽之間。
類似例子不勝枚舉:柏林圍牆倒塌、金融風暴...都是由不大起眼的原因迸發出超乎想像的結果,「巨變的關鍵就是:它往往發生於一瞬間。」Gladwell說。
要把一種行為或產品,在短時間內從不為人知打造成風行之物,還需要兩個要素配合:(1)改變人們的既有想法,(2)利用有社交影響力的人作推手。
以蘋果電腦為例。蘋果的iPod並不是第一部MP3音樂播放器,也不是最好的,它之所以能以雷霆萬鈞之勢席捲整個市場,因為它不把自己定位為予人感覺複雜的「電子產品」,而以超簡潔的外型與用法,自我定位為「潮物」。同樣,iPhone不以「手提通訊裝置」自居,反而標榜它是反映自我的玩意,便能成功取悅市場。在打破舊有框框方面,Gladwell 盛讚蘋果電腦「美妙絕倫、天才!」
交際好手 難被社交網絡取代如果看過The Tipping Point的話,對以下這個字應該頗有印象:Connectors。
Connector是指很有「社交影響力」(social power)、朋友來自各行各業、彷彿沒有人他不認識的超級交際好手。他們是形成tipping point的靈魂。全靠他們「咩人都識」,才可以把一些陌生的意念,在短時間內滲透各階層。
Gladwell說,Connectors的精髓不是「識得人多」 (know many people),而是「識得不同類型的人多」(know many kinds of people),他們可以進入不同的社交圈子,涉足「不屬於自己的世界」(belong to the world they don't belong to),擁有超強的社交手腕與交際網絡,是整個tipping point的推手。
說到這裏,引起我的好奇。The Tipping Point面世(2000年)時,Facebook、Twitter等網上社交網絡仍未誕生,Connectors自然都是身邊認識的人。但今時今日,一個在網絡世界受萬人擁載的「明星」(比如說超過1,000個FB「朋友」,或過萬Twitter「跟隨者」),是否和現實世界的Connector一樣,擁有同樣強勁的社交影響力?
Gladwell對此有保留。他認為,人際關係的兩端分別是「親密度」(intimacy)和「數量」(size & breadth),即設想你畢生只有兩個朋友,你們之間的關係必然很緊密;若你的朋友數目超過1,000的話,其中點頭之交應大不乏人。因此,關於社交影響力,「這不是多與少的問題」,而是如何對「大部人」都產生「一些」影響力。Gladwell認為,網上朋友∕追隨者成千上萬的,未必有時間和所有人建立有意義的連繫,亦難和現實中的Connector相提並論。
對tipping point這個題目著書立說,Gladwell說,他希望這可以幫人們建立正面的「趨勢」──畢竟,只要你懂得竅門,再巨大的轉變,都可以由小事開始。
註1:主辦機構Next Chapters透露,200多名聽眾中,付全數門票的不足三成,其餘大多享有一些優惠。另外,由於他們與不同的商會合作推廣是次講座,故此不少聽眾是以企業為報名單位的(佔七成),出席者亦以管理層為主,如香港總商會總栽方志偉、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饒恩培、數碼通總栽黎大均等。
***
三部著作 全登榜首Malcolm Gladwell寫了三本書,而大部份讀者,都把它們全部看過。對這三件作品,Gladwell自己有這樣的看法(引述自維基百科):
「我希望讀者從The Tipping Point知道,再大的改變都是可以發生的;至於Blink,我想讓人認識直覺的重要性;說到Outliers,是想探討「整體」對成功多麼重要。成功人士之所以突圍而出,並不是純綷因為本身的努力;這是許多人與許多環境因素造成的。」
Gladwell:海嘯是一場精英的失敗「這不是一場由無知造成的災禍。製造海嘯的人都是非常聰明的人。這是一場精英的失敗。」Gladwell說。
為什麼這麼聰明的人會造成這麼大的問題?原因就是他們過份自信。
Gladwell引述一些心理實驗指出,當一個人擁有的訊息越多,他對事件正確判斷的機會並不會進步很大,但他「認為」自己對的機會,則越來越高。換言之,認知和判斷之間的落差(mis-calibration)越來越大。
人性另一弱點是,當我們認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很高時,就會誤以為自己在其他方面都一樣優勝(illusional control)。這兩種過份自信的情況發生在「有識之士」身上尤其多,而華爾街更是聰明人聚集之地,毋怪乎引發的問題更複雜:
「成功帶來自信、自信帶來更大的成功、更大的成功引起過度自信…結果出現災難。」Gladwell說。
雖然Gladwell同意大部份快樂的成功人士都有幾分自視過高,但關鍵是不要走向極端。
「我們應為金融世界注入一點謙遜。」這位來自紐約的精英如此說。